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度”课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014-07-28吴玉霞
吴玉霞
【关键词】热度 广度 深度
数学课堂 个性 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4A-
0023-02
马斯洛人本主义需求理论告诉我们,追求个性完美是每个人的人生需求,正是这种心理需求,激发了人们的学习愿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的课堂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给学生一个有热度、有广度、有深度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用高昂的热情进行数学活动,广泛地摄取数学知识,灵动智慧地进行数学思考,让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得以彰显。
一、热度——激发个性学习的“兴奋剂”
课堂应该是有热度的,它让人在身心愉悦、精神振奋中愉快的学习。情感的课堂就是从激发学生情感入手,以积极的情感为动力,让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都“燃烧”起来,在整个数学活动中都能保持激情,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个性。
(一)用教师的激情感染学生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个性魅力的感染是关键,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每堂数学课,笔者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案的准备、教具的制作、学情的分析等),并在课前3分钟微笑地步入课堂,亲切地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小结前一天的学习情况,特别表扬前一天课堂上表现好、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为师生交往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教师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剂”。设想如果老师在课堂中无精打彩,又怎么能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呢?因此,在课堂中,笔者会用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朗读相关的数学知识,用专注关切的眼神最大限度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对老师的情感会迁移到学习上,由情感自然转移到兴趣,由兴趣来引发自觉思维。
(二)用教材的内涵激发学生
新课程的教材是由许多资深专家以及一些在课改前沿的名师精心编写的。翻开人教版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大部分题材都图文并茂,并且几乎都来自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主题图中的生活素材,赋予主题图灵魂(资源化、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人文化),把静止的主题图场景变为真实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8、7、6加几)》,教材中4幅主题图选取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惟妙惟肖。但书本的画面是静止的。为了发挥主题图的最大作用,笔者把它做成课件,让这四幅图动起来,并配上音乐。先出示一个“大自然动物园”的画面,以到“大自然动物园”中游玩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主题图的情境中,然后依次出现“兔子的乐园”“鸟的天堂”“鸡的世界”“鱼儿的天地”,让学生逐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以解决“大自然动物园”管理员带来的两道题为这次游玩画上圆满的句号。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获得美好享受的同时,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此时,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相反,数学学习是那么生动、多么有趣,教材中丰富、深刻的内涵被完全挖掘出来,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是这样的有趣和快乐。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热情洋溢,个性得以彰显。
二、广度——促使个性成长的“催化剂”
这里的“广度”指的是课堂上要让学生有充分参与的权力,有自主思考的时空,有大胆发表看法的机会,有在一定的情景中自主驾驭课堂的主动权。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生命发展的个性需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用我们的教学智慧吸引、召唤、感染学生,使学生享受到数学学习的神奇与快乐,给学生一个有广度、开放的数学课堂。
(一)让学生勇敢地交流
常言道,道理不说不明,知识不辨不清。在数学学习中引导学生大胆地交流,可以使他们在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过程中,深化自己的认识,展示自己的独特思维,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成效的个性化学习。如,在学习完分数应用题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男生比女生多也就是女生比男生少。”学生的意见发生分歧,此时笔者没有指出谁对谁错,而是随机生成,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双方要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意见是对的,并揭露对方的破绽。这个过程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原本枯燥的知识点轻而易举地得以巩固,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在辩论中被有效激活,思维在疑惑中开启,问题在思考中清晰,个性在思辨中得以张扬。
(二)让学生数学地活动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的一个好办法。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性质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猜想,而后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尝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性质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学生在科学有序的活动中,真正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获得了必须的数学,学生在个性活动中催化了知识的自然生成,也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深度——张扬学生个性的“保鲜剂”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也就是思维的深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数学课堂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个数学教师的光荣使命。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停地将问题情境指向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发展思维、启迪智慧。数学体验因数学思考而深刻,数学思考因数学体验而深入,数学课堂因为思考而永保活力,学生的个性因思维的深度得以张扬。富有实效性又充满挑战性的数学思考是数学课堂永久的“保鲜剂”。
(一)在思辨中发展
