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心理导向
2014-07-31孙剑飞
孙剑飞
摘 要:在实践教学中,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强调学生本位,即抓住学生学习心理,提高教学成效。本文针对学生课堂学习心理特点,从学生学习心理自由的角度出发,结合笔者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经验的实践,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出一点浅见。
关键词:学习心理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导向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2
1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作心理引导的意义
1.1 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求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迅速获取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资讯。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的“仓储理论”指导下,学习就是针对某些软件进行实操教学、演练,就是获取、记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然而在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知识以惊人的速度迅猛扩展,仅靠记忆知识的学习、了解部分软件的使用方法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面对如此庞大的知识,学生在心理上也不愿意为琐碎的知识点所累,因而,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认可、喜爱,主动努力提高信息素养是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求。
1.2 顺应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呼吁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从学生的本位出发,但是无论是创新教育还是主体性教育,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自由的尊重。如果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自由缺失,则创新教育就不能真正释放学生的创造潜力,主体性教育无法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把握他们的心理指向是顺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2 对积极、正面心理趋向的引导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正确的心理自由趋向,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适当放大,形成正面影响。这里的正面心理趋向指的是对课程感兴趣、虚心学习、遵从教师安排、充满好奇心等心理。具体的引导办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2.1 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在倡导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过程中心理自由的同时,教师应思考怎样更新观念以从整体上促进学生心理自由。
例如,高中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授第二章第四节的“设计一个旅行计划”的综合活动中不能仅从满足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自由,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心理趋向。教师在设计教案前可以收集30个相关的旅行地点,提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顺应自己的心理喜好选择自己想设计的旅行地点,然后教师根据统计,挑出趋向最高的地点作为演示案例素材。这样学生心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学生也带着兴趣去听、去感受、去模仿、去尝试创作,甚至主动通过信息技术手法去表达出内心的想法。若自己现有掌握的方法不能满足需求,学生就会尝试向旁边的同学学习,向教师询问,向网络寻求解决方法。学习主动性的大大提高,都源于最开始的学生学习心理导向,由此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果。
2.2 设计贴近生活的学习任务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设计的学习任务总会设定在特定的案例情境中。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题情境中,虽然课程的重难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但教学内容总是通过一定形式的案例设置来体现。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趋向出发,从课程的角度来讨论选取怎样的教学内容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集多种辅助手段为一体,有的教师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大容量、高密度的信息搜索极大地扩充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因而就没有必要对课堂上的教学技巧加以改进,这就明显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重难点补充与学生现实生活有关的素材,为学生提供传统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无法比拟的知识输入量与选择自由度。同时,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而教师可以选择一部分模糊的、粗略的知识,设计目标隐蔽的活动,旨在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思考,让教学内容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多与学生沟通,掌握学生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在教学任务中穿插理论介绍和操作性的演示,让学生体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 对消极、对抗心理趋向的引导
课堂心理环境从类型来说,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指课堂情境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相融,形成了满意、愉快、互助、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反,消极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师生之间不融洽。而这种消极和对抗的心理主要包括:自卑、依赖、自傲、虚荣、排他和学习兴趣欠缺等不良心理,这样极容易导致师生或生生之间不和睦,产生不满、敌对、紧张、焦虑、厌恶等消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教学气氛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学生的理智活动下降,机械、重复、混乱的反应增多,阻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3.1 结合教学内容规范学生心理
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什么样的时间、空间安排,并无定式,不存在最理想的样式,而是保持充分的灵活性和开放度。让学生通过对留有空间的适应、想象和创造来促进他们想象力的萌生和生命力的张扬,进而使学生心灵松绑。对于学生心理上存在的较为轻微的消极心理,例如,依赖、自卑以及自傲心理,教师不需要过分地对其进行专门性的辅导,可以直接在课堂上对其进行引导,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思考能力,在教师的间接引导下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调节。
例如,在《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实践中,对第六章网络道德规范的内容进行教授时,教师可以合理地选择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与社会热点话题贴近的网络道德犯罪视频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尝试让学生就这些事例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并提出预防方法。教师需要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抵抗和消极心理作引导式的说明,为学生讲述网络道德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然后提出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保证不进行网络犯罪活动的重要因素,学生具有积极的态度,心理上也不会有网络犯罪的念头。高中生处于心理将要成熟的阶段,对一些语言会有自己的思考,教师只需粗略地引导他们克服学习中消极的抵触心理,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相反,如果教师苦口婆心或是过于严厉地教导,有时反而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3.2 进行良好沟通,了解学生心理,消除消极和对抗
对于消极和对抗心理较为严重的学生,简单地间接引导可能达不到好的效果。例如,对于虚荣、排他和厌学情绪,教师进行不明确的引导基本是没有效果,这就需要进行“一对一”的专门辅导,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在学生中走动,制约了教师和个别学生的深度沟通,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面对严重的心理问题,师生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师生的交流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而具体的办法有:对那些一上信息技术课就捣蛋或者是自己在下面不进行操作活动的学生进行面对面或是通过一些现有网络通讯手段,如教学网站、QQ、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沟通。在沟通时要讲求技巧,语言要使用得当,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或者是和蔼的长辈,不能对其存有偏见或是语气上的不满。同时教师也可以改善课堂教学方式,经常性地到台下走动,尊重学生的心理趋向,关心学生学习上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加以引导、表扬、鼓励,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使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在心理上得到被夸赞的满足,从而激励自己主动学习。
4 结语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需随时关注学生心理状态,选择适合发展学生心理的教学内容与过程,还需要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来进一步促进学生开放心灵,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人的发展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要学会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针对学生作心理导向,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延平.学生本位发展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方向——英国教育管理中学生本位发展研[J].东疆学刊,2000(3)
[2]王小明.学习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