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包国内研究探析
2014-07-31周艳
周艳
摘要:电子书包进课堂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电子书包的研究现状及历程,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目前国内期刊关于电子书包的文献进行分析,从研究历程、文献来源、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电子书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书包;内容分析法;国内研究
电子书包以体积小、重量轻、功能强大等优势受到学校和师生的关注,电子书包进入校园,不仅拓宽了教学的时空格局,也改变了现有的教学模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关于电子书包的学术论文的分析,总结现阶段电子书包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其发展趋势。
● 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的电子书包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并量化表述,从而对电子书包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
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来源为中国知网(www.cnki.com)所能检索到的文献,搜索范围从2000年开始到2014年4月止,检索项为“篇名”,检索词为“电子书包”,匹配“模糊”时搜索到472篇,匹配“精确”时搜索到463篇。
为了提高研究样本的信效度,本文剔除了新闻广告、会议通知等内容,最终确定了278篇学术论文作为样本,按年份汇总,具体情况见图1。
2.类目与分析单元
本文以研究样本的数量分布、研究内容、研究重心和论文作者为研究纬度。分析单元为结构完整、独立成篇的论文。本文的内容分析类目表及其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 研究结果与分析
1.电子书包的研究历程分析
2000年进行“校校通”项目后,国内研究者就开始尝试电子书包的试用与推广,但2010年前论文并不多,研究通常是小范围实验,没有形成区域式、大规模或是普及型的研究。
直到2010年年底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新闻出版总署把电子书包研发列为六项新闻出版科技创新工程之一后,电子书包才打开市场,相关研究迅速增多。2011年起,每个完整年度发表的论文数量急剧上升,接近成倍增长。2013年一年论文多达129篇,超过前13年的总和,电子书包成为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其研究领域也形成了企业、学校和高校等共同合作的态势。
2.文献来源分析
对于文献来源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该领域较为关注的是学术期刊及高等院校。
(1)期刊来源分析
据量化统计,载文数量较多、权威性较高的期刊包括《中国教育信息化》32篇,《中国电化教育》29篇,《中国现代教育装备》10篇,《中国信息技术教育》9篇,《现代教育技术》9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8篇,《电化教育研究》5篇。这些期刊总载文量为102,占论文总量的36.67%,可以认为这些期刊对电子书包关注度高,是电子书包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尤其前两者,载文量在2013年有大幅度的提升。
(2)论文第一作者所属机构分析
本文将论文第一作者的所属机构分为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职业技术学院、出版社、企业、电教馆、教育局、其他共八种类型,统计结果分别为55.04%、17.27%、6.47%、6.83%、3.60%、4.68%、2.16%、3.96%。高校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的文献占总量的近三分之二,说明电子书包的研究已初入正轨,电子书包已经开始在实践中体现其价值。而电子书包开发者企业对其的研究深度远不如学校,很难保证设计的产品适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国内关于电子书包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结合,以期更优的实践成果。
(3)论文第一作者所属地区分析
本文按地域将我国划为华东、华北、华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七个地区,对论文第一作者按以上地区进行分类统计。统计结果客观、准确地反映了我国电子书包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水平。华东地区的研究占了全国研究总数的42.45%,体现了地区经济对电子书包研究的影响。经济较发达地区,能够更多地获得学校和家长对硬件设备的支持。华东也是开展电子书包研究最早的区域,该区域研究者对电子书包研究更为充分,因此相关文献更多。西北地区在2013年之前相关研究并不多,2013年数量急增,使研究数量上升到总数的15.47%,说明西北地区对于电子书包的引入非常重视,并不落于经济发达地区。其余地区华北占15.11%,华南占10.43%,东北占6.12%,华中占5.76%,西南占4.68%。
(4)论文第一作者所属单位分析
文献数量大于等于5篇的院校分别是陕西师范大学29篇,华东师范大学26篇,北京师范大学16篇,南京师范大学6篇,河北大学5篇。可以看出,西北、华东、华北的高校研究成果较多,这三个区域分别由西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牵头。这三所学校中,华东师范大学开展研究最早,国内首篇关于电子书包的博士论文也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发表的。
3.电子书包的研究内容分析
(1)电子书包的基础研究
