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
2014-07-29刘亚萍何怡
刘亚萍 何怡
【摘 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切实解决好教育公平问题,社会公平才有全面实现的可能。加强我国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是解决教育公平最基础性、全面性的关键一环。虽然经过各方长期的努力,我国一些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状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从整体来看,这种改善并不是根本性的,也不是全面性的。许多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状况仍不容乐观,仍然存在大量尚未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寻求破解策略,以实现我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教育公平
2012年2月3日晚,“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播出,一对平凡而又伟大的夫妇胡忠谢晓君,带着他们当时年仅3岁的女儿,坚守四川藏区支教12年,感动了无数的人。正如颁奖词对他们的赞誉:“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胡忠谢晓君夫妇,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着知识,感动着众人。在为他们的正能量所感动赞叹的同时,我们必须要看到,像四川甘孜州等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亟待改变。
1 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的分析
教育是强国之本,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无论贫困还是富裕,他们都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真实情况与之有不小的出入。
1.1 九年义务义务教育的完成度较低
贫困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大致有如下特点:(1)小学入学率最高,辍学率最低;(2)初中入学率高,辍学率也比较高。也就是说,小学和初中虽然入学率较高,但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辍学率就开始居高不下,成为了令人担忧的问题。其中尤以初中阶段的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严重。而且已经明显呈现出农村比城市严重,山区比平原地区严重的总体态势。
1.2 “集中办小学”政策收效低偏低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山區或农村的学龄儿童相应减少。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农村的基础教育质量,国家提出了“集中办小学”的政策。但是遗憾的是,在这项政策的具体实施中,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陆续曝露出许多问题,基础教育质量未见多大的提高,反而山区或偏远农村的孩子们每天要走十几里甚至几十里路去上学。不仅孩子们在上学途中的安全无法保障,而且也会有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路上。因此我们也就有理由怀疑“集中办小学”这项政策的具体效果了。
1.3 贫困地区教师力量的薄弱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据《关于当前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一文的统计,贫困地区普遍存在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偏低、教师整体能力较差等诸多问题。而且,很多地区即使是有上述问题的教师数量也存在较大的缺口,所以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某些山区老师身兼数职,既要充当语文、数学、体育老师,还要兼顾各个年级的课程和进度,其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了。现在全国普遍出现了经济发达地区师范类院校毕业生找工作难,经济欠发达地区一师难求的现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1.4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失衡现象严重
中国的基础教育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如果单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与世界上教育发达的国家不相上下,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在西北、西南等所谓“老少边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还是相当落后的。这种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1.5 基础设施建设差,教学条件、生活条件更差
在一些偏远山区,许多学校缺乏上课用的桌椅和必备的教科书,甚至连上课教学的地方也很难被称之为“教室”。更不要提图书馆、户外运动设施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了。这些地区的孩子和老师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和教学的。近年来虽然随着投入的加大,各种渠道的民间资本、慈善基金的支持,教学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加强,但是大多数地区仍然没有根本的改善。
相比而言,对于教师的待遇问题更为堪忧,重中之重就是对于民办教师的待遇问题。如前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岚清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曾讲过,民办教师是历史遗留问题,到1993年时其数量仍有230余万,这些民办教师没有工资,每月只能领取微薄的补贴。如江西吉安一位坚守农村教育岗位17年的老民办教师,每个月只不过领取56元津贴。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政策,以期解决“民办教师”的问题,但是民办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仍有许多问题,亟待关注。
2 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的认识
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是可以找到原因的。
2.1 经济发展状况是教育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结合之前的问题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区域。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最直接原因是各地区之间教育投资的失衡,而且这种差距在不断拉大。据报载,截至2006年,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地区没有达到《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投入的增长要求,其中绝大多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2.2 城乡之间教育成本差距较大
从城乡间绝对教育成本来看,1986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然而直到2006年国家才宣布免除农村义务教育费。不仅如此,如果这些贫困地区的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教育发达地区以接受更好的教育的话,他们还要忍受高昂的学杂费、择校费和生活成本。
从城乡间相对教育成本来看,以《浅谈贫困地区的教育》一文所调查的大茂山一地的教育成本来看,初中生一年的教育负担少的在2000元左右,多的甚至达到6000-7000元,是当地人均收入的2-5倍。而根据数据显示,以山西一地为例,201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23.9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1354.3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01.4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87.0元。由此可以看出,即使不考虑物价上涨等因素,农村居民想要负担一个初中生是很吃力的,就更不要说生活消费支出占其可支配收入很大的比例了。
2.3 高校毕业生就业理念有偏差,社会上“唯金钱论”泛滥
