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域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4-07-31马峰
马峰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美教育差异的原因分析,结合当前的区域高中多样化改革,对要改变目前“千校一面,万人同卷,整齐划一”的高中教育现状提出几点思考。笔者认为可从顶层设计、分类定位、强制入轨、分层测评等方面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高中多样化;中美教育差异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2-003-3去年笔者参加“高中多样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校长培训团”赴美国学习考察,十几天的学习非常辛苦,既要适应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又要克服学习时语言上的障碍;既要不停地听报告、考察学校,又要不停对比思考中美教育的不同。但是,当停下奔波的脚步、掩卷思考的时候,笔者真切感觉到这十几天的学习是充实的,收获是巨大的。一方面我们亲身体验了美国文化,另一方面也有机会对中美教育做了系统比较,从中更是获取了区域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几点启发。
第一部分中美教育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短短十几天的考察学习,笔者以为美国教育有以下一些特点:
1.在小学低年级段学校通过不分科教学弱化了学科知识本身的传输,而是注重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这在学生终身习惯的培养上很有好处。
2.在小学高年级以及中学阶段通过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使得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价值取向等去选择自己在适当的时段学习自己想学的课程,这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对学校多样化课程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由于美国没有全国性的、强制性的教学大纲,使得各个不同的州,各个不同的学校有充分的教学自主权,这样在学制的设置、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等等方面呈现出百花齐放、满园争艳的局面。
4.由于美国高等教育“自主招生、宽进严出、品牌竞争”的特点引领了中学阶段的教育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等方面,美国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还有很多,且相关介绍的文章也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中美教育的不同是多方面的,究其原因也可以列出各方面的。但我个人认为,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不一样的历史,催生了不一样制度;不一样的制度,蕴育了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文化,形成了不一样的教育;不一样的教育,造就了不一样的人才”。
美国的历史起源于十三个州组成的联邦政府,而联邦形式是宪法框架下的各州自治制度,各个州在宪法的框架下有充分的自主权,这样的制度再加上来自于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移民,蕴育了世界特有的、多样的、包容的美国文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美国公民崇尚的是个人主义,追求的是法律框架下的自由。由此衍生出的美国教育是充分发挥个性特长的教育,学校教育目标追求的是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机会与平台,而不追求所有的受教育者达到某一固定的标准,美国的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客观上催生了多样化人才的诞生,这使得当今美国社会表现出极强的创新能力。
而我国是在五千年华夏文明被世界列强瓜分凌辱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底层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才建立起来的。这是通过战争用鲜血换来的中央集权统治,这样的政治形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正是担心再次让我们的国家陷入各方混战的争霸时代,就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这样的集权势必形成了全国追求统一的价值取向、追求统一的道德标准的制度文化。我们的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的教育追求是尽量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我们规定的理想标准状态。我们教育追求的是规范化、模板化、统一化。
如果将评价的时空放到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个人以为中美这两种文化蕴育的不同教育不存在明显的优劣之分,是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造就的不同产物,都有他们各自存在的合理性,也都有各自的不足。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二者各自表现出优劣。比如说在机械化生产为主的工业时代,中国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在适应流水线操作、规范性操作上要明显优于美国教育(从当今美国普通劳动者规范操作能力不强也可佐证),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制造业领先于世界各国的教育因素(我个人不同意将中国制造业发达简单归结为中国劳动力廉价)。但是在以创新为主的信息化时代,美国教育培育出的人才明显优于中国,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当今美国没有发达制造业但是经济依然能飞速发展的教育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从教育的全面性和历史性来看,我个人以为中美教育应该相互借鉴,相互取长补短,因此,美国现在正在着手制定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而我们要在统一课程标准的框架下追求个性化的教育。如果我们脱离中国教育发源的历史土壤,去照搬美国的教育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我们只能立足于历史积淀出的现实状况,在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框架下推行教育的改革,才能使得中国教育稳步良性发展。
第二部分区域高中多样化教育可以尝试的几点策略
当前,我国的教育要改变过去“千校一面,万人同卷,整齐划一”的教育现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的政治文化背景下,要想在短短时间内有本质性的改变是非常艰难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一个区域率先试点高中多样化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实验研究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未来的历史重任。
