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253课堂教学模式
2014-07-31翟俊杰
翟俊杰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相应地促进了我国中职学校教育的发展,中职教师不断地努力开拓,积极进取,进一步创新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而全面地提高了中职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因此,本文对中职253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关键词:中职;253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2-034-1所谓的253教学模式主要就是指,将整个班级的学生分成3个小组,分组的依据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其中有20%的学生为优等生,50%的学生为中等生,30%的学生为后进生,教师通过对3组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次教学,不断促进后进生向中等生转变,促进中等生向优等生转变,全面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一、中职“253”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1.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师在运用“253”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设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只有教学目标制定的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于优等生、中等生及后进生,教师应该分别设立教学目标,对优等生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有效教学,实现优等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进一步飞跃,进一步拓展优等生的知识面[1]。针对于中等生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掌握课堂教学知识的基础上,在课外知识面方面能稍有涉猎。而针对于后进生的教学目标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尽最大努力让后进生能够听懂课,并且掌握基本知识点。教师通过针对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合理安排课堂学习任务。在采用“253”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合理安排课堂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也需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并且所布置的任务要有弹性,既能够让学生掌握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还能够有所突破[2]。像,针对于优等生的学习任务,可强化练习的弹性,重点在能力的培养。对于中等生,在课堂任务的布置上,应该基本知识为主,提升能力的知识为辅,对于后进生,需要在课堂上提高对新知识训练的频率,重视局部的讲解与训练,适当重复。
3.合理设置问题。在采用“253”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学生提问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设置,学习能力水平不同的学习,教师提问的问题也应该有所差别,而最终的目的就是能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进步。针对于优等生,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应该具有发散性,能够锻炼优等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能够提高优等生的思维跳跃能力。针对于中等生,教师所提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不能像优等生的问题那么难,也不能过于简单,需要把握适度的原则。针对于后进生,教师需要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高后进生学习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逐步提高后进生的学习能力。
4.合理分配课后作业。在分配课后作业的时候,教师也需要采用“253”模式,针对于优等生,课后作业应该以拓展性的为主,像优等生,课上的基础知识他们已经掌握的比较全面了,不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了,因而,教师布置的作业应该以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为中等生布置的作业应该以基础知识的巩固为主,扩展知识为辅[3]。为后进生布置的作业就应该是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使后进生能够巩固基础知识。
二、“253”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中职教学中,通过采用“253”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教师针对于优等生的教学策略是让其研究难度较大的知识,通过思维上的探索,学生必定在学习能力方面有更大的进步[4]。针对于中等生,教师采取的是适当点拨的策略,中等生通过思考,查找资料进而再由教师进行辅导,学生的学习能力会逐渐的提高。针对于后进生,教师通过夯实基础,将基础打牢,学生会逐渐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253”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采用该种教学策略,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于优等生的教学策略,优等生不会感觉到课堂任务太简单枯燥,反而针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对于优等生来说会更具挑战性。通过对中等生的有效教学策略,能够使优等生处在一种适度的学习状态下,既不会感觉到课堂学习太难,也不会感觉到太简单,能够保持中等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于后进生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确保后进生能够听懂课堂知识,进一步提高后进生学习的信心,调动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上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军.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分层教学”[J].成功(教育),2011(01).
[2]陈乐荣.中职学校分层法教学模式实施[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2).
[3]陈建华.浅析中职学校分层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
[4]李国忠.中职学校自主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