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译过程中图式翻译的适应与选择

2014-07-31陈圣白刘明东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语语源语译语

陈圣白,刘明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205)

口译过程中图式翻译的适应与选择

陈圣白,刘明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205)

口译过程研究是口译理论研究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从跨学科视角运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口译过程的本质进行研究,这将成为口译过程研究的主要路向。因此,借助图式理论和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相关成果,创新提出口译过程是一种译员对图式(语言图式、文化图式及交际图式)进行适应与选择的动态交互过程,旨在充分保证口译过程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使之有新的突破。

图式;适应与选择;口译

口译是一个意义输入、意义加工和意义输出的动态交际过程。口译过程研究一直是口译理论研究的重心和核心问题之一。国外释意学派认为口译过程不是一个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简单线性过程而是一个三角循环过程,其可分为“理解阶段”“脱离源语语言外壳阶段”和“表达阶段”三个重要的阶段。换言之,口译过程可划分为语音感知、迅速抛弃语言外壳保留信息的思维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用目的语表达三个程序[1]。国内学者梅德明(2002)指出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间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语言交际工具。其强调口译程序可具体分解为信息的“接收”“解码”“记录”“编码”和“表达”五个环节,在口译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五个环节的呈现并不是机械的“线性过程”而是“平行过程”,即瞬间发生、瞬间完成的[2]。学者李越然则将口译过程分为听(理解和判断)、记(积极记忆、合理分布注意力和了解话语内容)、构思(目的语具备规范结构和逻辑层次)及表达(表层和深层)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反复循环、互为关联[3]。近些年来,口译过程研究虽然成为口译研究的重点,但由于缺乏跨学科方法的借鉴,始终难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因此,本文结合翻译适应选择论和图式理论,以跨学科的视角来进行口译过程研究,以期进一步拓展口译过程研究的范畴,并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从整体上提升口译过程研究的质量,从而确保口译过程研究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一、图式理论和翻译适应选择论

图式是人脑中存在的整体以及有关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即一种“知识结构块”,它由许多相似的事件或相似的信息形成,而一旦某种图式形成,交际信息的处理便倾向于通过该图式进行[4]。简言之,图式就是人脑中存在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组织形式,是认识和理解事物之基础,可分为语言的、非语言的与文化的[5]。事实上,图式理论早在人工智能领域、认知心理学领域及语言学领域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它阐述了人们在其大脑中是如何有效地储存知识,并如何在互为关联中形成一个整体性的信息体系。图式理论指出人们在理解和吸收输入信息时需将其与已知信息相联系,而新输入信息的解码与编码都将取决于人脑中原有的信息图式、信息框架和信息网络,同时输入信息只有和这些图式相匹配才能使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得以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刘明东(2004)认为翻译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图式转换的过程[6]。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基于生态学的视角,运用跨学科的翻译研究方法,强调翻译过程就是译者适应与选择的过程。该理论的哲学依据、基本理念、翻译实质、翻译原则、翻译过程和翻译方法,如下表所示[7]:

译论元素主题描述哲学依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基本理念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译者为中心;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计结果;对于译者,适者生存、发展;对于译文,适者生存、生效翻译实质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过程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翻译原则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方法侧重“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评标准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翻译适应选择论提倡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原则上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地适应,继而依次做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7]。而适应性选择转换也主要围绕“三维”展开,即根据“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相对集中地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认为语言的转换是翻译,文化的载体是语言,交际的积淀是文化,那么语言、文化、交际存在着符合逻辑、内在的关联。基于此,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应该遵循“多维整合”的原则,在口译生态环境中实施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最为重要的就是实施“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然而,依据翻译适应选择论,口译转换的具体对象和基本内容似乎显得有些模糊。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将图式理论和翻译适应选择论有机地结合才能对口译本体做出新解,指出口译过程实质上就是译员对于图式进行适应和选择的过程,这不仅为口译过程研究提供跨学科的视角,而且使之朝着更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二、图式口译的适应与选择

