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误区及思考
2014-07-31李璐
李璐
摘要:声乐是最具有表现力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它伴随着人类社会走过了和人类文明基本一致的历程。时至今日,中国声乐艺术已经发展到了表现形式日趋丰富、歌唱方法日渐科学、理论研究逐步系统的崭新时期,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在繁荣的背后,声乐艺术发展存在的误区和缺陷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关键词:中国声乐艺术 发展误区 思考
一、创作形式单一,音乐素材局限
从鸦片战争到建国前期,我国传统声乐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日趋完善,并促进了新音乐的产生与繁荣,逐渐在人们的音乐生活中占据了主导作用。以萧友梅为首的一批留学人士率先进行了专业音乐创作活动,《叫我如何不想他》、《问》等艺术歌曲相继产生;在延安根据地,冼星海创作出气势恢宏的《黄河大合唱》,并一举成为近代中国新兴声乐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新中国的成立为声乐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尤其表现在“文革”之后,声乐艺术创作空前繁荣,迎来了抒情歌曲创作的大丰收,以《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爱你中国》、《长江之歌》等为代表的声乐作品至今仍被传唱。而正因为声乐创作受到革命情绪的影响,其作品的单一性弊端才逐渐显露。改革开放前期,大批赞颂祖国、赞颂推翻封建统治、赞颂工农业大好趋势、赞颂祖国山河一派新气象等声乐作品相继问世,但声乐创作者的创作灵感多局限于小范围题材的发挥,无意拓宽思路去探索新兴作品。在文化“异彩纷呈”的中国大地上,不乏良好的创作素材。无论是民族传统音乐素材,还是挖掘新意的草根歌者,都能给声乐表现形式、内容以灵感和启迪。但恰恰在这一时期,文化艺术成为“横扫”的对象,成为“封、资、修”的产物,严重损害了声乐创作者的信念与灵感,扼杀了他们大胆求知的思想与创新精神。
二、声乐表演中的“艺术性”缺失
歌唱是一门视觉与听觉并重的艺术,能给人以美的感受,但却不是全凭演唱技巧来表达思想与内涵的艺术。很多歌者醉心于歌唱技术的训练与提高,把发声视为歌唱的硬性模式,为“技术”而“技术”,孰不知歌唱的技术仅仅是为了表現音乐,并不能反映歌曲本身的主题思想和内涵。当歌者极尽卖弄声音,表情呆板、枯燥,为了“歌唱”而“歌唱”,以至于“技术至上”时所传达的内涵恰恰是单一的、空洞的、乏味的。由于歌唱者一味追求技巧来武装自己,逐渐放弃“用心传情,以情润声”的艺术理念,给声乐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带来了难以弥补的双向缺失。歌者应该立足于作品内涵的角度,深度剖析作品,体会艺术美韵,声情并茂地为听者呈现完美的音乐演绎。
三、外来音乐价值导向“异化”
二十世纪初期,西方声乐艺术潮涌般传入中国,在中国形成了受多元文化影响的中国音乐艺术,对本土音乐的形式与结构形成了空前的冲击。中国音乐领域掀起了审美与价值观念的巨大变革。无论是人体构造的差异、发声位置的变化、文化习俗的迥异、社会性质的改变,都深刻的反映出外来音乐对中国音乐艺术的冲击。但当我们盲目地崇尚外国音乐的创作风格,当各大高校以美声歌曲为教学主导,当留学教师用不纯正的意大利语教授外国歌剧咏叹调时,我们是否反思与西方价值观念迥然相异的中国文化精髓更是所该了解与强调,并发扬光大的艺术呢?这里不批判西方唱法的“跨界”热,只借以提醒大众,因多元音乐文化盛行,中国本土音乐特色已逐渐被淡化。继承优秀传统,汲取外来有利经验,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音乐艺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通俗音乐、流行唱法的轰动效应
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的思想逐渐趋于开放和自由,这对改变歌曲创作风格与创作形式构成有利支撑,流行音乐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以刘欢、那英为代表的流行体裁的歌曲深受人们喜爱,达到了近乎痴迷,甚至崇拜的状态。这并非单方面原因所导致。首先,通俗歌曲形式简要,歌词通俗易懂并贴近人心,接近大众生活状态与感情表达。第二,在文化市场宽阔、大众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成为声乐文化传递的载体,有更广泛的受众人群,加快了通俗音乐传播的速度与普及。第三,声乐文化艺术本体发展的功利目的日趋严重,导致声乐艺术欠缺“纯粹”;同时,当“消费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新型的声乐文化形式便会随之出现。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通过电视、网络迅速走红,这并非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大众声乐艺术及其反映的文化现象。当人们为某位选秀歌手撕心裂肺的演唱风格倾倒时,当声乐的审美系统、审美传播出现迷失时,当声乐教育缺位导致审美观与价值观扭曲时,我们应该回过头来审视中国声乐最本质、最真实地艺术形式和艺术价值还所剩几何。
五、声乐文化市场的秩序失衡
在商品经济日趋繁荣,文化产业链条日渐复杂的背后,文化市场秩序失衡与文化垃圾的泛滥给人民群众的审美导向带来了不良影响。受功利性驱使,文化市场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为文化垃圾的泛滥提供了条件。这无疑加剧了市场经济开放时期文化商品无序化的发展。劣质的商品包装、非正当途径的炒作,造成社会对音乐文化的艺术诚信的大幅度降低。这跟声乐文化市场的传播导向密不可分。在市场效应驱动下的声乐文化传播中,积极、高雅、正面的艺术形式在努力给人们带来精神满足与引导的同时,偏离正确舆论导向、媚俗媒体、与经济利益挂钩的文化垃圾还在继续涌入声乐市场,给生产者带来极大的利益空间和持续发展的助推力。这无疑是对声乐美学及其精神价值的一种贬低和曲解!
就中国声乐艺术发展而言,应该使中国的先进文化、艺术的精神与内涵准确的得以开发,让越来越多的声乐作品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对国家来说,只有群众的精神文化得到满足,国家与群众的文化事业才能保持高度一致。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提高文化享受质量,我国声乐艺术体系才会日趋完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