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014-07-28汪木林
汪木林
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贴近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做出决策的能力。怎样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呢?我们可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能力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认识到数学能力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课堂教学语言“生活化”
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不但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教学,还要对自己的数学教学语言进行加工,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在一年级学生起初 认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大小两个兄弟一起到,开口在前是大于,尖角在前是小于,两个数字两边站,谁大对谁张口笑。像这样通过富有情 趣的顺口溜,既可以帮助学生对大、小于号进行有效区分,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思维训练中感受“生活化”
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因而,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训练要面对生活实际,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活力的氛围,使学生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一是更多提供说的机会,例如: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出概念形成的过程及新旧概念 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教学内容并设计活动情境,根据知识内容把课堂活动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记一记”、“做一做”、“议一议”、“试一试”、“评 一评”、“练一练”等训练途径来完成教学目标。
二是多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等方法练 习。例如在教学小学乘法这一节课中,可以让学生在大量的实物操作中体验,可以让学生一行行地摆筹码,最后形成一个方阵,使学生感知这个过程就是将相等的几 个部分合成一个整体。通过数筹码发现:一个5是5,两个5是10,三个5是15……六个5是30,但用加法比较麻烦,有必要引出一种比加法更高一级的运算 ——乘法。几个5就是5乘几,对于第一次摆成的方阵,横着看这个整体是相等的三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乃5个筹码,共是3个5:即5×3,竖着看这个整体是 由相等的5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3个筹码,共是5个3 ,即:3×5。第二次摆成方阵,横着看这个方阵由相等的六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5个,即5×6;竖着看这个整体是由相等的5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6个筹 码,共是5个6,即6×5,不管横看还是竖看只是看的角度不同,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个部分有所变化,能列成5×3和3×5不同表现形式的乘法算式,但3×5 和5×3都表示同一方阵,因此3×5=5×3,这就更容易直观的表现出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三是设计提问中感受生活化,启发学生思维。如:把九个苹果分成三份,有几种分法? 学生们七嘴八舌,说了许多方法。教师提出能不能有次序地把几种分法排列出来?学生思考后,共同协作,得到了好多种排列:1、2、6;2、3、4;3、4、 2;3、3、3等,说到这里,有的同学说分法很多。教师接着说:如果只有两种分法,是哪两种分法?在教师启发下,一种是分成不相等的三部分,另一种是分成 相等的三部分。这时教师及时指出,这后面的一种分法叫平均分。这样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展开,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有趣。
三、能力训练中体验“生活化”
数学是在人类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切实体会到数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一是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数学。如教学小学数学《圆》这一章时,可以在课前 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去观察用一头固定的绳子拴着羊吃草实例,让同学们想象羊能吃到草的范围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他们小组 合作,用图钉、绳子、铅笔去实际操作,从而验证猜想结果。同时提出问题,问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三角形。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自主 地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找到符合实际生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并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好习惯。
二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四、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
学始于思,思源于疑。要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设疑,刻意把一些数学知 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如教学《比和比例》这一章,首先提出:修一栋教学楼,你知道工人师傅是怎样配制混凝土的吗?你能在地图上算出 汶川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吗?假如你要为自己买双袜子,又怎样才能知道袜子的大小适合你穿?这些知识和方法就在《比和比例一》章里。学好这一章,不仅能解决以 上的问题,还能掌握一种解题的新方法。提出这些新奇小问题,就能激起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很容易自主地去探索问题,建立数学模 型,从而解决问题。
五、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积累知 识,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变成“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面积这一章时,关于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师就要让学 生理解只有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求出。所以,只有求长方形面积这一节是新知识,其他内容都是研究矛盾转化的问题。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是用割补法转化成 长方形来进行的。按照这种思路,三角形面积也要转化,梯形面积也是这样。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很容易明了其中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处于愉 悦、轻松的心境之中,学有所乐,乐中悟道,思维得到健康发展。
六、巩固新知生活化,提高数学素养
生活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如果学生亲自去实践了,就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 忆,也就能让数学知识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方式和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