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运行危机预警的理论基础及发展
2014-07-28陈晓亮刘彦敏
陈晓亮 刘彦敏
摘要:本文对工业经济运行危机进行了界定,从经济危机和企业危机两个层面对危机预警理论进行了阐释,并简述了我国经济危机预警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工业经济 预警 理论基础
一、工业经济运行危机的界定
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因此,在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社会上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
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波动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位置,其运行如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若出现工业能源的供求严重失衡等状况时,那么工业经济运行就会出现危机。建立工业经济预警机制就是尽量延长景气循环峰值出现的时间和避免峰值过高,以防止经济出现过热和随之而来的急剧收缩。它并不是要消除波动,而是将波峰和波谷拉近。工业经济运行危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负增长的出现,更多的情况是默协经济存量的增长低于莫伊速度(如历史平均增长率的一半,三分之一等等)。
二、危机预警理论简述
预警是指在灾难或者危险来临之前,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方法启动应对机制,尽量减少灾难或者危险带来的损害。19世纪末期,预警的思想开始应用到经济领域,主要用于对宏观经济的预测和警示,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处在过热或者过冷的不良状态。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预警的思想扩展应用到微观经济领域,用于对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监测分析,为企业提供危机的应对之策。
(一)经济危机预警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开始进行宏观经济预警的尝试和探索,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主流的理论包括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霍特里的货币危机论和熊彼特的创新危机论。
1、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规律“三大心理规律”上做了分析。凯恩斯打破了传统经济学中关于市场机制的神话,否认了资本主义的无危机论,认为由于上述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客观上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机理,若没有政府干预经济,则必然会导致失业。具体说,在经济呈现过热征兆时要借助财政、金融等手段,减少总需求,使投资和消费不要过旺;而当经济趋于衰退时,政府再设法刺激总需求,使投资和消费回复上升。
2、霍特里的货币危机论
霍特里认为资本主义的内在不稳定性根源来自于货币体系的不稳定,宏观经济非均衡是根据货币的非均衡来说明的。霍特里认为,解决问题的出路也在货币(和信用)方面,尤其是短期利率。他不仅将银行利率看成是所有反周期政策的关键因素,而且将其变动看成是周期性变动的唯一解释。在这里他和凯恩斯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需要政策,而且一直认为这种政策手段就是利息率,或者说“信贷条件”,且这种利率率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央银行来决定。
3、熊彼特的创新危机论
熊彼特把创新作为研究和解释经济危机波动的基石,认为不同的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是不同的,同时,创新的进行也不是连续平稳的,而是有时密集,有时稀疏,对经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不同。它们有的“带来较短的波动”,有的则“导致较长的潜在增长”。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的最大特色是强调创新活动所起的作用。熊彼特认为我们应该探索新生企业家引入创新技术和新型商业理论的潜在动因,他认为危机扫清了改革的障碍,因此是必要的、是好事。这样,经济周期就不像他们以前以及他同时代的另外一些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资本主义罪恶的表现,或自发势力造成的不必要的痉挛,而是经济进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必然表现形式。
(二)企业危机预警理论
企业危机预警理论是预警理论的丰富和扩展,也开辟了预警思想应用的一片新领域,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壮大,主要包括危机管理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价值链理论。
1、危机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最早提出了企业危机管理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企业为了预防危机、转化危机甚至转危为机而主动采取的一系列维护企业声誉和正常经营的措施、方法和行动的整体方案,帮助企业摆脱困境,避免或者尽量减少企业的声誉及财产损失。危机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企业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打击时,应该如何应对,并研究危机形势下的变革管理,重点是发生危机后,企业应如何摆脱危机,甚至转危为机的策略和方法。
2、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逐渐发展成熟,并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它的核心观点是:企业也像人一样,是有思想的, 有一个出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它将企业的成长划分孕育期、生存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各阶段的特征如表2.1所示。
企业成长的每个阶段是依次推进的,从前期的成长阶段到后期的成长阶段需要通过危机或变革来完成,而变革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持续发展。如果对危机应对不当,就可能对企业的生存造成威胁,甚至会造成企业的破产。因此,在每一个成长阶段,企业都会面临健康成长和经营失败两种结果,而成功的变革则会使企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在内在驱动力的作用下,企业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并对每个阶段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了预判,同时指出了解决方法。
3、价值链理论
