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问近思“子曰语录”
2014-07-31苏杭
苏杭
《论语》开篇“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凡接地气的经典无需缜密推敲,此三句是从古至今引用率超高的“最炫文言”。这三十余字的“子曰语录”可谓超短微博,言简意赅碎片化,洞烛先机晒哲理。粉丝们围观百代而互动,历千古而不长青苔。何以认证孔子“三问”为圣言,在于圣人所言是人类“最低限度的共识”。法国索邦大学教授查·华德认为:“孔子思想中充满信仰、希望、慈悲,具有普遍性,在21世纪的今天,不仅有道德示范作用,更有精神辐射作用。”切问近思“子曰语录”,无须弱水替沧海,但悟成长正当性。
将学习视为信仰,焉能不快乐
人皆知,学习是“人成为人”的过程。如果将读书当成一种信仰,虔诚之人必有灵魂丰富之悦。尼采说“上帝已经死亡”,虚设的上帝走了,没有什么大不了,我们不是还有书在嘛!读一本好书,恰如黑暗中的一束亮光,将我们这一叶一叶暗空下的扁舟引航。想那孔子当年读周礼之典籍,沐浴双手,一番庄重肃穆的感觉,欲得神谕的窃喜之态,真让后世人膜拜。
今天来说,快乐学习的心情源自于长知识、增智慧、养精神的诉求。知识管理似乎是组织的事,其实更多的是懂管理,是信仰产生的专注与快乐。信仰不一定形成文字去表现,它是蕴藏于内心的一种重要支撑。我有一位学长,毕业后创业,将企业做得挺大。“你成功的秘钥在哪儿?”他的回答是:“不测量时间刻度的学习力。”这位企业家调侃自己:“上半夜喝茶水啃书,下半夜起夜上厕所,是真正的‘起夜家。”在他身上我感到,读书与上学无关。读——在校园之外; 书——在课本之外。学习力是生命中某种神秘的动力。“学而第一”是一种朝圣心理。诗人北岛说:“黑暗尽头是一豆烛光,即读书的起点。”
英国一位学者做过研究,一个人14岁之前如果没养成读书的习惯,那么他这辈子就不会再拿起书了。基于此项研究,我对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的说法有了新的认知,人在15岁后要进入自主、自觉、自律的学习阶段了。这个阶段是“终身制”,“学”的意义不再是用眼看、用耳听,而是用脑记、用心悟,是职场内外的修行,不限于书本的“圣经”或“佛经”;学的各种知识决不是你大脑中占据容量
的垃圾,而是提示你工作效率的CPU频率。
孔子所说的“时习之”,“习”可作“复习”,可作“实习”。知识不光要学,还要有适当的实践和复习。光学不用是假把式,学以致用才是真把式。知识学来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最终目的。如果你把学到知识作为一个终点,那只能说你的世界太过狭隘。这里不得不说说日本制作寿司的师傅,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板长,即寿司店的主厨,那么你至少需要十年的功夫才能成功。你要先从拧毛巾、煮米开始,再做煎蛋,然后学习如何处理鱼、挑选鱼货食材。虽然老师傅教你如何切鱼,如何捏寿司,但是这些并不是你简简单单地听几次就能掌握的,需要你自己逐步去磨炼,去感悟。在这个过程中你才会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而这又能激发出更大的潜力,让你在职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职场人必须明白现代社会需要的是T字型人才。竖杠代表专业性,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专业性越强,不可替代性就越强,价值就越大;横杠代表知识的广度,如果两个人才专业性差不多,那就看谁具有更全面的知识。可以说,在职场中,学习力等同于竞争力。
独乐乐何如相向而乐
心理学家称:越是自恋、自大的人,越易患上“单相思”,他希望有人对他感兴趣。这类似微博中的“性情关注”。身处暗处的他,对两情相悦的博友互粉尤其在乎。我们解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更在意互粉而乐,而不是偷着乐。想想看,古人发明“朋”这个字,注重的是两个月亮互映。职场最忌“孤独求胜”。有人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何为孤独?”他回答:“孤独就是不团结。”
对于走出校园初入职场的菜鸟们来说,工作中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同事也是新鲜的,在这里你或许会感到,人际关系的突然变化会使你有些不自然,甚至会觉得为何人与人都是这样的关系?然而不论你愿意与否,你都必须要迅速地融入其中,诚然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否则无朋自远方来,怎能乐乎?
