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2014-07-31曙醒

人力资源 2014年6期
关键词:大乘魔王佛法

曙醒

独立学者郎利君教授说:“真理的特点就是正确加没用!”其背后的潜台词是:绝对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只是无用之大用。

其实,两千多年的老子就曾说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完美的人格与宇宙合一,功德圆满,外化出来的样子却是“不弊”、“若冲”;最大的盈满是“冲和淡静”的,看起来什么都没有,但其用途却无穷无尽。

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就是这样的绝对真理,大成若缺、大盈若冲。虽然曾经如“诗书礼乐无救于治乱”,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一旦打开基因中智慧和健康的链条,生命就会向着智慧和健康的方向发展。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汤恩比亦说:“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

诗书礼乐“大成若缺”,孔子亦曾见其“缺”而忧伤,但最后还是说:“诗书礼乐,何弃之有,革之何为?”

大乘佛法“大盈若冲”,佛陀亦在与魔王波旬对话后哭泣,但最终安然涅槃,相信佛法终将普度众生。

诗书礼乐,何弃之有

《列子·仲尼》中记载:孔子在家中正悠闲地坐着,子贡进来见他面带愁容,也不敢询问,出来后告诉了颜回。颜回便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孔子听到后把颜回叫了进去,问道:“你为什么独自快乐?”颜回说:“老师为什么独自忧愁?”孔子说:“先说说你的想法。”颜回说:“我过去听老师说:‘乐天知命故无忧,这就是我快乐的原因。”孔子的脸色变得凄然,然后说:“有这话吗?你把意思领会错了。这是我过去说的话,请以今天说的话为准。你只知道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而没有忧愁的一面,却不知道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有很多忧愁的另一面。正确看法应是:修养自身,听任命运的穷困与富贵,懂得生死均不由己,因而心不会被外界改变和扰乱,这就是你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而没有忧愁的一面。过去我整理《诗经》、《尚书》,订正礼制与乐律,准备以此治理天下,流传后世,并不是只修养自身、治理鲁国就满足了。而鲁国的国君和大臣一天比一天丧失秩序,仁义道德一天天衰败,人情善性一天天刻薄。这个学说在一个国家的今天尚且行不通,又能对整个天下与后世怎样呢?我这才知道《诗经》、《尚书》、礼制、乐律对于治理乱世没有什么作用,但却不知道改革它的方法。这就是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的人所忧愁的事情。”

“吾始知诗书礼乐无救于治乱,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这正如六世达赖情歌中的“只说出家堪悟道,谁知成佛更多情”,亦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非个人生老病死之“忧”。乐天知命有忧,难道诗书礼乐真的“无救于治乱”吗?

幸亏还有下文!

孔子接着说:“虽然如此,但我还是明白了一些。我们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并非古人所言。没有乐和知,才是真正的乐和知,所以没有不快乐的事、不知道的事、不忧愁的事、不能做的事。

《诗经》、《尚书》、礼制、乐律,又丧失了什么呢?又为什么要改革它呢?”

《列子》一书争议颇多,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故事是作者杜撰的,只不过是借孔子之口讲道家哲学。但无论其中的孔子是儒家的、道家的、儒道同源的,亦或儒道互补的孔子,综合《周易》和《列子》的记载:先前的孔子“乐天知命故无忧”,后来的“孔子”“乐天知命有忧”,最后“孔子”还是说:“诗书礼乐何弃之有?革之何为?”

“孔子”后面的话有点禅宗的味道,终于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开始,经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终“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诗书礼乐无救于治乱”,但“何弃之有?革之何为”?

大乘佛法,革之何为

有一则与《列子·仲尼》相似的佛教故事,是关于佛祖和魔王波旬对话的。

魔王波旬:“你涅磐后,我一定要破坏你的佛法。”

佛祖:“佛法是正法,没有任何力量能破坏。”

……

魔王波旬:“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孙混入你的僧宝内,穿你的袈裟,破坏你的佛法。他们曲解你的经典,破坏你的戒律,以达到我今天武力不能达到的目的.....”

佛祖听了魔王的话,久久无语,不一会,两行热泪缓缓流了下来。魔王见此,率众狂笑而去。

佛祖的眼泪为谁而流?