三、我国经济危机预警理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对宏观剪辑预警理论的研究,这段时期主要是引进西方的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学说。1987年3月,吉林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完成了《我国经济循环的测定和预测》报告。1987年9月,东北财经大学主持召开了我国第一次宏观经济预警研究研讨会—“全国青年统计科学讨论会”。1987年4月,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完成了《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波动的动态分析与宏观调节问题探讨》。
1988年以来,寻找我国经济波动的先行指标成为我国宏观经济预警的主要工作,从原来研究经济形态的长期波动变为研究经济的短期变化,并引入了西方成熟的景气循环指数方法。1988年,袁兴林和黄运成运用DI和CI方法测算出了我国工业生产景气循环的基准日期;1989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在35个月度经济指标中,选择了13个先行指标,13个同步指标和9个滞后指标,并对三组指标的运行规律进行了测算,找出了三组指标各自基准循环日期;同年,国家统计局设计了六组综合监测预警指数,并把指数的运行区间划分为五个区间,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灯来区分,用来显示经济波动过程中的冷热状态。1990年,毕大川、刘树成完成了《经济周期和预警系统》,第一次系统的从理论到应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进行了阐述。同年,国家统计局开展了《经济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并且开发了综合性的软件系统,用来推断经济发展的趋势,并进行预警预报,经济变量间协调行为和政策效用分析等。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等人将预警的思想应用到粮食生产领域,开启了对预警理论新的探索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预警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不仅在宏观经济领域,而且在微观经济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顾海兵,俞丽亚.未雨绸缪——宏观经济问题预警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3
[2]余根钱.中国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研制[J].统计研究,2005,(6):39-44endprint
摘要:本文对工业经济运行危机进行了界定,从经济危机和企业危机两个层面对危机预警理论进行了阐释,并简述了我国经济危机预警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工业经济 预警 理论基础
一、工业经济运行危机的界定
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因此,在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社会上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
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波动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位置,其运行如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若出现工业能源的供求严重失衡等状况时,那么工业经济运行就会出现危机。建立工业经济预警机制就是尽量延长景气循环峰值出现的时间和避免峰值过高,以防止经济出现过热和随之而来的急剧收缩。它并不是要消除波动,而是将波峰和波谷拉近。工业经济运行危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负增长的出现,更多的情况是默协经济存量的增长低于莫伊速度(如历史平均增长率的一半,三分之一等等)。
二、危机预警理论简述
预警是指在灾难或者危险来临之前,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方法启动应对机制,尽量减少灾难或者危险带来的损害。19世纪末期,预警的思想开始应用到经济领域,主要用于对宏观经济的预测和警示,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处在过热或者过冷的不良状态。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预警的思想扩展应用到微观经济领域,用于对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监测分析,为企业提供危机的应对之策。
(一)经济危机预警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开始进行宏观经济预警的尝试和探索,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主流的理论包括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霍特里的货币危机论和熊彼特的创新危机论。
1、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规律“三大心理规律”上做了分析。凯恩斯打破了传统经济学中关于市场机制的神话,否认了资本主义的无危机论,认为由于上述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客观上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机理,若没有政府干预经济,则必然会导致失业。具体说,在经济呈现过热征兆时要借助财政、金融等手段,减少总需求,使投资和消费不要过旺;而当经济趋于衰退时,政府再设法刺激总需求,使投资和消费回复上升。
2、霍特里的货币危机论
霍特里认为资本主义的内在不稳定性根源来自于货币体系的不稳定,宏观经济非均衡是根据货币的非均衡来说明的。霍特里认为,解决问题的出路也在货币(和信用)方面,尤其是短期利率。他不仅将银行利率看成是所有反周期政策的关键因素,而且将其变动看成是周期性变动的唯一解释。在这里他和凯恩斯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需要政策,而且一直认为这种政策手段就是利息率,或者说“信贷条件”,且这种利率率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央银行来决定。
3、熊彼特的创新危机论
熊彼特把创新作为研究和解释经济危机波动的基石,认为不同的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是不同的,同时,创新的进行也不是连续平稳的,而是有时密集,有时稀疏,对经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不同。它们有的“带来较短的波动”,有的则“导致较长的潜在增长”。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的最大特色是强调创新活动所起的作用。熊彼特认为我们应该探索新生企业家引入创新技术和新型商业理论的潜在动因,他认为危机扫清了改革的障碍,因此是必要的、是好事。这样,经济周期就不像他们以前以及他同时代的另外一些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资本主义罪恶的表现,或自发势力造成的不必要的痉挛,而是经济进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必然表现形式。
(二)企业危机预警理论
企业危机预警理论是预警理论的丰富和扩展,也开辟了预警思想应用的一片新领域,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壮大,主要包括危机管理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价值链理论。
