APP下载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比较与护理

2014-08-01

当代医学 2014年31期
关键词:谷丙凝血酶原磷酸酶

逵 艳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比较与护理

逵 艳

目的 对胃癌患者在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并对其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200例进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n=100),给予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给予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并同时给予2组患者采用相同的护理方法。对比2组术前术后的营养评定指标与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在术后营养评定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为(33.81±10.36)、碱性磷酸酶为(96.36±4.36)、胆红素为(13.35±4.2)、凝血酶原指数为(15.05±4.6),对照组的谷丙转氨酶为(19.21±7.41)、碱性磷酸酶为(77.31±36.88)、胆红素为(18.24±8.13)、凝血酶原指数为(17.7±3.8),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对胃癌术后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体内的营养状况,促进身体恢复。

胃癌;早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在临床上,胃癌术后患者普遍会受到癌肿本身因素、上腹部饱胀不适与食欲减退等因素影响,而出现营养物质的摄入不足,消耗增加的情况,进而致使胃癌患者在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情况。为此,在术后早期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很有必要。故文章为了解提高患者体内营养状况的方法,本研究选取200例进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在2011年1月~2012年5月间收治的200例进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n=100)。男106例,女94例,年龄38~58岁,平均年龄(46.0±1.3)岁。2组患者在例数、性别、年龄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早期肠内营养。在手术后的24h内首先给予患者采用350mL的葡萄糖进行营养管输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增减150mL。在输入期间,严密关注患者的情况,如患者并无显著的呕吐、腹胀的现象,就需要给予患者进行肠内营养输注。以30~50mL/h的速度采用营养泵输入肠内营养剂。肠内营养剂的成分主要包括4.00g的微量元素、0.25g的维生素、38.0g的脂肪、120g的碳水化合物、40g的蛋白质。在给予患者进行营养管输入后,如患者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在术后的8d内将营养剂的含量增多至1500mL,80mL/h,连续为患者治疗8d[1]。(2)肠外营养。在手术后给予患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滴注3L的营养剂,在营养剂中包含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脂肪乳、复方氨基酸以及葡萄糖,连续为患者进行静脉滴注8d[2]。

1.2.2 护理方法 (1)心理护理。在为患者进行术后营养治疗时,患者本身对于手术后还需要营养支持和插管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营养治疗时,一定要向患者详细地解说肠内营养的治疗方式与治疗优点,打消患者的不良心理。(2)并发症护理。在术后的营养治疗期间,容易出现腹泻、腹痛、呕吐等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要了解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从而进行对症处理。在营养治疗时,应做好无菌措施,避免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3]。(3)营养管护理。在为患者进行营养治疗的时候,营养管的固定非常重要,为了避免沾湿或是脱落,应选择防水胶布,输注滴液管要足够长,降低因为长度不够出现的拉扯现象。记录好滴注管的名称与标记,避免因为名称而产生的误用问题。在进行肠内营养的治疗过程中,要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观察输注管是否会出现移位或是滑动的情况[4]。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手术后的第1、8d对营养评定指标与肝肾功能指标变化进行观察,主要包括体质量、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5]。肝肾功能指标主要包括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凝血酶原。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营养评定指标比较 2组患者经过治疗与护理后,观察组的体质量、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营养评定指标比较

2.2 2组肝肾功能比较 2组患者经过治疗与护理后的8d,观察组的谷丙转氨酶为(33.81±10.36)、碱性磷酸酶为(96.36±4.36)、胆红素为(13.35±4.2)、凝血酶原指数为(15.05±4.6),对照组的谷丙转氨酶为(19.21±7.41)、碱性磷酸酶为(77.31±36.88)、胆红素为(18.24±8.13)、凝血酶原指数为(17.7±3.8),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2种营养治疗方法对比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过治疗后的营养评定指标与肝肾功能指标数值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主要是因为观察组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式是肠内营养,而肠内营养具有符合生理状态的特点,有利于人体的胃肠功能与机体的恢复。在之前的胃肠道手术术后,因为其产生的创伤原因,会导致胃肠道在术后3d内出现肠道麻痹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消化[6]。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现阶段的手术方式在术后,小肠的运动与吸收功能就能够恢复,因此可直接采用肠内营养。在本次临床治疗的2组患者中,观察组有3例出现腹胀、大便次数增多,对照组有8例出现腹胀、大便次数增多的情况,主要是由于静脉滴注滴速的原因。在调整滴速与服用相关收敛止泻药即可缓解。

3.2 肠内营养治疗与护理的意义 对胃癌术后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治疗,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胃肠蠕动,从而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2)通过治疗与护理,能够保持肠粘膜屏障的功能,降低细菌移位几率的发生[7];(3)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与患者的免疫功能;(4)通过对胃癌术后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患者康复。通过术后护理,能够降低患者的恐惧心理,在手术后与营养治疗后不会引发鼻咽部或是肺部疾病,降低患者的痛苦与医疗资源的浪费[8]。

[1] 蒋小华.胃癌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的作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5, 12(2):102-104,108.

[2] 张宏.胃癌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5):3934-3935.

[3] 李晓东.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1,14(2):163-164.

[4] 李志红,皮亚平.胃癌术后早期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观察[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3,30(8):1739-1740.

[5] 陈秀芬.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当代医学,2009,15(2):109.

[6] 黄彪,王琦三.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对胃癌病人术后免疫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21(1):35-38,42.

[7] 李飞.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29):25-26.

[8] 应伟青,李斌,卢庆华,等.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患者营养恢复的影响[J].热带医学杂志,2013,13(1):64-67.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1.084

河南 043000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外科(逵艳)

猜你喜欢

谷丙凝血酶原磷酸酶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饮食因素对谷丙转氨酶测值的影响
谷丙转氨酶检验在脂肪肝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浅析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与肝脏病理改变的关系
碱性磷酸酶钙-钴法染色的不同包埋方法比较
马尾松果糖-1,6-二磷酸酶基因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磷酸酶基因PTEN对骨肉瘤细胞凋亡机制研究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检验价值
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在妊娠肝病患者检测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