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自主学习研究
2014-07-29孙丽娟
孙丽娟
一、“学案导学”实施的背景
传统的教育模式都是“满堂灌”的形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教师成为了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效率不高,“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对知识的运用更加熟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
二、研究的问题
针对初中数学的“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尝试着利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寻找使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其自主能力的方法。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过程和教师的教授实践,得出了以下需要研讨的问题:
1.区分初中数学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间的不同。
2.在此教学模式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
3.该教学模式是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应该如何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学案导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1.教师教学的前提及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制定出来的合理的学习目标。例如学习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就应该在教师的指引下制定出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的学习目标等等,还要通过学习考虑相似三角形应具备的其他的特性,然后进行总结归纳。
2.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自学能力强弱的观察,制定出适合每种学生的学案,将学案给学生分发下去,让其进行自发学习。教师在课上引导学生,使其明白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3.教师整理总结学生们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交给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讨论那些问题,同时教师要明确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4.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仔细讲解和点拨。最好是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讲解,例:在△ABC中,AC= BC,BD、AE分别是AC、BC的中线,证明AE=BD,若∠C等于30°,求∠CAE的角度?教师点评总结本堂课的内容,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再对学生进行理论方面的测试,达到发散每个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1.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相信学生能够正确充分利用时间,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案中提出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要有怎样的学习思路,明确学习的目标,指引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发现并掌握自己所需的知识,课上可以让学生阐述一下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讲述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方法。根据老师提出的自学大纲以及自己的能力,合理安排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速度,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还可以让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这不仅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书本上的内容,还可以让每个学生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想法,获得更加开阔的思维,而且,小组讨论的方法还有利于同学们之间的平等交流、互利合作、共同进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还能锻炼学生大胆发言的,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自身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2.老师的引导性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用心的设计出适合的学案。课上自己施教,正确引导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创设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时,就会急切地想解决其中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学案,自主地预习教材。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趣,有一定的梯度,指导学生正确的进行预习。然后,教师让学生们交流讨论,对于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先让小组讨论解决,若解决不了再让学生们之间进行交流,对于全体学生均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搜集起来,准备为同学们仔细讲解。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点拨要适度,在学生们迷茫的时候点拨,就可以使他们豁然开朗。对于学生已经会了的就不必再进行讲解了,而那些不会的则只需少讲精讲。在教师完全清楚每个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这样便可以顾及到每一位同学。另外,教师还要逐渐的指引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重点记住那些容易出错的薄弱点。教师需要每节课都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有更好的课堂表现。
【参考文献】
[1] 徐丽波.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4):90-91.
[2] 陈蓓. 中学数学学案教学的研究与展望[J]. 教学与管理,2012,(01):55-58.
[3] 高亚军.《学案导学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卜弋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