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2014-07-28刘康明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年18期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刘康明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大一新生必修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它肩负着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软件、硬件、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等相关知识的任务。目前,教育部正在酝酿新一轮的高校改革,而走在应用型高校最前面的黄淮学院,怎样实现应用型课程改革是最突出的话题。该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思想,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利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进行开发和设计。

关键词:应用型;工作过程系统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8-4230-02

当今社会,计算机作为生活中一部分,与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密不可分,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计算机,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让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会更得心应手。当前该课程应当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很快掌握并应用所学内容,使用工作工程系统化来开发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应用型高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思想

1.1工作过程系统化

工作过程系统化,是一个时刻处于变动的状态,不过结构是相对固定的,而且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作过程是一个工作程序,是为获得一定的工作成果需要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方法关键点在于不是学科知识结构系统,而是在于工作过程结构系统。在课程开发的内容和结构上追求的是工作工程的系统化,而不是学科结构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质是课程的开始来自于工作岗位与岗位需求的工作任务,形成行动领域,然后以行动为导向,为行动而学习,完成教学的过程,达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目标。课程的开发平台是职业性的,来自于企业的工作岗位,课程实施的平台是教育性的,来自于学校等教育场所。

1.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特点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特点有三个方面。第一,工作过程是一个比较综合的系统。通过行动学习,在学习中能获取相关的技能、知识、态度,培养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第二,工作过程是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的系统。从要素上看, 工作过程有六个要素,分别是有劳动者、需要进行工作的对象、 完成工作的工具、 从事工作的方法、工作的成果即产品和工作中所处的环境。根据工作任务分解成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然后工作组织,最后工作的产品即是工作成果。第三,工作过程是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从结构上看,典型的工作过程一般有六个步骤:(1)要有明确的任务,并为完成任务获取相应的信息。(2)根据任务制定计划。(3)根据制定的计划并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4)根据决策的目标实施计划。(5)为了保证计划按照目标进行,必须对计划完成的情况进行检查控制。(6)根据反馈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价。工作过程的模式是相对固定的,工作的内容是不同的,但是每一个工作的步骤是相对不变的,变动的是内容,不变的是结构。

2 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课程的方法

一般的传统学科讲究课程系统知识的完整性,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设置,改变了原来传统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工作后的工作过程,根据工作过程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来设置教学的内容,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工作的同时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能够在动手做的同时学习相关的知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后,能够自己动手做。

工作工程系统化进行课程开发的步骤是四个方面。

首先:工作任务分析也称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到企业或相关单位进行调查。明确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胜任该岗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然后进行完成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筛选典型工作。完成这些工作需要什么职业行为能力,根据需要的职业技能分析,确定需要给学生讲授哪些知识,制定教学大纲,来设计教学的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来决定课程的内容。可以实现领域的转换,将工作岗位工作行动领域转换为在学校需要的学习领域。在组织教学内容时,需要用工作任务这条线将要学习的知识串起来。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总的知识量是不改变的,但是学习的顺序有变化。学生通过完成各情景下多个任务,掌握了从事该岗位的工作技能,并且在工作完成的过程中,会积累和岗位相关的工作经验,毕业后能够胜任所从事的岗位的工作。

其次:行动领域归纳也称整合典型工作。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所在岗位的工作任务很多,在学校不可能把工作中涉及到的能力都涉及到。这就需要把工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典型工作进行归纳,然后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在进行课程开发时,根据所在岗位的工作构建相关的职业情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三: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也就是设置学习领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要根据分析的工作岗位任务整合的典型工作,为了便于实施教学,需要职业能力描述为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设置学习内容,根据学习内容设置学习时间,因此构成一个个学习单元。然后根据学习单元来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情景。

第四:进行教学单元设计。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在该任务环境下需要完成哪些任务,根据一个个任务来设置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学习情景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根据学习领域中构建的课程体系,按照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的内容,经过授课老师按一定的标准设计成项目以及每个项目下的任务,案例和产品,形成学习单元。学习领域和学习情景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实施。

3 应用型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是按照学生在不同的岗位工作的需要,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将与各岗位工作相关的能力、知识、技能和技术整合到一起,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设计该门课程的。

3.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发endprint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会用到与计算机基础相关的知识,因此,学好计算机基础中常用的操作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我们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例,介绍常见的工作岗位有计算机配置、文档编辑、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数据库维护与管理、常用工具软件应用等。每个岗位有岗位工作任务,需要一定的职业能力,这就需要根据职业能力设置教学内容。

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的理论来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安排。第一步,应根据单位介绍的岗位,完成岗位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分析,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对学习情景进行设计。并把设计的学习情景进行分解可操作的具体任务。第二步,选择有代表性的操作项目,选择的项目最好学生也能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工作过程。根据工作流程,模拟真实情境,将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岗位,分析不同工作岗位,设置的学习情景要和真实的工作任务一致,让学生来完成每个学习情景下的任务。通过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课程开发的过程,首先进行相关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调研。学校到社会请企业一线的工作人员和相关专业老师进行讨论探讨课程的培养目标。企业的人员根据企业当前和将来发展需要的岗位,在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参与到课程体系的建设中。然后根据课程调研的结果,分析所需要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相关岗位,以及完成相关的岗位需要能力,例如,计算机配置、文档编辑、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数据库维护与管理、常用工具软件应用等。其次是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根据计算机基础各个模块,设置相关的教学情景,从而培养各个岗位的操作人员。

3.2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计

根据工作工程为导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设置教学情景,再把每个教学情景细分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目标。第一种设置情景的标准是根据岗位模块划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后,设计出了以下几个教学情景,并把教学情景分解为学习任务。

根据岗位模块设置七个学习情景,即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计算机配置、Windows XP的操作、文档编辑、Excel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数据库维护与管理、常用工具软件应用等。在每个教学情景下分别设置了相应的任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计算机配置的教学情景下设置的任务是有计算机的定义、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及计算机安全基础性内容,在此内容下让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配置。Windows XP的操作教学情境下设置的任务文档的管理、文档的存储、附件的操作等。文档编辑教学情景下设置的任务有字符的操作、图片的操作、表格的操作及Word高级排版等。Excel数据处理教学情景下设置的任务有数据字符的输入、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图表的操作等。演示文稿制作教学情景下设置的任务有演示文稿的创建与编辑、动画的设置与放映等。数据库维护与管理教学情景设置的任务有数据库的创建与编辑、数据表的创建与编辑、数据库查询操作、数据库报表等。常用工具软件应用教学情景下设置的任务有迅雷、360杀毒软件、百度搜索、中国知网的使用等。

根据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设置教学情景时,是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的,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全部教学内容贯穿其中。在进行项目选择时,注意项目和项目之间的关系,每个项目是相互联系的,不能脱离,要保持工作过程的持续性和系统性。

3.3《大学计算机基础》根据岗位操作流程时间学习情景的设计

整个课程在学习情境设计过程中以项目为载体,涵盖了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项目之间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各个项目之间不能脱离,要具有持续性、系统性。这些学习情景的设置注意内容是不能重复的,但是每个学习情景的步骤是有重复的。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成为主体,老师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4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的开发,体系了在教学工程中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中心,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更有利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位春苗.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13(10) .

[2] 于明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设计[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 4) .

[3] 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 .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4] 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作过程系统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
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与课程设计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