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生常谈出真知,也说艺术“商业化”

2014-07-29王宗亮

东方艺术·大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刘益谦商业化画廊

王宗亮

798:昔日地标怎成“亚艺术”聚集地?

错落有致的街道下是往来不绝的人群,特色鲜明的建筑里是同样先锋和潮流的酒吧、咖啡店、画廊、艺术衍生品商店,一切都令人目不暇接。而在过去,这里却是大片工厂;在工厂搬离后,由被艺术家陆续非法迁入并将厂房改造成工作室,低廉的成本和宽敞的空间成了艺术家们的乐园;再后来,由于游客的增多,商业发展速度空前,各种费用也随之上升。很多人不得不离开自己亲手打造的空间,只有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和基础雄厚的画廊得以驻留……这些描述相信你肯定不会陌生,但这不仅是我们故事的主角北京798艺术区,也同样是纽约SOHO艺术区的前世今生,而后者的经历甚至还要早1个世纪。

言归正传,多年来,798作为国人引以为傲的、“影响世界的艺术盛汇”却在近来因“变味”而备受质疑。与过去相比,审美趣味要求大幅提升的民众开始对798越来越像小商品市场的外围环境愈发不满,当然,这还远远不能拿到艺术商业化的层面说事,而作为艺术区的当家花旦—画廊,则在每周六如期而至的新展时显得门庭若市—也确实不负一个“市”字。

在这里,平日里的社会人似乎都扮错了角色:充满清新气质的文艺男女此时正自在地穿梭、游走在绚丽夺目的艺术建筑中,东屋刷微信,西屋晒微博,三五成群的“哥特青年”则倦怠的蹲坐在路口便道旁一字排开,成了供路人消遣的活体雕塑;而衣装革履、豪气外露,仿佛是前来承揽地产项目的,此时却真的在画廊里端详着艺术品,并用真金白银证实着自己的艺术品位,与画廊负责人侃侃而谈,此时,众多的艺术媒体却成了站着穿“长衫”喝开幕酒,却不买画的唯一的人。但当你把目光投在那些正在与工艺品小摊贩们讨价还价的游客,和四下寻觅免费的画册书目,如同逛菜场超商的大叔大妈们才忽觉一切方显正常……

大国筑梦:“SOHO of china”还有多远?

诸如此类的景象,令人感觉昔日的艺术圣地似乎已经距慧深、文雅、静谧等“高级”属性相去甚远。完全的市井图像,绝不符合“艺术”在国人心中本来的位置,而无论是不明就里的狂热追捧,还是煞有介事的批评指责。798的今天在很多人眼中似乎已经不够艺术,而商人们也觉得不仅其文化附加值不够高,能上得了台面的商业潜质也远远未成气候,至少与文章开头提到的纽约SOHO相比甚是如此。

有意思的是,798在美国确实被称为“SOHO of China”。笔者相信,此时此刻许是早已有人在暗中摩拳擦掌,准备让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区域再次朝着它应该去的方向前进。今天的小柯剧场以后会不会成为作为圆点进而成为中国的“百老汇大道”?人们能够消费的是否不再是798中万年不变的尤伦斯商店,和一些闻所未闻又古灵精怪的空降DIY铺子,而是可以选择在PRADA(普拉达)、CHANEL(香奈尔)、LOUISVETTON(路易威登)一掷千金?798会不会在现有规模上继续扩建成为区中区—亦或老老实实的呆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一亩三分地里过自己的日子?这一切我们都不得而知。不过,小编始终相信,与经济规模不成比例的文化艺术体量一定是畸形的,至少是还未完全成型的状态,因为不能满足民众需求的“生产力” 就一定是落后的。

或许,有天我们会理直气壮地去接受“SOHO of china”的头衔。

baì是buy的败,“大钱小钱”冰火两重天

与在“小商品市场”里的杀价不同,大型拍卖会上的角逐似乎更令人觉得刺激,因为平时买东西价钱是越讲越低,而拍卖会却是越“讲”越高……然而,相对相同的畅快淋漓之感—议价与抬价,也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一个疑惑:高价是否意味高价值?

