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014-07-28杨志杰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4年5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能力

杨志杰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说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某种意义上是由老师来帮助养成的。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摆正位置,使教学的效果最终落到学生身上。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为例,阐述了作者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乐学、善学,真正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教师课堂教学 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29-02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说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老师是他们养成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的帮助者。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和方式。根据上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摆正位置,引导学生乐学、善意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摆正教与学的关系,也就是如何摆正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位置关系,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数学的教学目的,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下文是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学

良好的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特别注意、重视,力求认识它、研究它,从而能较快地获得关于它的丰富的知識和技能;反之,如果感到无意义、没意思,即使勉强去做,也很难收到好的效果,而且这种努力本身也往往不能持久。数学学习尤其如此。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强调的是兴趣。兴趣就是学生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在教学预习环节中,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如在几何教学中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图片、资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各种各样的几何体模型、教学演示图片,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物模型,通过物体的直观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从而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四边形”这一章的内容时,我利用教科书中引言的图形、“读一读”中的有关资料、生活中的实例(不规则的瓷砖铺在地板上)制成图片,进行演示。通过生活常见的图形实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不仅来自书本,也来自于生活,研究它们具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求知欲,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二、实施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怎样学

利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是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一代新人,以实现和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主体参与的目的在于养成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行为特征表现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综合体,既有认知心理系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智力等,又有情意系统——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此,教师于教学中在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典型示范与一般要求相结合、讲授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下,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启发,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正面启发。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衔接处等地方提出问题。例如,在“因式分解”这一章中,我抓住了“平方差公式”的教学,因为它是“因式分解”中介绍的第一个公式,又是应用较多的一个公式,是学好其他内容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它,就能树立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公式的特点,再启发他们思考:怎样才能让式子符合公式的特点呢?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只要把式子转化成( )2-( )2这种形式就能进行因式分解了,也就是要进行因式分解的关键在于能不能迅速把一个代数式写成平方差的形式。再通过这方面加强训练:从数字的平方,如: 9=32,■=■■, 0.01(0.1)2 ,到简单的单项式,如:m2n2=mn■,16x2y2=(4xy)2, 再到复杂的多项式,如 9(a-b)■=3a-b■,层层深入加强训练。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引导和层层递进的练习后,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有了这个基础,再学其他的公式就不难了。

2.情境启发。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是指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各种障碍和困难,激发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排除这种障碍和困难,进而获得学习上和心理上的成功的情境。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简易方程”和“绝对值”后,学生在解|x-1|=2这种类型题时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减缓难度,可以启发学生这样来思考:

(1)由于|2|=2,-2=2,所以2 与 -2 的绝对值都是。

(2)由于|a|=1,所以a=2或a=-2。

(3)如果|b-1|=2,把b-1看成问题(2)中的a,则有b-1=2或b-1=-2 。

对于方程|x-1|=2,同样有 x-1=2或x-1=-2 ,从而求出方程的解。

通过这样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容易理解,课堂上也踊跃发言,气氛活跃,连平时觉得数学难学的学生也争着发言。在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学得有信心,课堂教学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落实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任何能力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离开了知识,无能力可言;反过来,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更好地运用知识。因此,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养成多思、勤问、敢于创新的习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概念的教学。对于概念(包括定理、定义等),教师不仅要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还应注意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提出问题以加深理解。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时,就可以三角形的中线、连接多边形二边的线段和它作对比,如图:

让学生进行讨论,辨别加深理解。对于概念的掌握,要求学生一是要理解准确、透彻;二是要会用正确的数学用语来叙述这些概念,能用通俗化的语言来解释这些概念;三是要会熟练进行运用。

2.在抓基础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实质上也是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观察点与思维中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节时,很多学生对传统的证明方法都感到陌生、难理解。“勾股定理”是几何几个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在生产生活和其他自然科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勾股定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都将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掌握好“勾股定理”的有关内容,就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授这节课时,我鼓励学生自制学具,然后用自制的纸板模型进行演示,引导他们动手摆一摆(下图是学生摆出的一部分图形)、想一想、议一议,并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再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这两个纸板组合的正方形是不是一样大?通过比较,学生得出了两个组合正方形一样大,也就是它们的面积相等这个结论,再引导学生写出这两个组合正方形面积相等的等式,等式化简后得出了“勾股定理”的字母公式“a2+b2=c2”。这样,在抓好基础教学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使学生对数学乐学、会学,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多渠道、多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达到学生主导学习、自主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国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学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