因此,请和善地对待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面对迎面而来的人,请报以微笑,即使双方不能成为朋友也不要成为仇敌,或许有一天这个人会成为你事业上的“贵人”。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脱离了父母的庇护,能依靠的更多是朋友的帮助,而且日后陪伴你更长时间的是你的同事。这种关系将伴随你从入职到退休的全过程。因此,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亦成为入职菜鸟的首要难题。
要想解决问题,你首先要看清问题。同事关系其实可以看作是并联在一起的多组灯泡,灯光汇聚起来才能够释放更多的光明,同时在这个灯泡组中的每个个体也可以享受到集体的能量。你也可以把它看作串联电路,但请注意不要因为其中的某一个小部件好坏就影响到你发光发亮。总而言之,职场菜鸟要保证良好的同事关系,因为只有能发亮的灯泡才是好灯泡。
在职场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一下“称兄道弟”这个词。我们都知道这个词是表示对人亲热或拉拢,也知道这是一个偏贬义的词。然而在职场上我们既要有“称兄道弟”的精神,也要有“称兄道弟”的能力。或许你会说,不就是阿谀奉承、巴结对方吗,这有什么难的?然而,谁能保证这种做法不会招致对方反感呢?
认识一位在本单位很有气场的80后。他与我分享的“三个基点”让我很受用:一是与同事交往先要屏蔽性价比的考虑;二是以同理心学会倾听;三是对方提出问题及时回应。我觉得这“三个基点”很有实操价值。
职场上的“称兄道弟”讲究的是感情,而不是利益;建立的是互相帮助的友谊,而不是相互依附的利益关系。他们能在你困难时义无反顾地帮助你,而不是在你得意时厚着脸皮跟你套近乎的“亲人”。试想有这样的“兄弟姐妹”在你身边,你怎会不快乐呢?
那如何才能“称兄道弟”呢?就是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同事。不能只“称”、“道”,而要“做到”,就是为他人考虑,多帮助他人,并做到不谋他利,如此,同事关系必定和谐;当你、我、他逐渐融为一体,工作上能够互相辅佐,那同事关系必定融洽。如此境界,让人想到“相向而乐”(朋与我)的真谛: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人乐乐不若与众乐乐。此为孟子云。
坏脾气是低情商的表现
“人不知而不愠”告诫我们:别人不了解,不知道自己,自己也不要生气。“子曰语录”中很少有“嘎
词”。“愠”(yùn,恼怒)可以算一个“嘎词”,它所指的是今天心理学家所称的“气商”。“气商”是情商的分支概念。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坏脾气的人挺“嘎”,这是低情商的表现。
如何衡量你在职场圈中的地位,最简单的标准就是让大家都认识你、了解你,但是想做到这点非常不容易,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和你“称兄道弟”。对于你的某些做法,尤其是创新做法,其他人或许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样必然会有异样的声音出现,这便是所谓的“人不知”,这种情况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大多数人面对这种情况又会作何反应呢?大概是与人争辩吧。极力地阐述你的方法的合理性,试图让别人认可你的想法。而对方的反应呢?应该和你一样与你争辩,阐述你的方法的不合理性,试图让你认可他的想法。双方你来我往,最终不了了之。这便是“愠”。在这种情况下,人要思想上愠,而内心上不愠。
何为“思想上愠”?即人要清楚地知道为什么会出现“人不知”的情况。其实“人不知”是件好事,它时刻提醒我们目前工作中的不足,也是鞭策我们的警钟,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般,人不知是因为你的能力不足,你的能量不够,错在自身,又何谈生别人的气?如果真要生气,莫不如生自己不争气的气。这便是“思想上愠”。
何为“内心上不愠”?即人要不露愠色。这是很多职场菜鸟的弊病,常常露形色于外,使得自己树敌颇多。其实在工作初期,每个人都有一点小傲气,觉得自己什么都很优秀,对于别人的一点点指责都会表现出强烈的排斥。这时我们要牢记,千万不要向你的同事、老板抱怨、发脾气,他们非但不会同情你,反而觉得你这个人修为很差。细想连如此微小的坎坷都无法越过,他日还何谈有大作为?而你也会愠上加愠,徒增哀怨。对此我们要做到宠辱不惊,给人留下一个虚心接受、敢于直面问题的好印象。这样纵使对方对你有再大的不满意,但由于态度诚恳,也不会让你难堪,甚至还会主动地帮助你这个“可爱”小同志。
苏轼在《留侯论》中讲:“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真正的君子是有勇有智有雅量的人。善于情绪管理的君子,有时恰当地运用脾气,往往正是高情商的表现。这很类似“哄孩子”效应。如果你的职场伙伴踩疼了你的脚跟,你叫一声,那是很正常的反应。此时如果你像关羽刮骨疗毒一样一声不吭,别人会认为你不疼。将内痛转而奋发,善人善者也。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人都称为君子。这中间孔老夫子似乎省略了些许的词语。我大致以为“人不知而不愠,奋发而使人知之者,不亦君子乎”才是最恰当的解释。此时人虽不知,然“思想上有愠,而内心上不愠”,借不愠激愠,奋发图强,经过自己不断努力,使人人皆知,这样的人才可收获事业上进一步的成功,这样的人才可称之为“君子”吧。
故职场之上,学而时习之,有“兄弟姐妹”,使人知之者,方为“君子”也。 责编/齐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