“土豪拍卖”,投资还是收藏?

就在刘益谦以5000万人民币拍得的苏轼《功甫帖》的“赝品风波”尚未退去之时,4月8日,在香港苏富比的春拍上,起价1.6亿港币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又被这位国内藏家大鳄、两家美术馆的主人历经八口竞价后,以2.8亿港币收入囊中。刘益谦的这一举动再次震惊海内外的同时,也一举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其超越了2005年7月伦敦佳士得以折合2.3亿元人民币拍卖成交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

面对刘益谦如此阔绰的出手,在经历“《功甫帖》事件”后,不少人们仍颇有微词,认为刘益谦完全是只买贵的。而据刘益谦的好友朱绍良介绍(资料来源于人民网),在刘益谦、王薇夫妇创立的上海龙美术馆中,其中国古代书画和当代油画的品质、地位在国内博物馆、美术馆中十分显赫,古代书画收藏水平更是仅次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博物馆等几大顶级书画收藏博物馆,超过许多省级博物馆。与此相比,刘益谦在瓷器收藏上则相对滞后一些,在龙美术馆的瓷器藏品中,明清各个朝代的瓷器都有相应的系列配置,独缺明代成化的瓷器。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藏入,会使其收藏链条更加完善。

以此看来刘益谦的收藏思路还是相对清晰的,在一掷“亿”金的同时,他也在逐步完善着属于自己的收藏体系。若单纯以“镀金土豪”的“傻有钱”模式来度量刘益谦此次的拍卖动机,似乎也是有失公允的。或许在每个金主的体内都澎湃着一颗成为“大藏家”的野心吧:毕竟钱是会花完的,而名声却是可以被隔代传颂的。

“散户”都去哪了?

—新进藏家:平民艺术、衍生品的春天还会来吗?

早在10年前,就有外国媒体指出中国艺术在高、低端市场都已经开始商业化。现在看来,他们虽然说对了,但却没有猜中结局。

高端艺术市场在中国固然已经趋于稳定,但低端市场则仍是一派鱼龙混杂之景,其不仅在市场定位、定价上令人摸不到头脑,就连商品本身的质量也是“扑朔迷离”,良莠不齐。艺术造诣、修养较深的人群对其的不屑一顾自不必说,在今天,就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入门爱好者,想必也不会仅仅为了一些利字当头的专业人士对其欲拒还迎的暧昧定性而轻易买账。普通人欲真正知晓这些相对廉价的艺术品真正价值,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到头来,还不如坐看“土豪”真实的血拼来得实在过瘾。

目前,尴尬的低端艺术品和艺术衍生品或仅是以中高级藏家作为调剂口味的消遣、普通人将其作为新兴礼品的方式流通。在北京,不乏有今日美术馆附属的艺术礼品中心、尤伦斯旗下的艺术商店、白盒子艺术馆商店等较为知名正规艺术品商店为人们所熟知。但相比在国外早已形成零售规模,并已经拥有完备知识产权体系的古根海姆、V&A、TATE等机构来说,我们的生态环境还是要逊色许多,虽然国内画廊、艺廊已经开始重视新进藏家的培养,但当众“庄家”早已将收藏递进到投资层面后,他们在面对艺术品收藏这个新鲜玩意儿时,还没来得及入门,便已经成了新规则的追赶者。看来,“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的雄心壮志,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中国,经济繁荣是否绝对意味着艺术的繁荣?艺术繁荣的真正标准又是什么?现在,相信没人能再不假思索地回答。

猜你喜欢

刘益谦商业化画廊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画廊
画廊
刘益谦 一掷千金
刘益谦:投资是场马拉松,跑完全程才算胜利
刘益谦:投资是场马拉松,跑完全程才算胜利
刘益谦 另类财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