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快水稻机插秧推广的探讨
2014-07-28张红叶等
张红叶等
摘 要:该文从响水县机插秧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机插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三方面进行了祥细的论述,为今后机插秧的发展和推广提供借鉴。
关键词:水稻插秧机;发展阶段;存在问题;对策;响水县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1-141-04
机插秧有利于加快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减轻劳动强度;有利于降低水稻生产成本;有利于减轻病虫害和杂草的发生;有利于规避水稻穗期遇低温造成抽穗困难和结实率降低、出米率低、米质差现象;有利于提高水稻抗倒伏,实现水稻高产和稳产;有利于突破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实现的瓶颈。近几年机插秧的优势虽然已经基本被群众认识,但是直播稻面积仍占一定比例,为此我们对机插秧的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
1 响水县机插秧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响水县机插秧的发展经历大致经过三个不同阶段。
1.1 起步发展阶段 自20世纪70年代,我县开始试验、示范机械插秧技术。那个时候机插秧面积小,产量低,技术不够成熟,基本处于试验摸索过程。
1.2 徘徊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始,我县经历了新一轮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和发展,但由于受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和农村现状、农技和农机技术发展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几经起伏,推而不广。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阻碍了当时机插秧的发展。一是插秧机性能不完善,不能完全满足适应水稻栽插“浅、匀、直、稳”的基本技术要求,操作不方便;二是农机农艺结合研究不够,应用技术配套不完善,尚没形成能与机插秧向适应的成熟的技术体系。三是财政资金投入不足,配套政策扶持不够,插秧机产业支撑薄弱;四是主要依靠政府推动,没有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政府是强行“要你插”,农民是被动授受“要我插”;五是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其经济效益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近10a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大多数青壮年都进城打工,村里留守种田的人员大都女性化、弱质化,劳动力的紧缺,导致急需一种高效、轻简的稻作方式的出现来代替用工量较大的手栽稻。这个时候,以直播、抛秧为主的轻型稻作栽培技术在部分镇(区)得到了应用。但经多年实践,有关农机农艺专家认为,直播稻虽然省去了育秧环节,但其一方面受农时和气候影响,后期风险较大,另一方面产量和品质难以保证。抛秧方式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但栽培的无序化,使得群体不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倒伏严重,影响产量潜力发挥。
1.3 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2008年以来,水稻高产增效创建活动的连续5a的开展,扶持培植了一大批育插秧专业化服务的合作组织,多种型号的高性能插秧机、育秧播种机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机插秧面积迅速扩大。同时农艺农机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育秧和插秧这两个重要环节的试验、示范和研究,探索创新育秧、插秧技术、试验完善配套农艺技术,总结形成了与机械化插秧相配套的成熟的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通过用机械播种改变了人工撒种不匀和种子入土深浅不一、出苗不匀现象,用硬盘代替软盘减少了盘边苗缺省现象,减轻了机械插秧时田间抓苗不匀、缺苗断垄现象;用无纺布代替塑料薄膜覆盖,减少了烧苗现象;用壮秧剂来代替化学肥料调酸培肥营养土,提高了壮秧比例和育秧安全;有的地方还应用了基质代替营养土来减少取土难现象。成熟的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形成,实现了水稻的精耕细作与机械化高产栽培的完美结合。近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机插秧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至2013年,我县新型水稻插秧机保有量达1 814台(包括场圃),据不完全统计,县内机械插秧面积0.8万hm2左右,以陈家港镇、大有镇、南河镇、双港镇、响水镇、老舍中心社区为主,其余镇(区)在水稻高产增效创建项目的扶持带动下,也都建立了由专业化合作组织服务的水稻机插高产栽培示范方,县内水稻机插率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30%左右,水稻机插秧技术已普及应用到全县所有镇区、大部分行政村。
2 机插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机插秧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年全县也通过了省级机插秧项目的验收,但对照目标要求,对照先进地区,仍有较大差距,还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全县机插秧的进一步的发展。
2.1 农机农艺不够充分融合,影响机插秧推广 农机农艺融合的程度将直接影响机插技术推广的速度和应用质量。实践表明,机插秧在省工节本、增产增效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近年来由于受气候变暖、品种生育期延长、农田水利及技术到位率不高等因素影响,个别地区出现了超秧龄移栽、秧苗素质下降、基本苗不足等新情况,对插秧机的行株距的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机农艺专家一致认为,30cm行距插秧机及其配套技术是当前水稻机插秧的主流机型和主流农艺技术。针对因气候、品种、茬口、管理等因素引起的适宜株行距问题,缺少深入进行农机农艺融合研究,现有机插秧技术体系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完善。
