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典诗词成为学生写作的血液
2014-07-29解月辉
解月辉
【基金名称】全国十一五课题“传统教育与语文教学”论文竞赛一等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80-01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膨飞的“诗教”传统。所谓“诗教”,本指《诗经》“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后来也泛指诗歌的教育宗旨和功能。孔子是“诗教”最早也是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相传他亲自删定《诗》三百篇,此说虽无可考证,但孔子出于“诗教”的需要,对《诗经》下过很大的工夫,《论语》和《史记》都有记载。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两千多年来“诗教”的传统绵延不绝。我国历代的学者文人在成长过程中无不受到过“诗教”的熏陶。
但是,自“五四”以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来,随着以文言为载体的古典诗词的教学和写作日渐式微,“诗教”的传统事实上已经难以为继。许多有识之士都为我国所独有的这一悠久传统突然中断而深感惋惜。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既有广泛性,又有深刻性,而且特别重“意”尚“神”,这相当于一种宗教情绪,对于移情陶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蔡元培先生也说:严格地说中国没有宗教,可以美学代宗教,而诗情便是美学的主体,可以诗教代宗教。
可如今,诗惰的消融,诗歌的凋零,对美学的隔膜,让人吃惊。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古典诗词重新回到我们的写作当中来,让传统文化重新在学生的心目中再放光彩。
可以说,如果把古典诗词适当运用于写作当中,会让原本平淡无奇的文字大放异彩。下面就举考场中几篇诗歌运用的炉火纯青的例子,让我们体会一下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会先“盗取”历史学家的记忆,让它领着我去看看孔子的为人师表的言传身教,去听听浔阳江头那悲凉和琵琶声,去体会东坡居士“铁板铜琶,高唱歌大江东去”的豪情,去感受柳三变“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冷艳……在历史的长河中,去了解我的祖国!”(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在这篇文字中,小作者巧妙化用诗词,一句“浔阳江头那悲凉和琵琶声”让我们仿佛听到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一句“铁板铜琶,高唱歌大江东去”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东坡的豪放;短短的几句古典诗词,甚于十几甚至几十个比喻排比,文字的典雅,意境的诗化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了古典文化的魅力。
可以这么说,如果能把诗句化用的出神入化,文字也便有了灵性,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更好的运用祖先留下的这笔珍贵的文化财富呢?要想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在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学会理解诗意,品析诗歌。
品析诗词的关键在于要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要想作到这一点,仅仅流于诗意的理解远远不够,这往往让学生理解诗歌过于理性,过于琐碎,容易在解析诗歌含义中,丢却了诗歌的神韵,违背了赏诗的原则:“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就必须保持诗歌的整体感,即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做到这一点,可以有如下方法:
1.风景再造品诗境。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像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比如在试验当中,要求学生把写景诗歌改写成优美的画面,或者扩写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如韦应物的《滁洲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意境非常美,动中有静,诗中有画,学生改写起来也比较容易。还可以让学生把叙事类诗歌改写成一个故事或者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老妇人和官吏的矛盾冲突非常鲜明,很适合于改写为一部独幕剧。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把握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形式保持了诗歌原有的灵动美,学生在再现诗歌过程中,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并且参与创造了美。
2.抓住文眼巧引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可以是教师有益逮之,诗眼涉及到理解一首诗的关键,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往往给我们许多玄机,抓住它就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成为一个亮点。如有些诗歌没有明显的诗眼,但大都有名句,我们称这些名句为“类诗眼”,品析诗歌时抓住名句,就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全诗的意境。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自己品析,并有意识运用于自己的习作。
“授之以渔”在这可以有两方面含义:
1.授予学生品诗之法。
在试验过程中,课题组老师总结出了几条关于品诗的方法,比如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朗诵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联想想像——感受诗歌图画美;咬文嚼字——感受诗歌语言美;比较映衬——感受诗歌新奇美。我组还总结出了四步读诗法:一读诗韵,指导读准字音节奏,感受诗歌音韵美;二感诗意,参照注释理解诗歌的字面含义;三品诗境,把握诗歌整体意境;四仿诗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或化用诗歌语言。
2.引导学生改写和运用。
品诗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领会诗境,从而更好的把这种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自己的精神血液,所以在品诗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把古典名句、佳句作为自己习作的调料,使自己文章這道菜更多一些典雅的韵味。
最重要的一点是教会学生把诗歌化用,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古人有化用前人诗篇佳句的习惯,比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化用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古代诗圣尚且为之,我们更应该学会把这样美丽的东西放在我们的作品中,使我们的文字多一道古典的韵味。比如可以教给学生转化诗歌:可以把诗歌作为线索串起全文,可以把诗歌引用入诗变为排比,可以把诗句作为题记增加诗意,还可以直接把诗歌再创造变成自己的美文。
比如:秦砖汉瓦,唐风宋雨,古人们在诗词的浩浩海洋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同是送别,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太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子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同是惜时,李太白“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曹孟德“人生几何?去日苦多”。同是咏梅,陆游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的香如故”,王安石“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而毛泽东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同是黄昏日落,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毛泽东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跃,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同是战争残酷,曹孟德既叹“千里无鸡鸣”,而毛泽东“战地黄花分外香”,你能说,谁人更佳,谁人更出色?不不不,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维,谁都不可以对之妄加否定!(《个性的凸现》)
这段文字,把古贤的诗歌名句运用的炉火纯青,使得整篇文章都因此而诗意盎然,虽然是直接“拿来”,但给人的感觉丝毫没有抄袭之嫌,反而觉得多一份典雅之美。这就是对于诗歌的运用,可以说,习作中化用或引用诗歌,既使得作品诗意盎然,又省去了自己许多苍白的言语,如果学会这种“拿来”,何乐而不为呢?
可以说,古典诗词的海洋一望无际,可谓“弱水三千”,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哪怕是只取其中“一瓢”,学生也将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