从目前的区域层面来看,尽管在“课程基地建设”、“普职融通试点”、“国际高中”等方面取得了非常令人敬佩的进展,但是客观说绝大多数的高中仍然是在原有轨道上运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大多数高中没有能真正行动起来,是这些高中的校长、老师认识肤浅,没有意识到改革的必然性与重要性?我以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亲身体验,负责任地说:绝对不是,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非常赞同高中多样化教育的改革研究,也非常愿意去改革,但是由于看不到前面的出路,大多不敢也不愿意去做改革的殉葬品。究其原因,由于社会对教育评价标准、家长对孩子期望标准的历史滞后,使得很多学校不敢轻易试水,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一窝蜂地追求高考升学型高中的原因,因为这样尽管不是最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选择,但是名声上好听一点,至少可以迎合当前社会绝大多数家长的盲从心理,这样学校才可能多招到一些所谓有效生源,在高考中多取得几个本科人数,这样才不至于生源越来越少,至最后“关门打烊”。因此也只有相对独立偏远的郊区,在生源有保障才敢于试点“普职融通”。另外,由于区域内的高中由各县(区)管理也从行政上阻碍了各高中的独立自主的发展,每一个区县都希望本区内的高中是“综合改革型”的、是“高校预备型”的,这样似乎才能代表区县的教育实力,然而这样的结果,又是千校一面,大家都去追求本科考上了多少人。至于考上后学生未来的发展、没有考上的学生的未来发展,名义上也会去关注,但是显然已不是主要因素了。因此在现有框架下推行高中多样化及创新人才培养,会举步维艰,是“戴着镣铐跳舞”。但是,如果我们能从一个大的区域层面去宏观设计,应该是可以有所突破的。尤其是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12>148号文)精神,一个区域可以以此为契机,从区域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加速推进高中办学多样化的进程,这对区域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区域教育抢占未来制高点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
我个人以为区域高中多样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推进:
一、以省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辖市中心城区高中由市级统管”为契机,在区域宏观层面上做好顶层设计。通过顶层设计和政策调控,首先让每一所高中能在自己的层次上体面的生存,在此基础上每一所高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特色。如果每所高中一直是仅仅通过中考分数去争抢所谓的优质生源,通过高考分数去证明自己的办学成绩,那么高中多样化不可能有实质的进展。
endprint
1.对区域内所有高中的办学目标进行分类定位:根据现有的办学层次以及区县特点,对所有高中的办学目标进行明确的重新定位,大致可以和现有已经实施的吻合。第一类型为综合创新型高中,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创新人才。这一类型学校学校数目不宜太多、班级数目不宜太多、学生总数要严格控制。而且在当前高考模式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高中毕业生冲击名牌大学应该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各类高端科研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他们的目标;第二层次是学科特色型高中,这一类学校要占到所有区域高中的大多数,但是学科特色一定要鲜明,为了保证学科特色的鲜明,在中考选拔时可以增加学科特色分。同时,从区域层面上要严格调控与审批,要力求学科特色的均匀分布。不能大家都是以美术、体育这样的所谓艺体特色,要有高考文化学科型特色,比如语文特色、数学特色、英语特色、理科特色……学校原则上只能是一种、最多两种特色,而且这一个学校的所有学生基本上也都是喜欢这一特色类型,这才能有利于特色教育的开展与深入,同时也保证了各个特色学校的基本生存,免去了中招过程中人为的、不合理的恶性竞争与变相设置特色的现实局面。对这类型的学校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特色发展)与办学要求(特色教学、特色课程)。完成当前政府、社会家长对区域教育的本科总数任务主要是由这一层次的学校完成。但是,不是用高考作为衡量指标,而是将特色教育发展作为指标,高考成绩是附属产品。第三层次是普职融通型高中,这一类型的学校以基础加实用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合格的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为办学目标。在出口上要同时打开三条通道:一以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资格升入三本类院校或者专科;二以职业高中毕业生的资格参加高校对口单招;三以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合格证的方式直接进入用人单位。而且我认为可以允许这一类型学校的学生带着学分转学到特色类型的学校甚至综合改革型学校。这是可以做大文章的一个类型,如果这一类型学校能真正办得红火,能吸引了大多数理性的家长,这对其他类型是非常好的促进。第四类型可以将一些特殊学校划入特许学校行列,其中可以包括国际高中、专项高中等等。这一类型高中主要是鼓励学校的创新性举措,充分调动基层的创新力,同时也是对顶层设计的宏观补充。
2.为了防止出现目前已出现的大多数学生都想上综合改革型高中这一不正常现象,全区域从中考考试、招生层面可以加以控制引导,保证所有高中都能招收到符合自身学校办学特点的学生,只有从区域层面宏观上做好规划,这样才能让每一所高中愿意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办学模式,因为我认为“一个随时担心饥饿至死的人是无法考虑选择食物的特色的”。在中考志愿设置时就分批规定(2+2+2),所有考生填报的时候就要求有明确的选择意向。录取时根据分数和志愿一次性录取到位,不要再有什么各学校登记、违规招生等等现象。而且这对未来势必要执行的高中取消借读生、择校生也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对促进教育公平也是区域性的进步。
3.从区域层面改进高中办学的绩效评估,可以从两个主要渠道开展:一是通过教研室这一渠道展开,首先要为不同类型的学校制定目标任务,这一目标任务绝对不仅仅是高考达线人数,而是根据不同类型学校应该承担的职责,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几个维度分别去制定目标,而且教研室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尽量不再去搞全区域的以高考为主要指向的单一教研活动,而是应该以服务于不同类型学校为主要职能,去指导各学校的校本教研。要改变现在教研室统一区域各校的教学研究的现状,要将教研室由领导教研转变成为各校教研提供指导、对各校发展进行评估(类似于美国的教学评估部门)。另一个可以从督导室这一渠道展开,主要是督查规范办学,侧重从严格执行办学规范、学生、家长满意度测评、社会满意度测评等维度去评估(这类似于美国的社区民调)。这二个渠道的结果在每学年的年终都要以大致相当的权重计入对学校的年度考评。
二、以区域高中在宏观设计的框架下推进高中多样化办学为契机,要求每一所高中在学校层面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事情:
1.规划发展的自我定位:每一所学校应该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结合区域的整体规划,对学校未来发展进行自我定位,在以上四种类型的高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办学模式,而且要为之去规划去实现。(在开始之初要强制所有高中都要入轨,选择什么类型、什么特色可以从区域层面统筹规划、有意向指导,由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审批。)
2.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各学校要根据自我定位,结合自身特色,大力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学校的课程设置要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特色课程的校本化建设两个方面去谋划,要在区域形成“一个总体框架标准,各校校本实施,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只有真正建立起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高中多样化才能真正实施。区域层面只要抓纲,绝对不能统一课程、统一教学。
3.加大教师的培训提升:任何教育改革最终的实施者都是一线教师,因此对一线教师的培训成功与否是决定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因此,各学校一定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而且这种培训还必须是强制性的、颠覆性的。要想在多样化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上有新的突破,在教师培训的目标、形式上也要有新的突破。只有个性化的教师才能教出个性化的学生。而要想出现个性化的教师,首先是要打破原有的教师评价的统一模式,用具有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去引导教师向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去转变,这一点上美国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