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国当善款筹集志愿者
2014-08-01巴芳
巴芳
几年前,当大学毕业季即将到来之时,与很多同龄的本科毕业生不同,我毅然放弃了国内大学保研的机会,选择了留学海外,继续我的硕士之旅。做出这一选择,一是因为本科学英语专业的我对西方国家原本就充满了好奇,美剧、英剧里的场景和文化不断激发我对西方国家的兴趣,让我一直有想去国外亲身体验一番的愿望;二是因为我对学习英语抱着很大的热情,想在一个真正的英语环境中快速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由此,我下定了决心去留学。打定主意后,我考取了雅思考试的高分,并独立完成了研究生的申请,顺利进入了我期盼已久的大学。
在英国一年多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几乎没有浪费过任何能够练习英语、与人交流的机会:在课堂上,踊跃回答教授的问题,需要展示时总是冲在前面;在校园里,积极寻找兼职的机会,与同事和同学热情攀谈;在学生会里,时时关注最新动态,参加各种社团和活动;在小镇的街上,与等车的老太太谈论天气,与卖菜的商贩讨论蔬菜的产地……而当我在学生会的通知栏(Notice Board)上看到一家叫做Practical Action的慈善机构走进校园招聘善款筹集志愿者的相关消息时,我连想都没想,就在第一时间填了申请表参加竞聘。之后,我凭着无所畏惧和勇于挑战的心,一路顺利通过面试,正式成为一名善款筹集志愿者,开始了为期八周的善款筹集之旅。该如何形容这八周呢?概括来说,它是我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回忆,是我人生很大的挑战,它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英语口语能力,也锻炼了我与陌生人交谈、展示自我的能力。读到此,你是否已经激动地准备要来了解我这次特别的经历了呢?下面请容我细细道来。
行前培训打开沟通之门
参加这个项目的志愿者背景多样,不仅有来自当地的英国大学生,更有像我一样的国际学生,比如来自瑞士、南非、韩国等国家的学生。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团队里做事,我感觉很兴奋。不过,最令我兴奋的是,我是团队里唯一的一名中国女生,这就意味着我将带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去融入一个全英文的环境中,去深入体会当地给我这个国际学生带来的文化冲击。
在开展工作之前,该慈善机构对我们这个团队进行了行前培训。行前培训没有想象中的制式化开场,我们首先从自我介绍开始。组织者只要求我们说三个内容:名字(name)、从哪儿来(where from)和曾经让自己出名的事(what are you famous for)。由此,大家分享了彼此的辉煌或尴尬往事,引来一片欢声笑语,气氛颇为轻松。自我介绍之后,我们开始分工作小组。我们这些志愿者共分成了四组,各组由一个领队带领,负责不同的地区。四个组之间是互相竞争的关系,每周大家相聚一次,回顾上周的表现。
分组之后,我们进行了行前培训的重头戏——开展工作的实用技巧培训。做这样一项特殊的工作,志愿者除了自身要具有个性和魅力之外,还要掌握一些实用的沟通技巧。
这个培训首先教给我们的是必备的销售话术(sales pitch)。对于培训中提到的销售开场白,时隔几年,我依然记忆犹新,在此与大家分享,共同感受一下英国人是如何迂回销售的。具体文字如下:“Hi, there, sorry to bother you. Im xxx from Practical Action. I was just talking to your neighbour about a local campaign. Practical Action works in Asia,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providing grassroots solution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help people living in poverty. Ive go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our programmes around the world. Where is somewhere flat I can show you?”(作者注:最后一句是为了能够进入别人家里,找到一个比较平的表面可以展示宣传册。)
通过销售话术可见,我们筹集善款的基本策略是先敲开陌生人的门(也就是英文里的cold calls),打招呼,套近乎,接着简单介绍你所在的慈善机构。销售话术要达到的目的是能够成功进入对方家里,从而有机会介绍慈善项目的更多内容,进而打动对方。当然,最终的目的肯定是成功签单、获得善款了。成功签单需要对方在一张官方表格上填上银行信息,并承诺每月捐出一定额度的善款,下限为8英镑/月。
其次就是超越文字本身的“软技能”培训了。培训师不断强调,与人交流要注意五大要素:words (语言)、smile (微笑)、tone (语调)、eye contact (眼神交流)和body language (肢体语言)。语言只是与人沟通的一个基础方面,面带微笑、语调亲切友好、眼神真诚和保持友善的肢体语言才是更重要的沟通技巧。在接下来的八周中,我们每天外出工作前都会反复操练以上五大要素。这个培训及之后对培训中提到的技巧的不断实践充分打开了我的“沟通之门”,对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公众演讲能力都有莫大的帮助。
需要补充的是,虽然这是一个志愿者活动,但我们也是有一定补贴的。我们的吃住由慈善机构全包,每个组有自己的一辆车,用于外出往返和采购日常生活用品,每周休息一天,每天工作八小时(当然,后来实际工作时间远不止八小时)。每周每人有60英镑的津贴(allowance),并且根据成单数量,我们还可以获得佣金(commission)。
工作过程挑战重重
因为抱着做志愿者的心态,一开始我并没觉得这项工作会带来多大的压力,但很快我就意识到,这是一份有意义且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那八周里,我们经历了各种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带来的挑战,不仅要应对风吹、日晒、雨淋等恶劣天气,更要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纠结,并克服障碍,一次次跌倒后重新爬起。
