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014-07-31雷宇赵晓丽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循环经济市场需求科技创新

雷宇 赵晓丽

摘要: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既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又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科技创新是重要因素。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实施科技创新为手段,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科技立法;转变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循环经济;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3-0108-04

一、我国科技创新现实表现

科技创新是技术创新和原创性科学研究的概括,是通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以及新工艺、新技术,并使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实现市场价值并占据相关市场。科技创新可以划分成三种形式: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技术发明和价值实现,其直接作用是推动应用创新与科学技术进步的良性互动,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知识创新的核心科学研究,是新的思想观念和公理体系的产生,其直接作用是创造出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学说,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管理创新涵盖了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其核心内容是科技引领的管理变革,其直接作用是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所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最终推动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我国科技创新的基本现状表现为,科技和经济“两张皮”、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发挥。我国的科技体制弊端日益突出,一个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科技体制机制亟待建立。

(一)现实供给

首先,国家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性研究投入不足,基础研究投资比例小,与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存在较大差异。其次,我国科技产、学、研严重脱节,科技研究成果难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的科技成果大概有3万项,但转化成产品的不到20%,而真正形成产业的恐怕不到5%。许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机构与实验室普遍重视科研论文的发表或获奖,而忽视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实现其使用价值。由于这种观念的影响,相当多的科研成果只是一些阶段性成果,又往往由于无力进行产业化而被搁浅。

(二)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之一。但目前一方面大部分企业规模不大,缺乏明显竞争优势,这造成产业集约化程度低,企业主要以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战略,而不是依据科技进步追求产品升级;企业对科技进步缺乏危机感,不能形成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另一方面,我国科技市场较为落后,科研基础设施配置不当。目前已建立的企业技术中心缺乏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而国家拥有的众多科研院所中基础设施齐全,但是利用率却较低,这就抑制了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巨大需求。

(三)人文环境

目前,体制的不完善仍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自主创新是一个需要长期稳定积累的过程,自然需要一个稳定合理的外在法治与政策的保障。中国确定“科教兴国”战略之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正在逐步形成。但是仍然存在不少不利因素和不良风气,这些状况如不尽快得到改善,就会因人文环境的恶劣而制约科技创新,从而难以真正形成科技创新的社会条件。

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或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模式。就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和经营方式来看,无论在工业、农业或其他行业,还都处于粗放型经济的阶段。经济的增长还主要依赖于贸易出口及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中国需要从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为通过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和扩大个人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从目前的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可持续增长。

(一)粗放型经营方式期待产业链迅速整合

从综合层面上看,我国的工业、农业和其他行业的资源的投入产出率和利用率低下,高耗能、高污染、低价值的简单再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复建设导致产能严重过剩,而高附加值的产品研发、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生产环节严重不足,完整的产业链始终不能有效地形成,使得中国许多产业沦落在了产业链的最低端。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还是我国整体经济的粗放型经营方式。产业链整合正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正逐步减弱

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要遭遇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要实现经济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必须突破资源环境瓶颈,这是长期面临的问题。当前,经济正处在加快发展中,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均占有量少,环境承载能力低,经济快速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科技创新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

(一)科技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巨大推动力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每一次经济社会的突飞猛进都是毫无例外地归结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我国的科技创新也无一例外都推动了经济的极大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性巨变。例如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技术的研制成功,小麦、玉米、油料作物、棉花良种培育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穿衣问题,而且为我国的医药业、食品加工业、酿酒业等其他基础性行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供给。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及经济的迅速崛起。

(二)高科技和经济的有效结合是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源泉

微软技术的发明,投入到经济中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实体。不仅微软公司本身获得了巨额财富,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的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铁磁悬浮技术投入使用,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已成为世界一流的技术,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要求引进。高铁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因此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更是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把高科技与经济结合起来,经济实体主动寻求科技创新的落地与转化,才能充分发挥出科技创新的巨大现实意义,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endprint

(三)总体科技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阶段,对各种新兴技术的需求量极大。客观上对总体科技的水平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仅要极大地发展对国家整体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比如大飞机制造技术,航空业、造船业、汽车工业的发动机制造技术,医药业药品、器械研发制造技术等,而且仍要继续加强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并消化吸收以及再创造。从而实现整体科技水平的大提高,促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普遍化。

同时要确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需求者。企业对科技的需求源于对企业的扩大再生产需求。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一直把科技创新的主体定位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使得科技创新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不能有效结合,严重地浪费了各种社会资源。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企业暂时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而从根本上否定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立法的形式确定由于企业在发展科技创新过程中投入的费用,应在税收、专利的方面享有的权利,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潜能。从而促进我国总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四、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研究

(一)以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合理而高效的产业结构是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实现经济集约增长的基础条件。

1. 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改革目前不合理的高新区管理体制,建立新的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组织管理制度。可以参照国外成功的范例,引入更为合理的管理运作方式,逐步由政府主导型管理转向市场需求型管理,形成高效、灵活、开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和增强高新技术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快构筑科技创业转化基地、科技人才高地、新技术孵化基地和优势产业集聚基地,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开发区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

