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扬琴演奏的腕指技法初探
2014-07-30文/毛婧
文/毛 婧
目前,在扬琴教学与演奏中,发现一些青少年学生在基本演奏技巧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就平时练习中最常见而实际的腕指技法问题为例,与大家探讨。
总体来说,扬琴演奏过程中在坐姿正确、双腿摆放稳定的前提下,手指、手腕和小臂应该基本成一条水平线,这样才能充分保证演奏的娴熟以及情感的完美表达。这是一个综合的有机统一体,学生在演奏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不平稳,都会直接影响演奏质量,如音色、速度和击弦的准确性等因素都会深受影响。其他因素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其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也是最常见的问题存在于手腕与手指之间。以下做简要分析:
一、402扬琴正确的基本演奏手型——手臂、手腕、手指运动的有机结合
1.手臂的正确演奏方法:大臂与小臂始终保持90度的直角角度,无论在任何技法使用状态下,无论在任何音域弹奏过程中,都要始终保持这个姿态。只有保持90度的直角角度,大臂的支撑才是最有力而稳定的,小臂的运动才是最轻松而灵活的。反之,如果大臂与小臂的角度是锐角或钝角,那么肘关节附近的肌肉自觉或不自觉的必然要发力去控制小臂,也许这不需要很大的力量,但这份小小的多余力量,在复杂多变的技法使用中已经足以给演奏者的腕部、手指甚至肩膀的综合运动造成不小的负担。
2.手腕的正确演奏方法:坚持“拍球”原则——小臂带动手腕的运行。表面看起来,弹奏扬琴时,手腕在积极运动,但实质上并不是腕子自身的简单制动,如果是这样,那么势必会造成琴键击弦只有一股简单的向下发力(冲力),发音一定是比较单向的,同时也会音色发闷、缺乏弹性与上扬的空间。但如果用正确的小臂带腕的“拍球”方法,琴键击在琴弦上就像皮球拍在地上反弹一样,音色必然是松弛、上扬、柔和并宽广的。
3.手指的正确演奏方法:支点、力点、反力点的融合运行。在手指的具体分配上,食指是支点,大指是力点,中指是反力点。简单粗略地说,琴键水平支撑于食指中部,然后大指和中指发力,相互为力点与反力点的融合运行。大指要扶握琴键于食指与中指的一二关节之间,并且大指与琴键持平,都要平行于地面,三手指平稳握合。
二、演奏中常见的腕指技术问题与原因探究
(一)手腕方面
1.“水平线”问题
大指食指与手腕和小臂应该成一条水平线。一些学生在演奏过程中手腕经常高于或是低于小臂的水平线,也就是“拱起”腕子或是腕子“掉下去”。首先,前者“拱起”就是腕关节内侧的骨头向上顶起而大手指连带手腕都自然而然的相应下沉,这样自然造成手腕内侧关节抬高“拱起”。其次,后者“掉下去”,是指小臂虽然与地面完全平行,但是腕子没在这条线上而是低于这条水平线,形成了“掉下去”的不良形态。
附带的常见问题是,手腕在“拱起”或“掉下”的同时容易“内翻”或“外翻”。扬琴演奏标准持琴键时,腕子内手臂一面应该九十度与地面完全垂直,这是正确的基本姿势,但是很多学生会发生腕子不同程度的倾斜侧翻问题,腕子内手臂一面不是九十度与地面垂直。有时候学生即使在弹奏开始前腕子姿势摆的很好,在后来的演奏过程中也会发生向左向右“内翻”和“外翻”或是向上向下“拱起”和“掉下”。
2.“单独动”问题
关于扬琴演奏技法中腕子的正确用法应该是“拍球”原则——小臂带动手腕的结合运行。常见问题是,手腕单独的自行运动,这样常导致的结果是缺乏回弹的力量,琴键的走向是单向的向下压实而缺乏上扬的反弹力量,音色是非常死板和沉闷的。究其根本,是手腕缺乏与小臂的有机结合运动,也就是拍皮球的整体结合运动动作。
(二)手指方面
经常发生的或者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食指、大指、中指的相互结合不够完整与自然。
1.“忽略中指”问题
学生在演奏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食指与大指拿的比较紧密,中指容易悬空,这样会直接产生两个后果:第一是琴键会在手中上下左右晃动而不稳定,特别是遇到快速行进时更是如此;第二是手指持琴键的力量集中在整个手的前面,击弦音色必定单薄尖涩。
造成如此现象的原因是,在练习伊始没形成规范手型。琴键水平支撑于食指中部之后,大指和中指发力,相互为力点与反力点的融合运行。食指只是支点,丝毫不可替代反力点的作用与意义。很多孩子刚开始练琴时,本能的感觉就是食指比中指要灵活好用,所以出于人体本能的自然反应就是先用最熟悉的身体部分,于是练习过程中中指自然被忽视。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讲,大指、食指、中指三者能够有机融合、统一协调的拿好琴竹,并且在乐曲各种复杂音型的行进中保持稳定姿态,实属不易。
2.“中指乱动”问题
