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材缺失的应对及运用的反思
2014-07-30任新峰
任新峰
我校音乐、美术教材循环使用三个学期了,作为一个基层教学点的唯一一位美术专职教师,我已三学期没有见到美术教材了。因为事先没得到任何通知,没有存书,上级每学期拨下来的补给截止到中心校就不再往下配给了。我多次向学校反映,也曾多次去中心校寻查,可终因种种理由迟迟得不到解决。我不仅感到迷茫,也深感作为“小学科”的不被重视。
抱怨归抱怨,但如果此时我自己再因此轻视自己的工作就大不应该了。
我深知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的课标给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树立起新的教材观,根据不同的客观条件和学生的具体需求,通过对教材正确合理、灵活多样地使用,充分挖掘教材和生活的联系,尽可能多地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真正满足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让美术课更加丰富多彩,充分体现出美术课程的独特价值。
几个学期以来,我总是想尽办法来弥补学生们没有教科书的不足,每堂课之前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吃透教材,领会教材主旨。并花了大量时间根据教材、课标要求,编制了相关的乡土教材和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甚密的生活教材。
例如,根据八年级(人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活动二“织物——设计、实践、体验”一课,我自编了“欣赏、制作体验十字绣”一课。针对目前流行的、人人都绣十字绣,十字绣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现象,从同学们熟悉和倍感亲切的这一内容出发,向他们灌输艺术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有对艺术强烈追求的美好心愿。本课着眼点放在培养敏锐的色彩辨识和搭配的能力上,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增强传统意识。学生们在活动体验中,感受到了一份劳动之美,成功之乐。上课的过程中做教师的也感到得心应手,同时轻松实现了单元教学目标。
为使课堂不枯燥,我还不断变换教学手段。外出写生,大自然成了最好的教科书。课堂上我从不疲于动手示范作画,我的画成了最好的教科书,这也催发我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使我常常画不离手。我还充分利用了QQ空间这一交流平台,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与艺术亲密接触的桥梁。我在空间相册里上传了几千张各类优秀美术作品供学生浏览、赏阅,包括我的上百幅作品和同学们的优秀美术作业,每节课之后我会及时反馈各年级当堂学习内容的情况,甚至不乏更多的上课实况摄影,孩子们与我的距离拉得那么近,与艺术的距离也不再遥远。
然而终究教师使尽浑身解数,教材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眼看半学期又要过去了,我内心里的那种遗憾总是无法散去。
又一次来到中心校,无意中得知每学期发剩的教材都堆在仓库里,那里或许会剩些美术书之类的。我忙去查找,眼前的一幕几乎令我惊呆了:只见一摞摞的我为之朝思暮想的美术书竟躺在黑暗的仓库一隅不知沉睡了多久!我百感交集,不由在心中叹道:“见到你,我悲喜交加!”
这得来不易的教材,我如获至宝,它是我教学阵地中不可或缺的有力武器。现在它终于摆在了学生们的面前,学生们见到了久违的教科书也如同我一般惊喜。我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说道:“循环使用教材是国家为节约资源、减少浪费,所作的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没道理反对。我们的教材来之不易,大家更要格外珍惜。现在我们对书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为了其他班级同学的使用,还有以后学弟学妹们使用,请大家手下留情,不要对它留下任何不文明的痕迹。”学生们听到我殷殷的教导,都懂事地点头称是。此时我想:“同学们和我都深刻感到了一种失而复得后,对于一本书从未曾有过的深刻感情吧。”
后半学期,因为有了教材,使我的美术课焕发了新的生机活力。
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使我深深知道,在教学中教师在运用教材方面,常难免会出现两个弊端,要么容易脱离教材,要么过度依赖教材。我承认自己的开拓研发能力有限,即使在学生们长时间见不到书本的情况下,我也从不曾丢弃教材于不顾。为不影响教学效果及同学们学习美术学科的积极性,我会格外深入领会每节课的主旨,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丰富教学手段以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动力,以弥补学生没有书的缺憾。
有了教材,有了课堂内容这一重要载体,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水平更决定着美术教学的质量。更加需要教师潜心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和地域特点灵活运用,优化使用教材,以达到最理想的使用效果。
节省资源,减少浪费,利于环保,作为人均资源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更要积极响应这一国策。大力推进“绿色教育”,我们责无旁贷。
据说课本循环使用,已是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成为国际惯例。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俄罗斯等,都已实行课本循环使用制度。在美国,一本教材至少要8个学生使用,平均使用寿命5年。发达国家尚且如此,在我们作为人均资源相对少的发展中国家,就更应借鉴国外这种做法。
我无意责怪和抱怨什么,作为一线教师,我知道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我不可能离开它,也离不开它。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邓庄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