数学活动的展开,应以引领学生不断思考与反思为主,直击学习重点的核心问题,在教学的关键处围绕“核心知识”精心设疑,让学生在思辨中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以张扬。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时,为了使学生能熟练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公式和表面积公式解决数学问题,笔者精心设计了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用面包店的一种长方体包装盒贯穿始终,给每个问题具体的生活含义。学生们不再是纯粹地解决问题,而成为了“小小设计师”“小小营销员”,思维的积极性被提升的同时,思维的深度也得以向纵深发展。如面包店老板为了扩大销售量和降低成本,决定用包装纸把每两盒这样的糕点包装在一起进行销售,学生还给老板提出建议,改用包装带比用包装纸更为节省,同时还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包装方法:
(1)
长×4+宽×4+高×4+5;
(2)
长×2+高×2+5;
(3)
宽×4+5;
(4)
长×2+宽×2+高×4+5。
最后进行比较优化,得出了最优的包装方法。
每个环节,笔者都留足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桌上的学具拼一拼、摆一摆、捆一捆,在小组内愉快地讨论、交流,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包装方法,集思广益,自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可谓“异彩纷呈”。整个过程充满了浓浓的生活味,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做自己喜欢的数学问题。他们有一种迫切的学习需求,兴奋地进行数学思考,在数学应用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思维的深度,学生们在思辨中加深了学习体验,促进了思维向纵深发展,整个课堂兴趣盎然,充满活力。
(二)在拓展中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要深挖教材内涵,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学习分母是7的分数化成小数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与时间,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等方式,自主发现了每个循环节都是由1、4、2、8、5、7这六个数字顺序循环组成的,少了0、3、6、9这四个数字;每个商循环节都是从某一位开始循环反复出现;发现了每个循环节的开头第一位是按分数的大小从大到小排列的;把每个循环节的前三位数加上后三位数和都等于999;将1、4、2、8、5、7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在一个圆周上,那么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和等于9等有趣的规律,学生在享受充满理性思考的数学课堂时,也促进了思维向纵深发展,提升了思维品质。
总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技能、智慧和素质,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改变自我、拓展自我、超越自我,形成独特的个性优化发展的教学风格,努力为个性迥异的学生创造一个个性化发展的时空,让学生在充满“热度、广度、深度”的课堂里兴趣盎然,激情澎湃,潜能得到充分挖掘,思维得到提升,个性得到飞扬!
(责编 林 剑)
【关键词】热度 广度 深度
数学课堂 个性 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4A-
0023-02
马斯洛人本主义需求理论告诉我们,追求个性完美是每个人的人生需求,正是这种心理需求,激发了人们的学习愿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的课堂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给学生一个有热度、有广度、有深度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用高昂的热情进行数学活动,广泛地摄取数学知识,灵动智慧地进行数学思考,让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得以彰显。
一、热度——激发个性学习的“兴奋剂”
课堂应该是有热度的,它让人在身心愉悦、精神振奋中愉快的学习。情感的课堂就是从激发学生情感入手,以积极的情感为动力,让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都“燃烧”起来,在整个数学活动中都能保持激情,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个性。
(一)用教师的激情感染学生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个性魅力的感染是关键,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每堂数学课,笔者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案的准备、教具的制作、学情的分析等),并在课前3分钟微笑地步入课堂,亲切地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小结前一天的学习情况,特别表扬前一天课堂上表现好、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为师生交往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教师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剂”。设想如果老师在课堂中无精打彩,又怎么能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呢?因此,在课堂中,笔者会用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朗读相关的数学知识,用专注关切的眼神最大限度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对老师的情感会迁移到学习上,由情感自然转移到兴趣,由兴趣来引发自觉思维。
(二)用教材的内涵激发学生
新课程的教材是由许多资深专家以及一些在课改前沿的名师精心编写的。翻开人教版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大部分题材都图文并茂,并且几乎都来自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主题图中的生活素材,赋予主题图灵魂(资源化、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人文化),把静止的主题图场景变为真实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8、7、6加几)》,教材中4幅主题图选取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惟妙惟肖。但书本的画面是静止的。为了发挥主题图的最大作用,笔者把它做成课件,让这四幅图动起来,并配上音乐。先出示一个“大自然动物园”的画面,以到“大自然动物园”中游玩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主题图的情境中,然后依次出现“兔子的乐园”“鸟的天堂”“鸡的世界”“鱼儿的天地”,让学生逐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以解决“大自然动物园”管理员带来的两道题为这次游玩画上圆满的句号。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获得美好享受的同时,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此时,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相反,数学学习是那么生动、多么有趣,教材中丰富、深刻的内涵被完全挖掘出来,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是这样的有趣和快乐。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热情洋溢,个性得以彰显。
二、广度——促使个性成长的“催化剂”
这里的“广度”指的是课堂上要让学生有充分参与的权力,有自主思考的时空,有大胆发表看法的机会,有在一定的情景中自主驾驭课堂的主动权。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生命发展的个性需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用我们的教学智慧吸引、召唤、感染学生,使学生享受到数学学习的神奇与快乐,给学生一个有广度、开放的数学课堂。
(一)让学生勇敢地交流
常言道,道理不说不明,知识不辨不清。在数学学习中引导学生大胆地交流,可以使他们在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过程中,深化自己的认识,展示自己的独特思维,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成效的个性化学习。如,在学习完分数应用题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男生比女生多也就是女生比男生少。”学生的意见发生分歧,此时笔者没有指出谁对谁错,而是随机生成,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双方要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意见是对的,并揭露对方的破绽。这个过程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原本枯燥的知识点轻而易举地得以巩固,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在辩论中被有效激活,思维在疑惑中开启,问题在思考中清晰,个性在思辨中得以张扬。