从真正意义而言,基于图式理论和翻译适应选择论,口译过程就是译员对于图式的适应与选择的动态交互过程。口译有其特殊的自身特性,也有着复杂而多变的口译生态环境。因此,口译过程中译员的适应与选择是多维动态的,主要体现为译员对于语言图式、文化图式和交际图式的适应与选择。

(一)语言图式口译的适应与选择

口译时译员在充分分析了口译的整体生态环境后,首先应该考虑对语言图式的适应和选择。语言图式是指词汇、语法和习惯用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6]。众所周知,口译中的语体主要包括叙述言语体、对话言语体、介绍言语体、论证言语体、礼仪性言语体和鼓动性演说言语体六种类型,而且译语的分寸、语气、声调、情感都要力求与交际双方身份、性格、言语风格、语体吻合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8],这就要求译员必须具备丰厚的语言知识。换言之,在口译过程中译员的语言水平决定口译成败,译员必须充分掌握大量的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和地道的句法结构,才能对源语语言图式实施适应并对译语语言图式进行选择。例如,2012年温家宝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中说道,“2003年我曾经去过一次香港,我在那里用了黄遵宪先生的一句诗来形容:寸寸河山寸寸金。香港回归15年了,15年香港发展的变化证明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译员译文:During my visit to HongKong back in 2003, I quoted a line of poem written by Mr. Huang Zhongxian to express how I feel about HongKong. He wrote: “every inch of the rivers and mountains of the land is precious as gold”. 15 years have past since HongKong returned to the motherland. What has happened in HongKong over the past 15 years has shown that the principles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HongKong people administering HongKong” and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have strong vitality)。“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这些表达都极具中国特色,译员能够准确地把握源语语言图式,在译语中适应性选择出对应的译语语言图式并将其转换为“one country two systems”、“HongKong people administering HongKong”和“high degree of autonomy”,这样的译语语篇易于译语听众的理解和接受。当然,语言图式的口译必然要求译员对源语语言图式进行正确的解码和充分的适应,同时也要求译员在译语生态环境中选择对应的译语语言图式,若无对应的译语语言图式则需对相应的语言图式进行调整。如“寸寸河山寸寸金”在译语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译语语言图式,译员未太拘泥于源语的语言外部形式,而是在领悟了这句话的实质意义后对译语语言图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将其译为“every inch of the rivers and mountains of the land is precious as gold”,该译文有效实现了译员对于语言图式的适应与选择,确保了源语信息意义的完整传递。

(二)文化图式口译的适应与选择

文化图式在口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图式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知识结构块,是人类基于先前的经验已内化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6]。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对于文化图式的适应与选择,也就是译员在口译时应该正确理解源语语篇的文化信息并激活大脑中与源语文化相关的图式,在充分适应源语文化图式的基础上选择能让译语听者所能接受的译语文化图式。例如,2010年温总理曾引用诗句“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其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意为兄弟间虽有些许摩擦,但一脉相连的亲缘却无法改变。译员用译语中相近的译语文化图式来准确呈现源语语篇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或源语文化图式,将其译为“Differences between brothers cannot sever their blood ties”,这样的译语语篇使源语文化图式和译语文化图式几乎对等,完全再现了源语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内涵。

在现实的口译活动中,面对多样化的主题和富有文化内涵的交际信息,译员必须具备相当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信息差,保证双语文化内涵传递的“一致性”[9]。各自具备不同文化背景的口译双方虽然思维方式可能存在一定共性能拥有同样的文化图式,但往往在表达形式有所不同,所以译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译文文化图式进行一定的选择和调整。又如,2012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的开场白中说道,“我将在最后一年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永远和人民在一起”。诗句“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出自《素书》,意为“恪守信义,而丝毫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译员口译时用译语中能再现源语语篇文化信息的不同文化图式并稍作变通从而来译源语文化图式,其译语语篇为“I will not waver in carrying out my duties and will remain true to my conviction”,这样的处理使源语信息意义及文化内涵得以准确传递,易于译语听众的理解和领会。