1、危机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最早提出了企业危机管理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企业为了预防危机、转化危机甚至转危为机而主动采取的一系列维护企业声誉和正常经营的措施、方法和行动的整体方案,帮助企业摆脱困境,避免或者尽量减少企业的声誉及财产损失。危机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企业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打击时,应该如何应对,并研究危机形势下的变革管理,重点是发生危机后,企业应如何摆脱危机,甚至转危为机的策略和方法。
2、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逐渐发展成熟,并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它的核心观点是:企业也像人一样,是有思想的, 有一个出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它将企业的成长划分孕育期、生存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各阶段的特征如表2.1所示。
企业成长的每个阶段是依次推进的,从前期的成长阶段到后期的成长阶段需要通过危机或变革来完成,而变革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持续发展。如果对危机应对不当,就可能对企业的生存造成威胁,甚至会造成企业的破产。因此,在每一个成长阶段,企业都会面临健康成长和经营失败两种结果,而成功的变革则会使企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在内在驱动力的作用下,企业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并对每个阶段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了预判,同时指出了解决方法。
3、价值链理论
三、我国经济危机预警理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对宏观剪辑预警理论的研究,这段时期主要是引进西方的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学说。1987年3月,吉林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完成了《我国经济循环的测定和预测》报告。1987年9月,东北财经大学主持召开了我国第一次宏观经济预警研究研讨会—“全国青年统计科学讨论会”。1987年4月,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完成了《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波动的动态分析与宏观调节问题探讨》。
1988年以来,寻找我国经济波动的先行指标成为我国宏观经济预警的主要工作,从原来研究经济形态的长期波动变为研究经济的短期变化,并引入了西方成熟的景气循环指数方法。1988年,袁兴林和黄运成运用DI和CI方法测算出了我国工业生产景气循环的基准日期;1989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在35个月度经济指标中,选择了13个先行指标,13个同步指标和9个滞后指标,并对三组指标的运行规律进行了测算,找出了三组指标各自基准循环日期;同年,国家统计局设计了六组综合监测预警指数,并把指数的运行区间划分为五个区间,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灯来区分,用来显示经济波动过程中的冷热状态。1990年,毕大川、刘树成完成了《经济周期和预警系统》,第一次系统的从理论到应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进行了阐述。同年,国家统计局开展了《经济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并且开发了综合性的软件系统,用来推断经济发展的趋势,并进行预警预报,经济变量间协调行为和政策效用分析等。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等人将预警的思想应用到粮食生产领域,开启了对预警理论新的探索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预警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不仅在宏观经济领域,而且在微观经济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顾海兵,俞丽亚.未雨绸缪——宏观经济问题预警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3
[2]余根钱.中国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研制[J].统计研究,2005,(6):39-44endprint
摘要:本文对工业经济运行危机进行了界定,从经济危机和企业危机两个层面对危机预警理论进行了阐释,并简述了我国经济危机预警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工业经济 预警 理论基础
一、工业经济运行危机的界定
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因此,在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社会上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
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波动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位置,其运行如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若出现工业能源的供求严重失衡等状况时,那么工业经济运行就会出现危机。建立工业经济预警机制就是尽量延长景气循环峰值出现的时间和避免峰值过高,以防止经济出现过热和随之而来的急剧收缩。它并不是要消除波动,而是将波峰和波谷拉近。工业经济运行危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负增长的出现,更多的情况是默协经济存量的增长低于莫伊速度(如历史平均增长率的一半,三分之一等等)。
二、危机预警理论简述
预警是指在灾难或者危险来临之前,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方法启动应对机制,尽量减少灾难或者危险带来的损害。19世纪末期,预警的思想开始应用到经济领域,主要用于对宏观经济的预测和警示,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处在过热或者过冷的不良状态。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预警的思想扩展应用到微观经济领域,用于对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监测分析,为企业提供危机的应对之策。
(一)经济危机预警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开始进行宏观经济预警的尝试和探索,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主流的理论包括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霍特里的货币危机论和熊彼特的创新危机论。