(二)让学生数学地活动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的一个好办法。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性质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猜想,而后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尝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性质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学生在科学有序的活动中,真正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获得了必须的数学,学生在个性活动中催化了知识的自然生成,也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深度——张扬学生个性的“保鲜剂”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也就是思维的深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数学课堂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个数学教师的光荣使命。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停地将问题情境指向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发展思维、启迪智慧。数学体验因数学思考而深刻,数学思考因数学体验而深入,数学课堂因为思考而永保活力,学生的个性因思维的深度得以张扬。富有实效性又充满挑战性的数学思考是数学课堂永久的“保鲜剂”。
(一)在思辨中发展
数学活动的展开,应以引领学生不断思考与反思为主,直击学习重点的核心问题,在教学的关键处围绕“核心知识”精心设疑,让学生在思辨中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以张扬。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时,为了使学生能熟练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公式和表面积公式解决数学问题,笔者精心设计了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用面包店的一种长方体包装盒贯穿始终,给每个问题具体的生活含义。学生们不再是纯粹地解决问题,而成为了“小小设计师”“小小营销员”,思维的积极性被提升的同时,思维的深度也得以向纵深发展。如面包店老板为了扩大销售量和降低成本,决定用包装纸把每两盒这样的糕点包装在一起进行销售,学生还给老板提出建议,改用包装带比用包装纸更为节省,同时还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包装方法:
(1)
长×4+宽×4+高×4+5;
(2)
长×2+高×2+5;
(3)
宽×4+5;
(4)
长×2+宽×2+高×4+5。
最后进行比较优化,得出了最优的包装方法。
每个环节,笔者都留足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桌上的学具拼一拼、摆一摆、捆一捆,在小组内愉快地讨论、交流,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包装方法,集思广益,自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可谓“异彩纷呈”。整个过程充满了浓浓的生活味,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做自己喜欢的数学问题。他们有一种迫切的学习需求,兴奋地进行数学思考,在数学应用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思维的深度,学生们在思辨中加深了学习体验,促进了思维向纵深发展,整个课堂兴趣盎然,充满活力。
(二)在拓展中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要深挖教材内涵,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学习分母是7的分数化成小数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与时间,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等方式,自主发现了每个循环节都是由1、4、2、8、5、7这六个数字顺序循环组成的,少了0、3、6、9这四个数字;每个商循环节都是从某一位开始循环反复出现;发现了每个循环节的开头第一位是按分数的大小从大到小排列的;把每个循环节的前三位数加上后三位数和都等于999;将1、4、2、8、5、7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在一个圆周上,那么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和等于9等有趣的规律,学生在享受充满理性思考的数学课堂时,也促进了思维向纵深发展,提升了思维品质。
总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技能、智慧和素质,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改变自我、拓展自我、超越自我,形成独特的个性优化发展的教学风格,努力为个性迥异的学生创造一个个性化发展的时空,让学生在充满“热度、广度、深度”的课堂里兴趣盎然,激情澎湃,潜能得到充分挖掘,思维得到提升,个性得到飞扬!
(责编 林 剑)
【关键词】热度 广度 深度
数学课堂 个性 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4A-
0023-02
马斯洛人本主义需求理论告诉我们,追求个性完美是每个人的人生需求,正是这种心理需求,激发了人们的学习愿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的课堂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给学生一个有热度、有广度、有深度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用高昂的热情进行数学活动,广泛地摄取数学知识,灵动智慧地进行数学思考,让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得以彰显。
一、热度——激发个性学习的“兴奋剂”
课堂应该是有热度的,它让人在身心愉悦、精神振奋中愉快的学习。情感的课堂就是从激发学生情感入手,以积极的情感为动力,让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都“燃烧”起来,在整个数学活动中都能保持激情,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个性。
(一)用教师的激情感染学生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个性魅力的感染是关键,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每堂数学课,笔者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案的准备、教具的制作、学情的分析等),并在课前3分钟微笑地步入课堂,亲切地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小结前一天的学习情况,特别表扬前一天课堂上表现好、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为师生交往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教师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剂”。设想如果老师在课堂中无精打彩,又怎么能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呢?因此,在课堂中,笔者会用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朗读相关的数学知识,用专注关切的眼神最大限度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对老师的情感会迁移到学习上,由情感自然转移到兴趣,由兴趣来引发自觉思维。
(二)用教材的内涵激发学生
