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趣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4-07-28李耀祖
李耀祖
摘 要: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回,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归。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法
“语文难教”是不少语文教师发出的感慨,“语义难学”又是许多中学生共有的感觉,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语文知识呢?许多语文学科的前辈们都做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教育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语文学科的老师常常就刺激引发教育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基础教育教学担负着文化基础教学的重要任务,研究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实际意义,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各门学科的各个方面进行发展,所以,教育学生的语文兴趣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就怎么样刺激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了研究。
一、开发激情,启发学生的趣源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新闻发布会、办墙报、手抄报、摘社会调查、书法比赛、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作文大赛等,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假设一个教师可以满怀激情上课,那么这个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可以引起学生集中注意力,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探索与拓展,从而喜欢这位教师上课,再慢慢喜欢这个教师所任教的科目。那么,教师如何才气充满激情呢?我认为教师自身一定具备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丰富的阅历,可以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在任教课堂上把脑里储存的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信息,恰到好处地调配,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哪怕是一个幽默的故事,抑或是一首意境深远的古诗,抑或是一次富有感染力的范读,抑或是一回活龙活现的模仿,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表现了教师应有的素质,都可以让学生由衷的佩服,从而启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的语文课就有味了,学生就会充满激情和羡慕的心,去认真学习,教师就可以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相反,假设教师业务不精,没有渊博的知识,上课东拉一句,西扯一句,不着边际,大概不时停顿,语言生硬,没有激情,“语文味”没有了,那么,学生听起课来就会无精打采,疲惫不能,最后就恹恹欲睡,教师的讲课便成了催眠曲。
二、巧用幽默,引发激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些概念较晦涩,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觉得难学就开始厌学,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知识。语文,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常常是铃声一响,同学们便唠叨开了,“又是老北京的故事……”语文教师对此常常无可奈何地慨叹:“学错了学科,进错了门”
那么如何让学生由厌学到好学,想学语文呢?
我认为幽默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或者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故事等,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我认为,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在课前,我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侃侃足球,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焦点访谈》,抑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我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轶事,有幽默故事,有哲理小品等等。
记得我曾给学生讲过一则《猫和老鼠》的故事,题目和学生爱看的动画片相似,因此大家十分感兴趣。故事的内容是关于猫和老鼠为什么会成为敌人的,很有趣味,并且不乏幽默,学生听得很入神。课后一名平时基础很差的男生却很完整的将它写在周记里,内容与原文相差无几,与他平时写周记时的只言片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我在班级对他大加赞扬,他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提高,以后的周记也大有长进。虽然这是教学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它却使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最佳的润滑剂。
三、巧设难题情境,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初中语文班级课程授教整个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和思维整个过程,它是由难题的产生扬帆起航,难题是学习的出发点,难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比力精彩的范文,一般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 ——关键的词语和文眼等,作为语文老师务必根据“课情”和“学情”因势利导的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迪性的难题,刺激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变更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譬如:我带领学生欣赏、探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先拿出“笔者描写了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难题“投石问路”,接着让学生研究、研究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首先是。此时,我抓住学生意见不同的重要环节,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学术流派,让他们报告各自的原因。当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我就不失时机地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最后做结束语。
四、留下空间,促发学生的趣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学生对语文有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包管,并且是老师语文成绩的基础,但老师还要让学生把这种兴趣持续下去,让兴趣永远成为学习语文的催化剂。所以,老师还要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这样促成学生去趣想,拓展兴趣的空间。假设,在学习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时,对诗句“醉呈吴音相媚好”中的“醉”字,老师可以充实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作用,展开讨论,让学生敢于说,敢于辩和辨,敢于否定权威,敢于创新,形成不一样的理解,启发求同求异思维,来增强增添课堂生机和“语文味”。
五、小结
兴趣是学好任何一个科目的最好教师。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语文课上提升“语文味”来提升学生对语文的痴爱程度,这样就不会有人说:“语文课是学生较讨厌的。”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因此,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授之以渔”,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更要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审美观,真正领会做人的真谛,为将来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以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