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2014-07-28邓晓馨
邓晓馨
[摘 要]通过对辽宁对外贸易的规模和贸易结构等指标进行分析,阐明辽宁对外贸易存在不平衡、不协调及不可持续的问题,如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出口主体中外资企业比重过高、出口市场结构过于集中、外贸竞争力不强等,进而提出保持外贸持续稳定增长、促进进出口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对外贸易综合效益等对策建议,以期实现辽宁对外贸易的包容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指标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5-0066-05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化中心区域,近年来辽宁对外贸易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及不可持续的问题。落后的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单一的市场结构和市场开拓方式等问题依然存在,同时对外贸易收益过多依赖物质投入和资源消耗以及低水平的重复引进,给资源、环境和生态带来压力。国际形势变数增加,全球市场需求不振,贸易融资风险增加,大宗商品市场存在大幅波动的可能,国际竞争和摩擦更加激烈。与此同时,国内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不难判断,传统的依靠资源、能源、劳动力等有形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外贸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因此,改变单一的市场结构和市场开拓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辽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全面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突破口。
一、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目标模式
(一)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可持续性
实现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包括进出口商品结构、国际市场、贸易运输以及贸易政策等多方面的可持续。二是贸易规模的增长保持长期稳定,贸易资源的供给长期稳定,贸易商品结构持续升级优化,商品国际竞争力递增,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保持在合理的水平,[1]对外贸易条件不断改善和国际分工利益持续扩大(彭红斌,2002)。三是可持续发展贸易的福利目标,不仅包括商品、劳务的投入和消费,也关注环境资本的消耗和避免环境的恶化(贾晓蕾,2003)。四是可持续发展的对外贸易通过贸易规模和质量的同步增长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李明生、何天祥,2005)。
(二)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包容性
“包容性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包含平衡发展观、公平发展观和全面发展观三方面内涵,根本目的让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包容性发展理念,对外贸易的包容性发展应该包括:一是国际层面上,国际贸易参与国都能够进行公平的贸易行为,享有平等的贸易地位和权力,分享合理的贸易利益。二是国内层面上,在出口产业链中,处于不同环节的群体能够平等参与并共享对外贸易带来的好处。三是改变出口结构和贸易模式,实现对外贸易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四是实现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充分认识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贸易的危害性,发挥对外贸易对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与共赢的促进作用。
(三)对外贸易规模与质量的一致性
对外贸易在追求总量规模的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资源效益以及技术效益等贸易质态的升级提高(张作鹏,1998)。对外贸易质量不仅仅指进出口商品质量,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一国经济发展中贸易运行的质量与效益,包括贸易条件、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方式、进出口国别分布、贸易主体经济性质以及贸易综合竞争力等衡量指标。[2]
(四)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协调性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协调性,主要是指速度与效益的协调,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调,贸易和产业的协调,地区贸易发展水平的协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贸易和产业相互依存,产业是贸易的基础,贸易是产业的先导,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应形成合理分工与协作。
二、辽宁对外贸易发展主要指标分析
(一)进出口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对外贸易总体发展趋势良好,外贸规模不断增长,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12年全年辽宁外贸进出口历史性地迈上了新台阶,完成1039.9亿美元,同比增长8.37%。其中出口完成579.5亿美元,同比增长13.54%;进口460.4亿美元,同比增长2.5%,辽宁外贸进出口增幅比全国高出2.1个百分点,出口增幅比全国高出5.64个百分点,进口比全国低1.8个百分点。辽宁外贸出口额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8,出口增幅排在沿海地区的第一位,辽宁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大省。
(二)进出口结构
1.进出口商品结构。辽宁作为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基地,进出口产品主要以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和机械设备为主。2012年机电产品出口256.8亿美元,增长13.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0.9亿美元,下降10.2%。机电产品进口143.5亿美元,下降1.4%;高新技术产品进口48.3亿美元,下降5.9%。
2.对外贸易方式构成。2003-2012年期间,在进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占贸易额的比例在逐渐增加,而加工贸易占贸易额的比重在下降。2012年辽宁省一般贸易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出口额295.63亿美元,同比增长32.68%;加工贸易出口则持续下降,出口额为230.74亿美元,同比下降4%。
3.进出口国别分布。辽宁进出口国别比较广泛,2012年末全省对外贸易国家(地区)214个,日本、韩国、东盟、欧盟和美国为主要的贸易伙伴。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8年到2012年,日本是辽宁省的最大出口国,2011年出口额最大,2012年有所下降。欧盟、美国和韩国也是辽宁省主要出口国,自2009年,出口额呈上升趋势。辽宁省在全球经济复苏后对新加坡的出口量下降,但是2012年有所上升。近年来,对拉丁美洲的出口额大幅度增加,对非洲的出口额也稳中有升。
4.对外贸易主体结构。外商投资企业是辽宁对外贸易的最大主体,私营企业的进出口额增势较快,国有企业的贸易额有所下降。2012年国有企业出口127.4亿美元,下降11.5%;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35亿美元,增长1.2%;私营企业出口207亿美元,增长65.8%。国有企业进口129.6亿美元,下降9.1%;外商投资企业进口235.3亿美元,增长3.3%;私营企业进口93.8亿美元,增长21%。[3]
(三)主要贸易指标分析
1.外贸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加入WTO以来,辽宁的外贸依存度从2001年起逐渐增加,到2004年达到最大值42.7%,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最大。近年来,外贸依存度呈下降趋势,2012年出现近年来最小值26.5%,远远低于全国46.2%的平均水平。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均出现下降,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呈现逐年减小的趋势。