国内目前的研究近一半是基础研究,多在探讨发展现状、遇到的障碍、相关建议,对于电子书包的理论基础研究过少。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很难有效地指导实践,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此外,上述类型文献数量过多,存在明显的低水平、重复研究倾向。
(2)电子书包的相关技术研究
技术研究热点主要在平台、系统、终端和开发上,而对于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硬件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后,资源却会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因此关于资源开发技术也需要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好的开发技术会使得资源建设事半功倍,有利于电子书包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帮助学生和教师完成教学活动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电子书包的实践应用研究
目前,电子书包的实践应用研究多是结合具体课程研究电子书包如何支持教学以及使用后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当然,也有研究者在反思电子书包的引入是否有必要、是否能带来良好的效果。这也说明了研究者对于电子书包进课堂不仅抱着勇于尝试和创新的心态,也抱着认真严谨对待课堂中新增事物的心态,客观地看待电子书包在教育实践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
(4)电子书包的资源建设研究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系统构建、支持服务建设和环境设计,标准制定较为欠缺。在电子书包的使用走上正轨后,优良的支持服务可以提高使用效果,好的资源建设标准可以帮助提升资源质量、减少资源重复建设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此外,好的环境设计和体统构建是有效提高电子书包使用效果的途径,因此关于电子书包的资源建设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是值得研究者深入研究并且都需要高质量研究成果来保证电子书包的推广和使用效果。
4.电子书包的研究趋势分析(如图2)
从图2我们可以发现,在2010年之前,研究的重点变化不定,四个研究领域均有作为热点的时间,并且时间间隔相似。说明研究者对电子书包各方面都进行了探索。自2011年起,关于这四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数量大幅度上升,基础研究增长最为迅猛,从侧面反映了电子书包目前在基础研究领域存在着较大的空白,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2013年实践应用研究数量攀升较快,电子书包开始进入教学的一线并成为研究的重点,资源作为辅助支持,也会进一步得到关注,而技术则趋向于成熟,不再是研究的重点。
● 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电子书包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研究,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善和强化。
首先,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理论研究是所有研究的基础,有了好的理论基础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此外,基础研究要避免无意义的低水平重复。
其次,重视电子书包的设计开发,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需要。不可脱离电子书包的实际使用情况去设计和开发。设计者要切实了解学生、教师甚至是家长的需要,课堂教学环节的要求以及教学环境的限制,真正为了改善学生学习效果而设计。同时,设计产品还要考虑到学生家庭的经济能力,过分高端昂贵的产品和设计理念并不适合即将大规模普及的电子书包,学生更需要的是实际使用后为其学习带来的良好效果而不是使用中的优越感。
再次,关于电子书包的一线教育教学研究需要更加深入、更大规模地展开,让更多的学生、教师、家长去体验,收集他们的真实反馈,及时合理地对电子书包和教学策略进行调整。要让电子书包去帮助学生和教师,而不是让教师和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去配合它。在推广电子书包的过程中必须要记住学生才是最重要的,电子书包只是手段,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使用的,切不可本末倒置。
最后,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电子书包的规范和标准。电子书包及相应资源、服务等的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行业规范和产品标准,这样才能让学生和家长在使用产品时放心,增加学生和家长主动使用电子书包的意愿,同时也能够保证电子书包产品和产品的使用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方琦,杨改学.近十年我国移动学习学术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6):39-45.
[2]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4):24-34.
[3]李为民,王永花.电子书包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9):72-75.
[4]祝智庭.新技术手段给力学习方式的变革——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谈“电子书包”[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2):9-10.
[5]李燕,董秀亚.电子书包支持颠倒教室的实现[J].中小学电教,2012(7):29-30.
[6]王斌,朱守业,刘苗苗.电子书包发展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1(9):88-94.