这个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中指不规律的先于手腕去撞击琴键。表面看起来,似乎中指很灵活地在运动,特别是对于演奏的初级阶段,会给人以比较“快速”的满足感,但这恰恰是极大的假象。真正到了演奏难度的中高级阶段,这样的结果是,遇到快速节奏的音型,往往会力不从心,严重影响速度。另外,由于中指机械的发力,导致琴竹头部垂直向下压,音色也会很木很死。
遇到这种问题时我们急需明确的就是“小臂带腕”的基本击弦理念。一般情况下无需手指的“主动出击”,三个手指自然握紧琴键就可以了,无需中指特别主动的叩击琴键(特殊技法需要时除外),在小臂的自然带动下运动手腕就可以了。手腕的运动速度与频率要远远高于中指,从演奏技巧难度的驾驭到音色的完美性,都别无选择的要坚持正确姿势。
3.“大指持键不平”问题
很多同学在演奏过程中,大拇指最常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三指持琴键过程中,大拇指的第一小关节“突出鼓起”;另一种是三指持琴键过程中,大拇指的第一小关节“凹下立起”。
具体分析,第一种,大拇指“突出鼓起”的问题,就是只有拇指前端的部分边缘与食指贴合。拇指中后部都悬空翘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琴键在手中严重晃动,使本应整个拇指肚与食指牢固贴合的状态不复存在。第二种,大拇指“凹下立起”的问题,就是三指持琴键过程中,大拇指不能严格与地面成平行状态,而是第一小关节向下严重凹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琴键在手中向上翘起,使得琴键在演奏过程中也无法与地面平行,会直接影响到音色和速度。
三、解决及克服的方法
(一)教师科学教法的实施
青少年从学琴伊始就养成良好的、正确的手型与姿态,这一点与教师严格科学的辅导训练密不可分。要从学琴的初始阶段,教师就严格、细致地把控好学生的演奏技法,从演奏以及练习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要非常准确而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特点与问题所在,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从技术与个性两方面做到兼顾协调与整合。具体来说,从技术层面看,教师要从坐姿、手臂、手腕、手指运动的综合协调度上整体把握学生的技术,不能顾此失彼。从个性层面看,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体型特征、肢体比例结构等方面,具体去解决每个人不同的手型问题。
(二)良好练习习惯的养成
1.正确技法的掌握
学生从扬琴演奏的初学阶段,就必须养成良好、正确的手型与姿态。在新的演奏技法的学习过程中,肢体在动作协调度上由陌生转为熟悉、由不习惯转为习惯。为了尽快掌握正确技法,必须要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细节姿态。对于已经养成的不正确的旧技法,就要及时纠正。基于新技法学习和旧技法纠正的特点,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及时做笔记、总结,练习时运用技法的笔记对照自己的手型及时巩固与调整。要准备相关笔记,把腕子、手指的相关技术要点都记录下来。因为良好技术水平的养成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与枯燥的过程,一般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都会有多次的反复与不稳定出现,所以应该及时看一下笔记,是否每一个细微的技术要点都做到了,争取做到自我检查与教师监督的完美结合。
2.如遇不适,立即停止
严格来说,器乐演奏手型方面的技术问题既不复杂又很复杂,如果一开始掌握技法很到位,就不复杂;反之,如果有时候演奏者明明知道自己在手型方面存在种种问题,但是一时找不到所导致的原因,也就无从解决,继而重复错误的练习实践,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如此这般问题就会显得很复杂。在练习过程中应及时、全面的检查自己的手型是否出现任何不正确的方法。比如:从坐姿、肩膀、手臂、手腕、手指等各个环节去着眼。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并且没有找到症结所在的时候,如果坚持错误的方法练下去,就会产生不良后果,比如常出现的问题是手腕腱鞘炎及软组织损伤,这时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
总之,扬琴演奏技法全面及娴熟的掌握,需要一个艰苦、长期的练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需积极学习崭新的演奏技法,又需及时摒弃不科学的旧技法;既要坚持巩固好已形成的优良习惯,又要快速改正顽固的不良习惯。演奏者只要踏实认真、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