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4-07-28郭静珠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类比思想小学数学应用

郭静珠

【关键词】类比思想 小学数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36-01

类比与归纳一样,是探索数学真理、发现数学真理的主要方法之一。数学方法中的类比,是一种思想方法,而数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思想的专门语言,具有抽象性、准确性、简约性和形象化等特点。数学教师不仅需要较强的“符号感”,还需要有一定的“语言意识”,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下面笔者以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连加连减》的教学为例,阐述有效利用类比的策略进行教学的策略。

一、激起解题记忆

【教学片段】

游戏导入:

1.全班练:10的分与合。如:我拍1,你拍9,1和9,合成10……

2.同桌互练:比谁抢得快。6可以分成2和几?

3.独立口算。

本课由10以内的分与合、10以内的口算复习导入,设计了以游戏的形式来复习铺垫,齐答、抢答、指名口答,层层推进。

学生在解决某一特殊领域(计算领域)的问题时,获得了解题经验,在这些经验中,不仅包括解题技能,还包括解题记忆,对解决后继问题(连加连减)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类比迁移有显著的影响。

二、激活抽象原理

【教学片段】

1.“南瓜图”中“述”连加

导入:明天是星期六,圆圆和方方姐弟俩去农场帮忙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操作一:出示两个筐。

谈话: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你能当小老师,提个问题考同学吗?

(2)操作二:出示圆圆又运来了1个南瓜。

谈话:勤劳的圆圆又运来了1个南瓜!现在你能和前面的图联系起来,把这幅图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吗?

(3)列出相应的算式。

(4)追问:你是怎样算的呢?

本环节的设计着眼点是“慢”:慢慢领悟算理,了解算法。着重引导学生联系图意说说是怎样算的,并由此揭示算法,也就是说,我们先算什么(4+2=6),再算什么(再算6+1=7)。由此循序渐进,以加强学生对加法的意义的理解。

2.“丝瓜图”中“悟”连减

小朋友们算得真快!现在一起跟着方方到丝瓜园里看看吧!

(1)多媒体出示丝瓜藤上的丝瓜。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摘丝瓜的过程吗?(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提示:丝瓜藤上原来有几条丝瓜,先摘了……又摘了……)

现在丝瓜藤上还剩下多少条丝瓜?会列式吗?

(2)对比。

(3)说说计算过程。

3.小结

本环节的设计着眼点是“理解、迁移”连减的学习。设计时重视问题的指向性,并着重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回答,渗透为什么是用减法来算,以帮助学生明晰算理,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

运用类比策略,学生通过当前问题(“丝瓜图”中“悟”连减)的特征及特征间的联系,回想起先前的一个样例(“南瓜图”中“述”连加)。这一回忆激活了与当前问题有关的先前问题中的抽象信息或原理,获得共同的原理后有助于理解新情境或解决具有相似结构的新问题(连减的算理算法)。

三、从“源问题”到“靶问题”

【教学片段】

“想想做做”第1题

(1)圆圆在家里又在玩摆小棒的游戏了(出示小棒图)。她一共摆了几次?每次是怎么摆的呢?

会列式吗,说说你是怎么填的?

(2)再看第二幅图,仔细观察,圆圆是怎么操作的,怎样列式,为什么?

问题解决中的类比问题学习和样例学习,即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提取一个问题、概念或情境,然后把这一问题、概念或情境运用到一个新的问题、概念或情境中去。从源问题逐步到靶问题,就像火花跳跃似的跨过一条空隙。教学中的例题(“南瓜图”中“述”连加、“丝瓜图”中“悟”连减)和“想想做做”练习题之间就属于同一领域的类比问题。

四、抽象映射,活学活用

【教学片段】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连加和连减”。谁能自己编道连加或连减的题目考考大家?用自己身边的物品,或者和小伙伴商量商量,上来表演也行。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回家后,也编几道连加连减的题目,考考你的爸爸妈妈!好不好?

本环节运用类比化策略,根据实例解决另一个问题(自己编连加或连减的题目),需要从实例中抽取出一般原理或程序并应用于靶问题中,这就是抽象映射。本环节不仅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有效地巩固了连加连减的知识,抽象原理被“隐藏”或者内隐在实例中,在它被应用之前必须被抽取出来。“当小老师”的抽取类比映射思维于使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有效锻炼了学生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类比思想小学数学应用
“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演绎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