[7]郁晓华,祝智庭.电子书包作为云端个人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7):69-75.
endprint
摘要:电子书包进课堂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电子书包的研究现状及历程,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目前国内期刊关于电子书包的文献进行分析,从研究历程、文献来源、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电子书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书包;内容分析法;国内研究
电子书包以体积小、重量轻、功能强大等优势受到学校和师生的关注,电子书包进入校园,不仅拓宽了教学的时空格局,也改变了现有的教学模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关于电子书包的学术论文的分析,总结现阶段电子书包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其发展趋势。
● 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的电子书包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并量化表述,从而对电子书包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
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来源为中国知网(www.cnki.com)所能检索到的文献,搜索范围从2000年开始到2014年4月止,检索项为“篇名”,检索词为“电子书包”,匹配“模糊”时搜索到472篇,匹配“精确”时搜索到463篇。
为了提高研究样本的信效度,本文剔除了新闻广告、会议通知等内容,最终确定了278篇学术论文作为样本,按年份汇总,具体情况见图1。
2.类目与分析单元
本文以研究样本的数量分布、研究内容、研究重心和论文作者为研究纬度。分析单元为结构完整、独立成篇的论文。本文的内容分析类目表及其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 研究结果与分析
1.电子书包的研究历程分析
2000年进行“校校通”项目后,国内研究者就开始尝试电子书包的试用与推广,但2010年前论文并不多,研究通常是小范围实验,没有形成区域式、大规模或是普及型的研究。
直到2010年年底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新闻出版总署把电子书包研发列为六项新闻出版科技创新工程之一后,电子书包才打开市场,相关研究迅速增多。2011年起,每个完整年度发表的论文数量急剧上升,接近成倍增长。2013年一年论文多达129篇,超过前13年的总和,电子书包成为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其研究领域也形成了企业、学校和高校等共同合作的态势。
2.文献来源分析
对于文献来源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该领域较为关注的是学术期刊及高等院校。
(1)期刊来源分析
据量化统计,载文数量较多、权威性较高的期刊包括《中国教育信息化》32篇,《中国电化教育》29篇,《中国现代教育装备》10篇,《中国信息技术教育》9篇,《现代教育技术》9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8篇,《电化教育研究》5篇。这些期刊总载文量为102,占论文总量的36.67%,可以认为这些期刊对电子书包关注度高,是电子书包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尤其前两者,载文量在2013年有大幅度的提升。
(2)论文第一作者所属机构分析
本文将论文第一作者的所属机构分为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职业技术学院、出版社、企业、电教馆、教育局、其他共八种类型,统计结果分别为55.04%、17.27%、6.47%、6.83%、3.60%、4.68%、2.16%、3.96%。高校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的文献占总量的近三分之二,说明电子书包的研究已初入正轨,电子书包已经开始在实践中体现其价值。而电子书包开发者企业对其的研究深度远不如学校,很难保证设计的产品适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国内关于电子书包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结合,以期更优的实践成果。
(3)论文第一作者所属地区分析
本文按地域将我国划为华东、华北、华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七个地区,对论文第一作者按以上地区进行分类统计。统计结果客观、准确地反映了我国电子书包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水平。华东地区的研究占了全国研究总数的42.45%,体现了地区经济对电子书包研究的影响。经济较发达地区,能够更多地获得学校和家长对硬件设备的支持。华东也是开展电子书包研究最早的区域,该区域研究者对电子书包研究更为充分,因此相关文献更多。西北地区在2013年之前相关研究并不多,2013年数量急增,使研究数量上升到总数的15.47%,说明西北地区对于电子书包的引入非常重视,并不落于经济发达地区。其余地区华北占15.11%,华南占10.43%,东北占6.12%,华中占5.76%,西南占4.68%。
(4)论文第一作者所属单位分析
文献数量大于等于5篇的院校分别是陕西师范大学29篇,华东师范大学26篇,北京师范大学16篇,南京师范大学6篇,河北大学5篇。可以看出,西北、华东、华北的高校研究成果较多,这三个区域分别由西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牵头。这三所学校中,华东师范大学开展研究最早,国内首篇关于电子书包的博士论文也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发表的。
3.电子书包的研究内容分析
(1)电子书包的基础研究