2.2 机插秧作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影响机插秧的推广 随着插秧机总量增加、作业面积扩大以及老旧机具的递增,对插秧机维修、保养、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受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不全、队伍不稳、人员不多、素质不高的影响,插秧机的维修服务、保管保养能力和水平跟不上发展需要。机插秧技术实现了宽行、浅栽与量化性栽培,这与水稻群体质量栽培和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形成。但在机插秧专业化合作组织服务过程中,有的合作组织片面追求作业效率,以赢利为目的,忽视机插作业和服务质量。严格控制插秧盘数,导致栽插穴数和基本苗不足,另外,有的合作组织在育苗时采取人工播种,播种不匀,苗情分布不合理而影响栽插质量。稳定提高机插作业质量和服务质量,应引起农机和农技部门的高度重视,重点加大对插秧机操作手、农机大户、专业化合作组织的育秧和机插作业质量监管,要督促各合作组织和服务农户签订栽插质量合同,提高栽插和服务质量,要规范收费标准。举例来说:七套中心社区去年搞的三汾村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示范片,合作组织对农户育插秧收费标准是每667m2140元,今年当地的专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许堂明对农户收费标准涨到了200元,导致群众惜本和信任度打折。endprint
2.3 直播稻的大面积生产,影响机插秧的全面推广 受全球气候变暖、务农劳动力减少、稻谷比较效益低等影响,在家种田大多数是一些年长者或妇女,农民“懒种田”现象较为突出,这为直播稻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温床。2008年我县的直播稻面积达到高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插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水稻高产创建规模和力度的加大,通过示范宣传机插稻优势,强力推广机插技术,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百姓认识到了直播稻的风险和机插稻的稳产、增产和增收增效。但由于受直播稻多年来生产的影响,近几年来,虽然农业部和省农委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启动了水稻商品化集中育秧专项资金,以鼓励专业化合作组织开展机械化规模集中育秧、供秧和插秧,直播稻得到了有效控减,但在个别镇区仍有直播稻,阻碍了机插秧推广。
2.4 农田水系尚不健全,影响着机插秧的快速推广 由于机插秧科技含量比较高,尤其突出了定量化栽培,这就要求机械化插秧不仅要有相应的技术体系,更要有配套的、健全的农田水系,沟、渠、路、桥、涵洞设施。从我县目前情况来看,存在着水源受限、不畅、沟系不全的问题,有的河道长期没有深挖和疏浚,明坝暗埂,河床坍塌於积,水源截流等现象严重。在水稻机插秧育苗和栽插的关键时期,经常出现缺水问题,挫伤了合作组织和农民机械化插秧的积极性,这种情况在我县里滩和外滩的大有、六套、七套、运河、张集和黄圩等镇区尤为突出。近年来,一到6月份水稻用水高峰期,洪泽湖水位只能维持在死水位11.5m左右,废黄河上游来水流量逐步减小,县内水稻用水主要来源于大套翻水站,六套、七套等中心社区因为地势高,河床水位低,取水比较困难,通榆河以西的黄圩、张集的部分村居相对好点,灌溉水源的紧缺严重地制约着我县机插秧的推广和发展。
2.5 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影响着机插秧的规模推广 插秧机的作业效率和效益与农田规模和标准化密切相关。在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下,田块面积小且分散,条田化程度较低,经常因插秧机频繁调头和田间转移耗费大量时间,作业效率难以发挥。中央虽然出台了文件,提出了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即加快修改完善相关法律,落实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期不变的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但目前土地流转进程还很缓慢,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得不到充分发挥;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能力得不到体现,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水稻机械化栽插的推广。
3 响水县机插秧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
水稻机插秧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各种技术的集合,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必须要统筹规划,明确目标,制定适合本县的机插秧的推广途径,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着重要“坚持五个结合”。
3.1 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机插秧技术体系 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新一轮机插秧推广实践中,我们就是不断地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研究其机插秧的发展规律,始终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的基本原则和推广程序,机插秧技术推广走出了一条由点到面、由村到乡、乃至整县推进的健康发展路径。插秧机和机插技术经历了由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发展过程。通过多种育秧方式对比试验,确立了适宜我县当前经济生产条件下的配套育秧栽培技术。经过近几年的大面积示范和研究分析,机插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结合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的一系列配套农艺技术试验研究,根据我县现行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方式的要求,结合实际,在大部分应用低成本、简易化、规格化机插软盘的同时,要加大硬盘、壮秧剂、无纺布和机械流水线等新产品、新机械的应用和推广;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机插稻的适宜芽谷播量、床土基质化和适宜机插的秧苗性状指标;研究机插稻大田生长发育特性及其与人工手栽稻间的差异,探索机插常规粳稻的适宜密度和基本苗数,改进施肥技术及水分管理模式,提高机插秧成穗率,推进农机与农艺技术的集成,实现水稻群体质量栽培与机械化高效栽培的有机结合。要通过对不同种植方式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机插秧技术的优越性,确立机插秧在水稻不同稻作方式中的主导地位,使我县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步入持续健康发展轨道。