前文我们提到了发达地区师范类毕业生过剩,而贫困地区则存在较大的教师缺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由于这些地区各方面条件确实艰苦外,我认为很大的因素取决于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唯金钱至上,缺乏必要的牺牲精神。
2.4 “读书无用论”等负面因素的影响
由于一些实际原因,目前毕业的本科生普遍存在就业难的情况,因而“读书无用论”开始抬头。恰逢近年来打工潮的兴起,存在一些不法商贩违法使用童工的情况。在种种因素的结合下,许多贫困家庭的家长乐于让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而不是继续读书深造。这也是造成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辍学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解决措施的建议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何种制度,教育都是不可忽视的。我国的教育差距较大,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不容乐观,而且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采取必要的措施缓解甚至扭转这一局面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3.1 加强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提高其经济实力,是最根本的措施
经济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经济发展了,教育才有保证;教育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有赖于政府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加速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先发展起来的东部地区要反哺后进地区。近年来我们国家陆续实行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等战略,对于贫困地区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3.2 加大对于教育的投入,资源尤其要向贫困地区倾斜
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教育投入无论是绝对数字还是相对于GDP的比例来说,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可以显著有效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尤其要向贫困地区倾斜,以弥补当地资金的不足;要切实监督资金去向,保证专款专用。
3.3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在重视城市教育发展的同时,农村、偏远山区等贫困地区的教育也不可忽视。在保证城市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应当抽出更多的资源帮助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建设。
为了緩解贫困地区教师缺口大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师范类毕业生去贫困地区教学,加大对支教援边教师的奖励力度,提高支教教师的待遇。
3.4 发达地区有义务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带动发展战略,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精髓之一。在获得绝大部分教育资源已经先发展起来以后,发达地区理应帮助贫困地区的发展。如可建立对口城市、对口学校等,有针对性的帮助,确保落实到位。
3.5 通过加强立法,以法律形式切实保证上述措施可以被有效的施行
我国教育立法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4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五修四立”的立法规划,即推动立法机关修订《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学位条例》、《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制定《考试法》、《学校法》、《终身教育法》、《教育投入法》。目前,《义务教育法》修订案已顺利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06年9月1日起施行。其他立法项目也都成立了起草工作组和专家咨询组,所有立法项目的调研和草案起草工作均已启动。
此外,我们还应该紧抓教育收费、教育经费使用、高校贫困生资助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并加强责任追究的制度建设。
4 国外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成功范例
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面临的种种困难并不是中国独有。国外在应对这些困难时所采取的措施,对于国内有着相当的借鉴意义。
4.1 印度
印度政府规定,6-14岁的儿童必须就近入学,学校与家庭住所之间的距离,在初小阶段保持在步行1公里内,在高小阶段保持在步行3公里内。尽量扩大教育覆盖面,保证普通民众受教育的权利。
4.2 韩国
韩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平准化教育”政策,撤销一批名门学校,推进学校办学条件均衡化。之后,政府又发起了“新村运动”,一个重要主题是农民教育,农村各级学校被赋予农村区域社会文化中心、物质资源活用及体育中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增加所得的事业中心三大职能,学校为此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借助农民素质的提升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进而缩小城乡间包括教育在内的诸多差距。
4.3 日本
日本规定所有学校都必须满足基本的办学条件,教师工资只有级别差,没有校际差和城乡差;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最为成熟,对教师的流动对象、流动频率、实施程序、政策支持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以此促进城乡间、校际间师资力量的均衡。
4.4 美国
为了扶持薄弱学校,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联邦教育经费拨出专款用于“补偿教育计划”,其中40亿美元用于奖励先进学校和扶持薄弱学校。美国2001年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方案,明确要求各州建立起针对薄弱学校的扶助和改进机制;为补充农村教师队伍,联邦政府还拨专款实施“转行当教师计划”,资助地方招募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5 结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第十二点“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提到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规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切实解决好教育公平问题,社会公平才有全面实现的可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目光关注到教育公平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贫困地区教育的改善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周晓兰,廖新梅.论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5).
[2]宋小华.浅谈贫困地区中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以得荣中学为例[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3]肖第郁,王佑萌.当前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05).
[4]马先彦,赵德肃.浅谈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2).
[5]张乐天.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文化因素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1998(05).
[6]储朝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05).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