国内目前的研究近一半是基础研究,多在探讨发展现状、遇到的障碍、相关建议,对于电子书包的理论基础研究过少。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很难有效地指导实践,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此外,上述类型文献数量过多,存在明显的低水平、重复研究倾向。
(2)电子书包的相关技术研究
技术研究热点主要在平台、系统、终端和开发上,而对于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硬件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后,资源却会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因此关于资源开发技术也需要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好的开发技术会使得资源建设事半功倍,有利于电子书包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帮助学生和教师完成教学活动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电子书包的实践应用研究
目前,电子书包的实践应用研究多是结合具体课程研究电子书包如何支持教学以及使用后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当然,也有研究者在反思电子书包的引入是否有必要、是否能带来良好的效果。这也说明了研究者对于电子书包进课堂不仅抱着勇于尝试和创新的心态,也抱着认真严谨对待课堂中新增事物的心态,客观地看待电子书包在教育实践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
(4)电子书包的资源建设研究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系统构建、支持服务建设和环境设计,标准制定较为欠缺。在电子书包的使用走上正轨后,优良的支持服务可以提高使用效果,好的资源建设标准可以帮助提升资源质量、减少资源重复建设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此外,好的环境设计和体统构建是有效提高电子书包使用效果的途径,因此关于电子书包的资源建设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是值得研究者深入研究并且都需要高质量研究成果来保证电子书包的推广和使用效果。
4.电子书包的研究趋势分析(如图2)
从图2我们可以发现,在2010年之前,研究的重点变化不定,四个研究领域均有作为热点的时间,并且时间间隔相似。说明研究者对电子书包各方面都进行了探索。自2011年起,关于这四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数量大幅度上升,基础研究增长最为迅猛,从侧面反映了电子书包目前在基础研究领域存在着较大的空白,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2013年实践应用研究数量攀升较快,电子书包开始进入教学的一线并成为研究的重点,资源作为辅助支持,也会进一步得到关注,而技术则趋向于成熟,不再是研究的重点。
● 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电子书包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研究,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善和强化。
首先,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理论研究是所有研究的基础,有了好的理论基础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此外,基础研究要避免无意义的低水平重复。
其次,重视电子书包的设计开发,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需要。不可脱离电子书包的实际使用情况去设计和开发。设计者要切实了解学生、教师甚至是家长的需要,课堂教学环节的要求以及教学环境的限制,真正为了改善学生学习效果而设计。同时,设计产品还要考虑到学生家庭的经济能力,过分高端昂贵的产品和设计理念并不适合即将大规模普及的电子书包,学生更需要的是实际使用后为其学习带来的良好效果而不是使用中的优越感。
再次,关于电子书包的一线教育教学研究需要更加深入、更大规模地展开,让更多的学生、教师、家长去体验,收集他们的真实反馈,及时合理地对电子书包和教学策略进行调整。要让电子书包去帮助学生和教师,而不是让教师和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去配合它。在推广电子书包的过程中必须要记住学生才是最重要的,电子书包只是手段,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使用的,切不可本末倒置。
最后,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电子书包的规范和标准。电子书包及相应资源、服务等的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行业规范和产品标准,这样才能让学生和家长在使用产品时放心,增加学生和家长主动使用电子书包的意愿,同时也能够保证电子书包产品和产品的使用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方琦,杨改学.近十年我国移动学习学术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6):39-45.
[2]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4):24-34.
[3]李为民,王永花.电子书包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9):72-75.
[4]祝智庭.新技术手段给力学习方式的变革——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谈“电子书包”[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2):9-10.
[5]李燕,董秀亚.电子书包支持颠倒教室的实现[J].中小学电教,2012(7):29-30.
[6]王斌,朱守业,刘苗苗.电子书包发展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1(9):88-94.
