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视野下高中语文动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14-07-30王小霞
王小霞
课程改革对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场“学习的革命”,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教育的话题。在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资源,这资源生动鲜活而又充满灵性,随机生成的课堂瞬间精彩纷呈。
一、“生活化”资源——不尽长江滚滚来
一堂课是否精彩,不在于教师是否传授了多少个知识点,也不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巧妙,而是在这堂课中,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有参与思考表达交流的机会。语文课弹性很大,课程中有许多隐性动态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及时捕捉并开发这类资源,这就是课堂上的闪光点。在教学富尔格姆的《信条》时先与学生找到信条的标准是:它是真理,我们会一直坚持遵守的原则。教师首先展现自己的信条:每天早晨喝一杯温水,吐故纳新;既然选择了开始,就不要放弃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信条,学生纷纷依据自己的感悟来写,谈人生,谈朋友,谈做事,谈旅游,这个环节的设置把学生的兴趣提升到制高点,所谈的内容“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生活化”的资源让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坐标。
二、“出错性”资源——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堂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动态的,只要有认识、有探究,就会有错误,而学习的趣味和收获就在于“出错”“改错”的探究中。作为老师,不能机械地盯着答案,可以把学生的错误变成探究领域的财富,引导、疏通、等待学生的探究结果,从而完成学习目标。例如,教授杜牧《阿房宫赋》有两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该如何理解,有同学理解气候是指四季天气不同,大家对这一回答并不满意,经小组探讨分析,这是用夸张手法在写阿房宫太大了,结合前面的语境,还可以理解为宫廷里不同的宫女受到不同的境遇,感受也不一样,秦始皇对嫔妃的偏爱或冷漠也不一样。这种不同角度的探讨不只是与作者进行的交流,还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激起学生的兴奋点、共鸣点,形成自由品味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愉悦,在动态交流中得出了结论。还有对“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的理解,有同学说这句话的主语是六国,把它放入句中翻译,就变成了“如果一天没有,六国就把它抢过来”,结合语境,学生们发现,六国已经灭亡了,珍宝来了,王子皇孙来了,六国一旦不能拥有这些东西,就把它抢过来,自己抢自己,这就不符合逻辑。老师引导学生,将错就错,让学生自己发现了逻辑错误,在改错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心与心的碰撞,藏而不露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方式,随机而生的课程资源更加丰富了,真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多元化”资源——却看杨花自在飞
课前老师会精心设计许多教学方案,但又不完全符合预设的“计划”课,学生会对课文人物、主题进行自己的解读。林语堂先生在《读书的艺术》中说:“假定你们不会读书,不肯读书,把你们关在课堂,请你们静坐,用‘注射‘灌输的形式,由教员将知识注射入你们的脑壳里,成效会如何呢?”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主题活动和主观活动得以实现的。阅读的独特性就在于它带有更多的主观性。文学作品的教学不能由老师按计划“注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和体验。例如,教授《雷雨》时,对周朴园的解读,有的学生认为周朴园是一个狠心的人,对自己的爱人冷酷无情;有学生认为他是一个有良知的性情中人,多年来唯一能温暖他的就是那份真挚的初恋;有学生认为他是一个卑鄙的人,竟然想用钱买断三十年的感情等等。学生就“周朴园”所带来的争执正是蕴藏着无限价值的教育资源。自己去读、去找、去争,言之有理有据,随即而生的精彩会让学生终身难忘。在学习课文《项羽之死》中,历来对项羽评价不一,学生通过阅读《史记》有关章节,也是各持己见。有的学生认为项羽不是一个优秀的大将,身边唯一一个为他献计的范增都被赶走了,他杀人无数,所到之处用“坑、焚、烹”方式血腥镇压百姓,失民心者失天下,天下不能交给这样的人。也有的学生认为,他虽是一个侠骨柔肠的英雄,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刚愎自用,竟将自己的失败归于上天,是不明智的武夫。这让我看到了学生阅读文本后,都会有自己的认识。他们在阅读、思考、探究、辩论中,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多角度多层次开拓挖掘文本,大胆陈述观点,给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提升了文章的内涵和深度,教师能捕捉促成动态资源生成的契机,充分肯定,对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独特体验充分关注,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四、“自主化”资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开放性的探究学习,对文本和师道尊严提出了挑战,教师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需要共同探索,共同发展。教师应打破学科局限性,向多科化发展,教学不是教与学的相加,而是信任与平等,有效利用自主化资源,设计体验学习的全过程。教师作为听众,看学生教授课文,不断质疑、争辩、升华,可以依靠课本但又不拘一格地提出观点,敢于超越文本。我曾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教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课文,学生经过认真准备,以“瓶子实验”导人课文,引发了孩子与自己的父母是会有冲突碰撞的。结合自己对父母的爱的理解,学生指导同学读书,他们在文本中知道了父亲与母亲的爱的区别,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们意识到父爱是需要条件的,而母爱是无私的。因为是学生自己设计,贴近生活,同学们听得特别认真,随机而生的课堂发言也精彩纷呈。另一位同学教授了《大铁锤传》,在与大家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他解决了自己在备课过程中的难句、疑点。在互相学习中获得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语文教材中的新文章,选文内容和主题富有时代气息,对老师来说是陌生的,而课后的思考题又是以“思考”“探究”等方式呈现,教参上也没有具体详尽的答案,它给教师极大的思维空间,也给教师带来了压力。师生共同学习可以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看到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选择和自主开发教材视野以外的动态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课程目标,促进学生成才。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