2.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一要巩固并提高现有高新技术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加速实现产业化。二要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鼓励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持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加科技投入,不断发展壮大。三要进一步优化环境,架设连接产学研的桥梁,吸引广大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活动。为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科技项目的产业化提供创新的平台,使高新技术产业在重点领域形成特色、形成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完善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以立法的形式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申报专利技术、商标、版权等各项知识产权的工作,加大对行业标准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对取得国内外授权的发明专利的财政补助力度;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发明的专利产业化,提高高新技术产品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倡导企业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实施、管理及保护的能力,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科技的紧密结合。强化专利约束机制,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加大自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和规范市场秩序。支持鼓励发明创造并申请专利,促进专利技术在本地产业化,尽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4. 构建健全的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着力发展各类科技服务性中介组织。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中心,加快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在重点产业和优势技术领域,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各类科技创新中心、大中型企业,共建具有现代技术装备、能进行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的实验室和试验基地。

(二)以科技体制改革促进自主创新能力

1. 深化和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法制引领科技创新的作用。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把加强制度建设、科技规划、提供服务、环境建设和组织推动等工作作为工作重心,组织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进行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各项基础性设施的建设。从直接管理项目转移到改革完善整合科技资源,政府科技资金,强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的导向作用;建立起科学公正的科技水平评估制度,完善科技项目招投标过程中不合理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用制度提高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的比例,深入研究和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和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积极鼓励国营及民营企业创办高水平科研及中级试验机构,支持现有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立和完善专业结构合理、科技人才集聚的科研院所,并给予享受税收减免等相应财政税收优惠扶植政策,提高企业及科研机构面向行业、产业的科技创新服务的能力。

2. 建立健全科技投融资的多元化体制。健全科技创新风险投入机制与投资机制,继续坚持市场化运作与规范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导向作用,大力鼓励民营资本资和外资创办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形成以政府资金投入为引导、企业资金投入为主体、其他资本广泛介入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资机制。

(三)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1. 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和法制环境建设。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于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促进科技进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势必极大地提高企业、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创新的热情。加强科技立法与科技执法工作,有利于推进科技创新、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应将建立知识产权的预警机制,及时定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只有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建设,提高各部门协同执法能力,严厉监管知识产权市场,打击各种扰乱知识产权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才能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科技创新成果,才能使科技创新的机制良性持续的发展。endprint

2. 建立健全企业管理者和科研人员科技素质培训制度。相关部门要有计划地建立企业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技术工人在职培训体系,建设完整的生产、科研相衔接的涉及教育、科技、人事、经济、劳动等部门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培训的互动机制;着重对相当规模的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和科研与技术骨干进行新技术知识与科技管理知识的综合培训,提高企业家与技术工人的总体科技素质,使其具备自觉主动的创新意识。

3. 整合社会资源,拓展科技创新的投资渠道,最大限度的增大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银行为支撑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要把科技创新投入作为公共性战略投资,增加财政收入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在科技投入上我们跟发达国家的企业差距很大,技术储备、产品储备不足,这势必影响企业长远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可给予税收优惠。有关政府部门设立科技之外的专项资金也要有相当比例用于支持科技进步,积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与产品创新,并积极探索与科技资金联合招投标等使用方式。

(四)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可持续循环经济是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终选择。它是保证经济腾飞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发展的客观需要。根据无害化、资源化、再利用、减量化的要求,着力推广普及资源节约的技术知识,引进和利用应用节能、节水、低耗、环保型装备,推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技术,加强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的引进开发与应用示范。积极引导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的最大发展,并致力于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与环境。同时围绕生态建设积极提供科技服务,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提供科技服务,为环境整治提供科技服务。积极研究推广生态环境技术、立体生态技术,加快污染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应用,切实解决源污染问题,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保障;加大科技攻关,研究推广污染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切实注重做好污染量的控制,做到发展产业与优化生态相结合,推进经济与生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发展可持续循环经济是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终选择。它是保证经济腾飞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强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的引进开发与应用示范,积极引导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用极小的环境资源代价以谋求社会经济的最大发展,并致力于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环境与资源。

参考文献:

[1]张宏洲.我国公共科技创新投入对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影响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5).

[2]李正辉.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1,(1).

[3]王家庭.科技创新、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30省区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11).

[4]张积林.科技创新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3).

[5]万勇.空间视角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研究述评与发展趋势[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3,(8).

[6]宋之帅.科技创新人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8).

[7]刘纳新.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来自湖南省的实证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7).

[8]令军辉.加强科技创新 促进经济增长的策略探讨[J].发展,2013,(4).

[9]马蔚华.加大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 着力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J].中国科技产业,2013,(4).

责任编辑、校对:秦学诗endprint

猜你喜欢

循环经济市场需求科技创新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少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辉门:用品牌拉动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