挑战首先是身体上的。为了尽可能地保证要敲的每一扇门背后都有人应答,我们的工作时间一般从下午1点持续到晚上9点甚至10点、11点。每天中午12点出发前,我们需要轮流负责做好全组人的午餐(一般是三明治)。晚饭也需要回到住处一起来完成。这对于不擅烹饪的我来讲还有点难度,我只能边琢磨边实践,有时把米饭做成了稀饭,有时炒的菜量不够,还好大家适应能力都比较强,也都吃得津津有味。
工作时的八九个小时可谓充满了惊喜和惊吓。英国天气多变,有时太阳毒得要命,有时又会突然下起大雨,晒的时候还能忍忍,但是下雨却常常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因为被雨淋湿后去拜访陌生人家是很不受欢迎的——湿漉漉的,不好意思坐在人家的沙发上;打伞也很糟,因为雨伞会遮住脸,在门外敲门时,会让人产生恐惧感,容易联想起犯罪等。
除了工作时间长以及英国多变的天气,每天八九个小时的行走、敲门也很费体力,而且说话时间长也造成了嗓子的干哑、失声。一天下来,我们常常腰酸腿疼,因下雨被淋而感冒是常有的事,皮肤被晒黑、晒伤更是家常便饭。
更大的挑战其实是来自精神上的。从一开始,我其实就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怀疑,因为在中国这种陌生拜访(cold calls)的形式是不可能成立的,不是你害怕对方是坏人而不敢随便敲门,就是对方害怕你是骗子或小偷而不敢轻易开门。但在英国,我很快就发现,依靠之前的销售话术是能够与陌生人开展对话,并能被邀请进屋的。尽管如此,走到最后一步的签单也还是充满了重重挑战。各种令人棘手的问题迎面而来:“我们英国人还有无家可归的,凭什么要捐钱给其他国家的人?”“我的银行信息可不能随便泄露,这是有安全隐患的。”“我能理解你做的是好事,每月固定捐款就算了,来,给你写一张50镑的支票。”遇到的人也是千奇百怪:好心的老太太会邀请你喝奶茶、聊天,一聊几个小时是常有的,往往最后却因为年纪太大没有银行卡而无法成单;还有的留你说半天,只是为了跟你探讨一下他们感兴趣的中国问题,并没有捐款的打算;有时还会遇到谨小慎微的老太太,从门缝打量你,看到外国面孔,很快就报了警来抓你。
就这样,过了三天,我敲了上百个陌生人的门,却没有成功签下一单。按理说我应该灰心才对,但我抱着练习口语、加强交流的心态愣是没有放弃,还是按照正常程序敲门、交流、展示,面带微笑,时刻谨记并实践培训时的五大要素。终于,量变带来了质变,在第一周的第四天,在敲了40多个门之后,我成功地签下了第一单。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越战越勇,第五天签了两单,第六天更是达到了辉煌的四单。四单意味着20%~25%的成单率。虽然以后每天的成单数都在波动,但一直到项目结束,我一天签下四单的记录仍然被人津津乐道。
第二周的周例会上,组织者对每名志愿者第一周的状态都进行了总结,我因为后半周的大逆转,成功获得了团队中唯一的一个积极心态奖(Positive Mental Attitude Award)。在当周我们小组的展示中,大家还把我的名字和“事迹”编进了歌里,到今天我还记得那句歌词:“Then I saw Ems stats. She is a fundraiser. No one can beat her, even if they tried.”(作者注:Em是我的英文名Emily的昵称。)组员看到了墙上我的签单数据,笑称我已经是一名无人能打败的fundraiser了。
工作就这样一天天地继续,各种戏剧也在一天天上演。我们面临过组员离开的低谷,也凑在一起看《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来共同寻找精神上的鼓励;因偶遇袭击事件成为警方的证人,也在某对老夫妇的家里品尝了他们结婚纪念日的蛋糕;更在组织者的安排下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团建,一起去玩彩弹射击(paintball),一起去海边烧烤,一起参加国家销售资格证(National Sales Qualification)的考试,一起成为马拉松俱乐部(Marathon Club)的成员。
八周艰辛换来满满收获
八周的辛酸和磨难虽然不可否认,但这八周的收获和影响也许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虽然距离这段志愿者的经历已经有近六年的时间了,但是这八周的一幕幕场景却依然历历在目。在八周的时间里,我获得了如此宝贵的经历:①我每天说英语的时间超过十小时;②我的足迹遍及伦敦南部的多个城市和地区;③我与近2000名英国人进行了交谈;④我认识了很多不同国家的人,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⑤我们项目的全体成员为所在的慈善机构筹集到了每年20万英镑的固定善款;⑥这份经历增加了我简历的分量,使我在英国以及回国后获得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其实它带给我的远远不止这些。回国后的时间里,我一直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常常被同事和学生问起以下问题:为何只在国外留学一年多,英语竟可以说得比在国外待十几年的人都要流畅自如?为何在培训和授课时,能那么自信地展示自己?为何面对陌生人,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人,能毫不畏惧地进行交流?每每遇到这些疑惑,我都会向别人讲述我在英国做善款志愿者的这段经历,并不断鼓励学生,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在国外做一次这种能帮助自己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志愿者,了解越深入,收获也就会越大。
写到这里,我脑海中再次浮现出我可爱的团队成员们的样貌,想起了在一起的无数美好时刻,时光仿佛定格在了行前培训大家第一次见面的瞬间:羞涩、开心、兴奋、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