按照佛家的解释,一是为众生流泪。正所谓“人有三难: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土难生;佛有三难:众生难度尽,无缘难化,定业难转”。众生福报不够,缘分不到,得人身就很难;即使得了人身,仍然“无缘难化,定业难转”,不知要多少世轮回才能往生;二是为魔王波旬流泪。佛教涅槃部经典《大悲经·商主品第二》指出,魔王波旬是要经过地狱才得度的。魔王波旬因为过去供养过辟支佛一钵饭的功德而成为六欲天天主,但他经常谤法,并欢喜佛法被消灭。将来天命终了,会直接堕入无间地狱。“佛法是正法,没有任何力量能破坏!”佛陀说错了吗?按照佛教的观点,佛陀当然没有说错!魔王波旬虽然会在末法时代破坏佛法,但依佛经记载,波旬终将因在地狱中忏悔而出地狱,还终将因修行而升入忉利天,最终在天上修佛法而得度。众生亦皆具如来佛性,也终将成佛。

虽然,佛教仿佛对现状无能为力,但汤恩比博士的话也没有错。还是让我们看看现在的佛教是什么样吧!

佛教界比较统一的观点是,目前的佛教主要有四种不同的形式:第一,作为佛学的佛教,就是佛陀教育,是师道。第二,作为宗教的佛教,变成宗教形式了。第三,作为哲学的佛教,如一些大学开“佛经哲学”课,把佛的教法当作哲学研究。第四,作为迷信的佛教。四种形式的佛教中,甚至迷信的佛教成为主流。虽然佛的法运只有一万两千年,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但真正的佛法是正法,没有任何力量能破坏,没有一个众生不能成佛。所以地藏王菩萨才有信心“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佛教徒认为:故事是真实的,虽然外化出的佛法有局限性,但仍然“佛法无边”。endprint

而有的学者认为:故事中的佛祖是真理的化身,是无用之大用的绝对真理。

无论是否相信佛教,我们都有理由相信:“佛祖”流泪了,是慈悲,不是无能为力。“

大乘佛法“大盈若冲”,亦如诗书礼乐,“何弃之有?革之何为?”

民族基因,济时文化

达摩祖师为什么到中国来弘法?因为他看到中国有大乘气象。孔夫子的“仁者爱人”和孟子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与大乘佛教的救世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无”的观念破除了“器”世界现象的永恒性,这也与大乘佛教的“缘起性空”、“万法皆空”不谋而合。孔子和佛陀未曾谋面,但《列子·仲尼》的故事和佛祖与魔王波旬的对话故事,如同两位圣人的心电感应,一人拈花,一人微笑。诗书礼乐和大乘佛法水乳交融,成了中华民族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二十一世纪的济时文化。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对人要因材施教,对民族也要因文化施教,否则就会水土不服。觉真法师说:“世界宗教是一家。佛陀、耶稣基督、穆罕默德、老子、孔子,他们都是人类的老师,每个人都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关进监狱时,觉真法师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当他读到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研究成果时,读出了马克思的潜台词:中国社会是超稳定结构,不在五种社会形态之中。中国的问题,还要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解决。

在西方,险恶的自然环境注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斗争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则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而科学发展一步,宗教也发展一步。在东方,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这种和谐统一产生了天人合一思想,产生了伦理学,伦理学又促进了艺术的兴盛。一个崇尚科学,一个注重伦理,怎么能用同样的方式教化呢?

“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其心同,其理同。”但外化的方式一定不同。所以《法华经》有言:“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清华大学郑毓煌教授是《写给中国经理人的市场营销学》一书的作者之一,他说:“这是一部立足国际视野、扎根中国本土的市场营销学教本。这本书是用英文写成的,在国外很受欢迎,因为外国人做好中国市场,就要研究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反之亦然。”

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是民族基因,也是中国人的济时文化。

后记:文化基因就是故乡的泥土

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海外游子离开家乡时,会珍重得带上一捧家乡的泥土。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家乡的泥土是思念。

更主要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病时,故乡的泥土会在关键时刻起到意想不到的治疗作用!

许多人远走他乡,常会出现失眠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有的人甚至患上荨麻疹,满身起了红疙瘩,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水土不服”。如果到异地有水土不服的情况的话,用家乡的土冲水喝,就会缓解。科学证明:在异地,水土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土壤的酸碱度及有机物含量,与原居住地相比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人的机体暂时不能适应气候、水质、饮食等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就会产生一系列不适症状,比如,食物或水中的锌缺乏会影响食欲,铁过量会导致头晕乏力。另外,当地的水质及饮食结构还会改变人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类别及数量,破坏肠道菌群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胃肠道紊乱,使人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这时,一捧思乡的泥土就大显身手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也是海外游子那捧思乡的泥土。

清华大学吴维库教授说:“如果你的企业引入别人的管理模式,就等于给大象做了一次器官移植。”一个民族的文化何偿不是如此?

诗书礼乐“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何弃之有?

大乘佛法“大盈若冲,其用不穷。”革之何为?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乘魔王佛法
苏高新大乘有一个“幸福的烦恼”
大乘G60
最上乘的艺术,皆来自佛法
大乘山下,人大代表扶贫忙
大乘佛教慈悲观的内在逻辑及其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