[7]郁晓华,祝智庭.电子书包作为云端个人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7):69-75.
endprint
摘要:电子书包进课堂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电子书包的研究现状及历程,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目前国内期刊关于电子书包的文献进行分析,从研究历程、文献来源、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电子书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书包;内容分析法;国内研究
电子书包以体积小、重量轻、功能强大等优势受到学校和师生的关注,电子书包进入校园,不仅拓宽了教学的时空格局,也改变了现有的教学模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关于电子书包的学术论文的分析,总结现阶段电子书包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其发展趋势。
● 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的电子书包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并量化表述,从而对电子书包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
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来源为中国知网(www.cnki.com)所能检索到的文献,搜索范围从2000年开始到2014年4月止,检索项为“篇名”,检索词为“电子书包”,匹配“模糊”时搜索到472篇,匹配“精确”时搜索到463篇。
为了提高研究样本的信效度,本文剔除了新闻广告、会议通知等内容,最终确定了278篇学术论文作为样本,按年份汇总,具体情况见图1。
2.类目与分析单元
本文以研究样本的数量分布、研究内容、研究重心和论文作者为研究纬度。分析单元为结构完整、独立成篇的论文。本文的内容分析类目表及其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 研究结果与分析
1.电子书包的研究历程分析
2000年进行“校校通”项目后,国内研究者就开始尝试电子书包的试用与推广,但2010年前论文并不多,研究通常是小范围实验,没有形成区域式、大规模或是普及型的研究。
直到2010年年底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新闻出版总署把电子书包研发列为六项新闻出版科技创新工程之一后,电子书包才打开市场,相关研究迅速增多。2011年起,每个完整年度发表的论文数量急剧上升,接近成倍增长。2013年一年论文多达129篇,超过前13年的总和,电子书包成为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其研究领域也形成了企业、学校和高校等共同合作的态势。
2.文献来源分析
对于文献来源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该领域较为关注的是学术期刊及高等院校。
(1)期刊来源分析
据量化统计,载文数量较多、权威性较高的期刊包括《中国教育信息化》32篇,《中国电化教育》29篇,《中国现代教育装备》10篇,《中国信息技术教育》9篇,《现代教育技术》9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8篇,《电化教育研究》5篇。这些期刊总载文量为102,占论文总量的36.67%,可以认为这些期刊对电子书包关注度高,是电子书包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尤其前两者,载文量在2013年有大幅度的提升。
(2)论文第一作者所属机构分析
本文将论文第一作者的所属机构分为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职业技术学院、出版社、企业、电教馆、教育局、其他共八种类型,统计结果分别为55.04%、17.27%、6.47%、6.83%、3.60%、4.68%、2.16%、3.96%。高校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的文献占总量的近三分之二,说明电子书包的研究已初入正轨,电子书包已经开始在实践中体现其价值。而电子书包开发者企业对其的研究深度远不如学校,很难保证设计的产品适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国内关于电子书包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结合,以期更优的实践成果。
(3)论文第一作者所属地区分析
本文按地域将我国划为华东、华北、华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七个地区,对论文第一作者按以上地区进行分类统计。统计结果客观、准确地反映了我国电子书包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水平。华东地区的研究占了全国研究总数的42.45%,体现了地区经济对电子书包研究的影响。经济较发达地区,能够更多地获得学校和家长对硬件设备的支持。华东也是开展电子书包研究最早的区域,该区域研究者对电子书包研究更为充分,因此相关文献更多。西北地区在2013年之前相关研究并不多,2013年数量急增,使研究数量上升到总数的15.47%,说明西北地区对于电子书包的引入非常重视,并不落于经济发达地区。其余地区华北占15.11%,华南占10.43%,东北占6.12%,华中占5.76%,西南占4.68%。
(4)论文第一作者所属单位分析
文献数量大于等于5篇的院校分别是陕西师范大学29篇,华东师范大学26篇,北京师范大学16篇,南京师范大学6篇,河北大学5篇。可以看出,西北、华东、华北的高校研究成果较多,这三个区域分别由西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牵头。这三所学校中,华东师范大学开展研究最早,国内首篇关于电子书包的博士论文也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发表的。
3.电子书包的研究内容分析
(1)电子书包的基础研究
国内目前的研究近一半是基础研究,多在探讨发展现状、遇到的障碍、相关建议,对于电子书包的理论基础研究过少。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很难有效地指导实践,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此外,上述类型文献数量过多,存在明显的低水平、重复研究倾向。