由于语言、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可能会出现文化图式缺失现象,也就是说口译中源语所表达的文化图式在译语中可能存在相应的文化图式缺省的情况,这就需要译员完全适应和把握源语文化图式所传递的文化信息,选择并创建新的译语文化图式使译语语篇能在译语生态环境中“适者生存”。例如,2012年温总理在谈到台湾问题时引用了诗句“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由于源语所表达的文化图式在译语中出现相应空缺,译员在接受的源语信息瞬间激活自身的语言图式和文化图式之后,充分理解源语信息的意义并创建新的译语语言和文化图式,将其转译为“with outmost sincerity, no difficulty is insurmountable”,这样释义的处理使源语文化图式得以全面传递,源语信息得以最佳阐释,译语文化图式能得以准确接收。

(三)交际图式口译的适应与选择

口译过程中交际图式的适应与选择是指译员除语言图式的转换和文化图式的传递之外,应把适应与选择的侧重点放在交际图式的层面上,关注源语语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语语篇中再现。而交际意图就是交际者通过社会交际要达到的目的,或要获得的结果[10],是一种通过言语行为传达的、进入言语交流过程的意图。在口译动态的交际过程中,交际图式可以通过译员来调整口译双方的互有认知环境并激活双方的相关认知图式,让源语信息得以协调和传输,使口译交际行为得以实现。实际上,口译中交际图式的最佳适应与优化选择主要体现在源语语篇的交际意义和交际意图是否得以成功再现。例如,2012年温总理在谈到房价问题时说到,“什么叫房价合理回归?我以为合理的房价,应该是使房价与居民的收入相适应,房价与投入和合理的利润相匹配”。为了确保源语交际图式与译语交际图式的动态对等,译员进行了适当的增补将其译为“what do we mean by bringing home prices back to a reasonable level? What we mean is that a reasonable housing price should match people’s income, the construction cost and the profits should be reasonable too”,通过这样的变通手段使源语图式得以调整并跨文化传播了源语语篇的交际意图,使译语图式在译语生态环境中“适者生存”,使译语听众感受到相似的交际效果,也使总理“自问自答”的交际行为在译语生态环境中得以生动体现。

三、结语

从跨学科的视角,借助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口译过程进行分析和描述,并通过充实的例证进行科学论证,这将成为口译理论研究的主导方向。因此,本文有机结合图式理论和翻译适应选择论,提出口译过程就是译员对于源语语言图式、源语文化图式和源语交际图式进行准确充分的适应并对译语语言图式、译语文化图式和译语交际图式进行正确选择和最佳优化的过程,以期促进口译过程跨学科研究意识的增强,并强化口译过程研究质量的提高。

[1] 张吉良.从研究方法看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国际口译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5):63-68.

[2] 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 李越然.论口译的社会功能——口译理论基础初探[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87,(1):7-11.

[4] 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 中国翻译,2003,(2):28-31.

[5] 高云峰.应用图式理论提高SBE阅读能力[J]. 外语界,2000,(3):33-37.

[6] 刘明东,刘宽平.图式翻译漫谈[J]. 外语教学,2004,(4):50- 52.

[7]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8] 曾文雄.从顺应理论看口译语体的本质[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9):133-137.

[9] 陈圣白.口译研究的生态学途径[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10] 张德禄.论语言交际中的交际意图[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5):22-26.

[责任编辑:王乐]

2014-04-20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学视角下的口译跨学科研究(12YBA090);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文化图式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2A031)

陈圣白(1976-),女,湖南衡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副教授,博士; 刘明东(1964-),男,湖南祁东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教授。

H315.9

A

1008-4657(2014)03-0052-04

猜你喜欢

语语源语译语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中美大学生议论文语篇中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对比研究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最后一吻
AIDMA 法则观照下广告译语的美学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