3.2 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增强机插秧发展动力 机插秧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机插秧推广工作,通过出台文件、召开专题会议、加大考核力度、明确发展目标和出台补贴政策等措施,为机插秧技术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组织保障。为了机插秧在我县能够快速稳步地发展,有效地控减直播稻,巩固和提高我县水稻单产,充分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政府部门要在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插秧机购机补贴力度,并扩大插秧机补贴范围,充分利用激励措施,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在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探索多元化的激励措施。对机插秧推广先进个人和先进乡镇要予以表彰;对推广机插秧有功的基层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物质奖励,实施机插作业面积补贴,对农机大户和专业化合作组织进行以奖代补,为机插秧技术的良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装备支撑。同时,要加强河道疏浚,供应水源,修建电灌站,保证水稻机插秧关键阶段用水的需要,促进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
效益是机插秧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水稻机插秧推广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重点培育发展机插大户、家庭农场和以机插作业服务为主的农机专业化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其由单一的机插作业向机耕、机植保、机收等“一条龙”服务拓展,通过专业化服务和规模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效益,提升产业化水平。截至2013年上半年,我县以开展机插秧作业服务为主的专业化合作社、公司等服务组织数量达到37个,新增插秧机基本上为合作社购买,完成的机插作业面积约占我县水稻总面积的30%左右。同时,随着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范围的不断拓展,服务组织的装备实力不断加强,要提高机具使用效率,增加经营收益幅度。如我县响水县生军机插秧专业合作社、响水县晓华插秧机专业合作社、响水县军正农机专业合作社、响水县康达农机专业合作社、响水县廷河农机专业合作社、响水县昔阳河农机专业合作社、响水县益民插秧服务专业合作社、响水县恒飞育秧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以开展机插秧服务为主的服务组织,已成为当地机插秧推广和服务的生力军,为我县机插秧的持续推广和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endprint
3.3 坚持典型带动与媒体宣传相结合,加快机插秧发展步伐 当前,我县机插秧仍处于推广和发展阶段,一要以粮食高产创建为平台,重点抓各镇区“万亩示范片”、“千亩核心方”、“百亩攻关田”的建设,通过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提高广大基层干群对机插秧的认识;二要重点鼓励和扶持种田大户、农机大户、机插秧专业化合作组织等带头示范应用机插秧技术。通过他们的带动,让基层广大干群进一步了解机插秧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三要利用各种媒体及现场,广泛宣传水稻机插秧的技术优势,推广扶持政策和先进典型事例。宣传发动工作要更加丰富多彩,有声有色,要做到电视上有图像,报刊上有文章,广播里有声音,田间地头有现场,农民手里有资料,网络上有信息,全方位营造好机插秧发展的浓厚氛围,赢得广大基层干群和社会力量对机插秧技术的关注和支持
3.4 坚持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相结合,提高机插秧技术到位率 技术培训是机插秧技术推广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提高机插秧技术到位率,必须注重技术培训工作,要在机插秧技术推广的不同时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成为一支既懂农机又熟悉农艺的机插秧技术推广骨干队伍。一是在集中育供秧阶段,要加强对机插秧合作组织负责人、技术骨干进行技术培训,重点培训如何培育壮秧,塑料软盘育秧、硬盘基质育秧、壮秧营养剂及无纺布使用、机械流水线播种等新产品、新技术作为主要培训内容,通过培训,让他们懂得这些新产品,新技术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培育出适合机械栽插的适龄壮秧。二是进入机插秧作业阶段,加强对机插秧合作组织负责人、机手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栽插质量。三是在机插秧大田生长关键时期,加强对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培训和指导,邀请省市专家和教授进行专题讲座,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及时下发技术指导文件,确保各项技术措施及时到位。四是充分利用现场会、观摩会、农机农技下乡、阳光工程培训等活动,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指导结合、入户单独培训与集中统一指导结合、宣讲农机知识与农艺操作技术结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
3.5 坚持技术推广与项目实施相结合,增强机插秧发展合力要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人力、财力扶持和发展机插秧,在水稻机插秧推广和发展过程中,要通过科学整合农业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农机科技入户工程、农技科技入户工程、农业部和省农委粮食高产增效创建项目、水稻商品化集中育供秧项目、“三新”工程项目、阳光工程、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培训、农机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等项目及专项资金,集聚财力,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户对机插秧的认知、接受程度,提高新技术到位率,扩大水稻商品化集中育供秧基地规模,培育和壮大机插秧专业化合作组织,增强机插秧发展合力。
(责编:张长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