1、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规律“三大心理规律”上做了分析。凯恩斯打破了传统经济学中关于市场机制的神话,否认了资本主义的无危机论,认为由于上述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客观上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机理,若没有政府干预经济,则必然会导致失业。具体说,在经济呈现过热征兆时要借助财政、金融等手段,减少总需求,使投资和消费不要过旺;而当经济趋于衰退时,政府再设法刺激总需求,使投资和消费回复上升。
2、霍特里的货币危机论
霍特里认为资本主义的内在不稳定性根源来自于货币体系的不稳定,宏观经济非均衡是根据货币的非均衡来说明的。霍特里认为,解决问题的出路也在货币(和信用)方面,尤其是短期利率。他不仅将银行利率看成是所有反周期政策的关键因素,而且将其变动看成是周期性变动的唯一解释。在这里他和凯恩斯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需要政策,而且一直认为这种政策手段就是利息率,或者说“信贷条件”,且这种利率率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央银行来决定。
3、熊彼特的创新危机论
熊彼特把创新作为研究和解释经济危机波动的基石,认为不同的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是不同的,同时,创新的进行也不是连续平稳的,而是有时密集,有时稀疏,对经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不同。它们有的“带来较短的波动”,有的则“导致较长的潜在增长”。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的最大特色是强调创新活动所起的作用。熊彼特认为我们应该探索新生企业家引入创新技术和新型商业理论的潜在动因,他认为危机扫清了改革的障碍,因此是必要的、是好事。这样,经济周期就不像他们以前以及他同时代的另外一些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资本主义罪恶的表现,或自发势力造成的不必要的痉挛,而是经济进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必然表现形式。
(二)企业危机预警理论
企业危机预警理论是预警理论的丰富和扩展,也开辟了预警思想应用的一片新领域,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壮大,主要包括危机管理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价值链理论。
1、危机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最早提出了企业危机管理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企业为了预防危机、转化危机甚至转危为机而主动采取的一系列维护企业声誉和正常经营的措施、方法和行动的整体方案,帮助企业摆脱困境,避免或者尽量减少企业的声誉及财产损失。危机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企业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打击时,应该如何应对,并研究危机形势下的变革管理,重点是发生危机后,企业应如何摆脱危机,甚至转危为机的策略和方法。
2、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逐渐发展成熟,并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它的核心观点是:企业也像人一样,是有思想的, 有一个出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它将企业的成长划分孕育期、生存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各阶段的特征如表2.1所示。
企业成长的每个阶段是依次推进的,从前期的成长阶段到后期的成长阶段需要通过危机或变革来完成,而变革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持续发展。如果对危机应对不当,就可能对企业的生存造成威胁,甚至会造成企业的破产。因此,在每一个成长阶段,企业都会面临健康成长和经营失败两种结果,而成功的变革则会使企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在内在驱动力的作用下,企业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并对每个阶段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了预判,同时指出了解决方法。
3、价值链理论
三、我国经济危机预警理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对宏观剪辑预警理论的研究,这段时期主要是引进西方的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学说。1987年3月,吉林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完成了《我国经济循环的测定和预测》报告。1987年9月,东北财经大学主持召开了我国第一次宏观经济预警研究研讨会—“全国青年统计科学讨论会”。1987年4月,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完成了《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波动的动态分析与宏观调节问题探讨》。
1988年以来,寻找我国经济波动的先行指标成为我国宏观经济预警的主要工作,从原来研究经济形态的长期波动变为研究经济的短期变化,并引入了西方成熟的景气循环指数方法。1988年,袁兴林和黄运成运用DI和CI方法测算出了我国工业生产景气循环的基准日期;1989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在35个月度经济指标中,选择了13个先行指标,13个同步指标和9个滞后指标,并对三组指标的运行规律进行了测算,找出了三组指标各自基准循环日期;同年,国家统计局设计了六组综合监测预警指数,并把指数的运行区间划分为五个区间,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灯来区分,用来显示经济波动过程中的冷热状态。1990年,毕大川、刘树成完成了《经济周期和预警系统》,第一次系统的从理论到应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进行了阐述。同年,国家统计局开展了《经济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并且开发了综合性的软件系统,用来推断经济发展的趋势,并进行预警预报,经济变量间协调行为和政策效用分析等。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等人将预警的思想应用到粮食生产领域,开启了对预警理论新的探索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预警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不仅在宏观经济领域,而且在微观经济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顾海兵,俞丽亚.未雨绸缪——宏观经济问题预警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3
[2]余根钱.中国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研制[J].统计研究,2005,(6):39-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