(2)电子书包的相关技术研究
技术研究热点主要在平台、系统、终端和开发上,而对于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硬件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后,资源却会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因此关于资源开发技术也需要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好的开发技术会使得资源建设事半功倍,有利于电子书包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帮助学生和教师完成教学活动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电子书包的实践应用研究
目前,电子书包的实践应用研究多是结合具体课程研究电子书包如何支持教学以及使用后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当然,也有研究者在反思电子书包的引入是否有必要、是否能带来良好的效果。这也说明了研究者对于电子书包进课堂不仅抱着勇于尝试和创新的心态,也抱着认真严谨对待课堂中新增事物的心态,客观地看待电子书包在教育实践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
(4)电子书包的资源建设研究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系统构建、支持服务建设和环境设计,标准制定较为欠缺。在电子书包的使用走上正轨后,优良的支持服务可以提高使用效果,好的资源建设标准可以帮助提升资源质量、减少资源重复建设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此外,好的环境设计和体统构建是有效提高电子书包使用效果的途径,因此关于电子书包的资源建设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是值得研究者深入研究并且都需要高质量研究成果来保证电子书包的推广和使用效果。
4.电子书包的研究趋势分析(如图2)
从图2我们可以发现,在2010年之前,研究的重点变化不定,四个研究领域均有作为热点的时间,并且时间间隔相似。说明研究者对电子书包各方面都进行了探索。自2011年起,关于这四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数量大幅度上升,基础研究增长最为迅猛,从侧面反映了电子书包目前在基础研究领域存在着较大的空白,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2013年实践应用研究数量攀升较快,电子书包开始进入教学的一线并成为研究的重点,资源作为辅助支持,也会进一步得到关注,而技术则趋向于成熟,不再是研究的重点。
● 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电子书包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研究,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善和强化。
首先,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理论研究是所有研究的基础,有了好的理论基础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此外,基础研究要避免无意义的低水平重复。
其次,重视电子书包的设计开发,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需要。不可脱离电子书包的实际使用情况去设计和开发。设计者要切实了解学生、教师甚至是家长的需要,课堂教学环节的要求以及教学环境的限制,真正为了改善学生学习效果而设计。同时,设计产品还要考虑到学生家庭的经济能力,过分高端昂贵的产品和设计理念并不适合即将大规模普及的电子书包,学生更需要的是实际使用后为其学习带来的良好效果而不是使用中的优越感。
再次,关于电子书包的一线教育教学研究需要更加深入、更大规模地展开,让更多的学生、教师、家长去体验,收集他们的真实反馈,及时合理地对电子书包和教学策略进行调整。要让电子书包去帮助学生和教师,而不是让教师和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去配合它。在推广电子书包的过程中必须要记住学生才是最重要的,电子书包只是手段,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使用的,切不可本末倒置。
最后,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电子书包的规范和标准。电子书包及相应资源、服务等的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行业规范和产品标准,这样才能让学生和家长在使用产品时放心,增加学生和家长主动使用电子书包的意愿,同时也能够保证电子书包产品和产品的使用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方琦,杨改学.近十年我国移动学习学术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6):39-45.
[2]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4):24-34.
[3]李为民,王永花.电子书包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9):72-75.
[4]祝智庭.新技术手段给力学习方式的变革——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谈“电子书包”[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2):9-10.
[5]李燕,董秀亚.电子书包支持颠倒教室的实现[J].中小学电教,2012(7):29-30.
[6]王斌,朱守业,刘苗苗.电子书包发展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1(9):88-94.
[7]郁晓华,祝智庭.电子书包作为云端个人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7):69-75.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