新课程的教材是由许多资深专家以及一些在课改前沿的名师精心编写的。翻开人教版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大部分题材都图文并茂,并且几乎都来自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主题图中的生活素材,赋予主题图灵魂(资源化、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人文化),把静止的主题图场景变为真实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8、7、6加几)》,教材中4幅主题图选取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惟妙惟肖。但书本的画面是静止的。为了发挥主题图的最大作用,笔者把它做成课件,让这四幅图动起来,并配上音乐。先出示一个“大自然动物园”的画面,以到“大自然动物园”中游玩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主题图的情境中,然后依次出现“兔子的乐园”“鸟的天堂”“鸡的世界”“鱼儿的天地”,让学生逐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以解决“大自然动物园”管理员带来的两道题为这次游玩画上圆满的句号。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获得美好享受的同时,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此时,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相反,数学学习是那么生动、多么有趣,教材中丰富、深刻的内涵被完全挖掘出来,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是这样的有趣和快乐。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热情洋溢,个性得以彰显。
二、广度——促使个性成长的“催化剂”
这里的“广度”指的是课堂上要让学生有充分参与的权力,有自主思考的时空,有大胆发表看法的机会,有在一定的情景中自主驾驭课堂的主动权。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生命发展的个性需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用我们的教学智慧吸引、召唤、感染学生,使学生享受到数学学习的神奇与快乐,给学生一个有广度、开放的数学课堂。
(一)让学生勇敢地交流
常言道,道理不说不明,知识不辨不清。在数学学习中引导学生大胆地交流,可以使他们在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过程中,深化自己的认识,展示自己的独特思维,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成效的个性化学习。如,在学习完分数应用题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男生比女生多也就是女生比男生少。”学生的意见发生分歧,此时笔者没有指出谁对谁错,而是随机生成,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双方要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意见是对的,并揭露对方的破绽。这个过程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原本枯燥的知识点轻而易举地得以巩固,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在辩论中被有效激活,思维在疑惑中开启,问题在思考中清晰,个性在思辨中得以张扬。
(二)让学生数学地活动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的一个好办法。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性质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猜想,而后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尝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性质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学生在科学有序的活动中,真正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获得了必须的数学,学生在个性活动中催化了知识的自然生成,也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深度——张扬学生个性的“保鲜剂”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也就是思维的深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数学课堂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个数学教师的光荣使命。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停地将问题情境指向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发展思维、启迪智慧。数学体验因数学思考而深刻,数学思考因数学体验而深入,数学课堂因为思考而永保活力,学生的个性因思维的深度得以张扬。富有实效性又充满挑战性的数学思考是数学课堂永久的“保鲜剂”。
(一)在思辨中发展
数学活动的展开,应以引领学生不断思考与反思为主,直击学习重点的核心问题,在教学的关键处围绕“核心知识”精心设疑,让学生在思辨中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以张扬。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时,为了使学生能熟练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公式和表面积公式解决数学问题,笔者精心设计了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用面包店的一种长方体包装盒贯穿始终,给每个问题具体的生活含义。学生们不再是纯粹地解决问题,而成为了“小小设计师”“小小营销员”,思维的积极性被提升的同时,思维的深度也得以向纵深发展。如面包店老板为了扩大销售量和降低成本,决定用包装纸把每两盒这样的糕点包装在一起进行销售,学生还给老板提出建议,改用包装带比用包装纸更为节省,同时还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包装方法:
(1)
长×4+宽×4+高×4+5;
(2)
长×2+高×2+5;
(3)
宽×4+5;
(4)
长×2+宽×2+高×4+5。
最后进行比较优化,得出了最优的包装方法。
每个环节,笔者都留足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桌上的学具拼一拼、摆一摆、捆一捆,在小组内愉快地讨论、交流,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包装方法,集思广益,自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可谓“异彩纷呈”。整个过程充满了浓浓的生活味,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做自己喜欢的数学问题。他们有一种迫切的学习需求,兴奋地进行数学思考,在数学应用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思维的深度,学生们在思辨中加深了学习体验,促进了思维向纵深发展,整个课堂兴趣盎然,充满活力。
(二)在拓展中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要深挖教材内涵,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学习分母是7的分数化成小数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与时间,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等方式,自主发现了每个循环节都是由1、4、2、8、5、7这六个数字顺序循环组成的,少了0、3、6、9这四个数字;每个商循环节都是从某一位开始循环反复出现;发现了每个循环节的开头第一位是按分数的大小从大到小排列的;把每个循环节的前三位数加上后三位数和都等于999;将1、4、2、8、5、7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在一个圆周上,那么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和等于9等有趣的规律,学生在享受充满理性思考的数学课堂时,也促进了思维向纵深发展,提升了思维品质。
总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技能、智慧和素质,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改变自我、拓展自我、超越自我,形成独特的个性优化发展的教学风格,努力为个性迥异的学生创造一个个性化发展的时空,让学生在充满“热度、广度、深度”的课堂里兴趣盎然,激情澎湃,潜能得到充分挖掘,思维得到提升,个性得到飞扬!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