2.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也称为TC(Trade Competitiveness)指数,是衡量国际竞争力常用指标之一,它是一国贸易差额与贸易总额之比,即TC=(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该指标均在-1~1之间。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越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越大。[4]
根据近年来TC指数显示,2000年至2004年辽宁省的贸易竞争力逐渐下降,从2005年开始逐渐大幅度上升,2007年竞争力指数最高。2009年至2011年这三年的竞争力指数一直很低,在0.06-0.07之间,贸易竞争力很弱,2012年这种情况有所好转,竞争力增强。
三、辽宁对外贸易发展的问题与机遇
(一)辽宁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外贸总量规模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 WTO以来,辽宁对外贸易总量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全省贸易规模突破一千亿美元,位居全国第8位。辽宁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外贸大省。然而,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例如,2012年我省贸易依存度为26.5%,低于全国外贸依存度46.2%的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
2.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2012年,辽宁省外贸出口总额的13.5%为“两高一资”产品,而在全国外贸出口总额中此类商品的比重仅占4.3%;辽宁外贸出口了100.4美元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贸易出口总量的17.3%,同上一年的比重相比增加了5.2个百分点。同期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速同上一年相比下滑了6.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下降了14.6%。落后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以及低产品附加值仍然是制约我省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3.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2012年,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3%,而辽宁则下降6.1%。,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成为影响辽宁省外贸增长的重要因素。
4.对亚洲市场倚重过大。辽宁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对其他大洲的进出口总值占贸易总值的比例较小。这意味着,辽宁进出口市场进一步拓展的市场空间巨大。辽宁的企业应该进一步发展与欧洲、美洲等地的进出口市场,构建多元化的对外贸易格局。[5]
(二)辽宁对外贸易发展的机遇
尽管辽宁对外贸易面临严峻的问题,但是同时也处于独特的外贸发展机遇期。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中心区域,加快辽宁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外向度水平,是“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构成。从辽宁省内范围考察,伴随全球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辽宁已成为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地,为对外经贸发展提供了上升空间。辽宁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对外贸易持续增长提供动力,《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明确了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战略地位,制造业产业升级、直接投资向高新产业转移以及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这些都为辽宁对外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中心区域,辽宁拥有丰富的海港资源,可以构建沿海产业带和临海工业园区,具有很大的地理优势。辽宁在机床、汽车、轴承等重工业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外贸规模有扩大的潜力。在改革开放发展的过程中,辽宁努力吸引外资,外资的进入就意味着带来更多新工厂的建设和更好的生产能力,为辽宁的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有利的资金基础。同时,“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战略的实施,是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机遇,也是扩大辽宁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四、辽宁外贸发展方式转型的对策
(一)保持外贸规模稳定持续增长
进一步加大对外贸易发展的鼓励和扶持力度,保持贸易总量规模持续稳定增长。政府要通过各种平台和途径向出口企业及时发布国家和省市的外贸相关政策,进一步扩大支持对外贸易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而不断加大投入。此外,鼓励出口企业对外宣传推介产品、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参加国际专业展览会,对企业升级出口产品以及在国外注册产品、发布信息等行为给予帮助和支持。
(二)实现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
1.调整和完善进出口产品结构。为了转变外贸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辽宁省政府应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及高效益”出口产品的支持力度。使辽宁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比例不断提高。积极发展如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朝阳产业,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发挥优势产业的聚集效应,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2.加快现代服务业开放步伐。一是扩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范围。遵照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和我国加入WTO对服务贸易开放的承诺,加大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纵深拓展的力度,在同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竞争中,辽宁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实力能够得到快速提升。[6]此外,凡是向外资开放的领域应该全部向社会民间资本开放,并给予体制和政策上的同等待遇。二是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根据目前的状况,东北亚地区应该作为实施辽宁现代服务业“走出去”的首要区位选择,同时逐步加快在欧盟、美国等发达地区的国际经营战略,并逐步向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扩展,使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在世界范围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提高企业外贸竞争力,培育多元化的外贸经营主体。当前辽宁外贸经营主体仍然是以外资企业为主,这对优化贸易结构、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以及外贸健康持续的发展都有不利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对中小企业在贸易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有一个清晰定位。其次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落实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同时应加大对龙头企业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扶植力度,增强其出口规模和国际竞争能力,促进其向着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4.优化出口市场结构。辽宁出口市场较为集中,对某些市场的倚重过大意味着贸易的安全受到严峻挑战。例如,2012年,在与辽宁省出口市场中,排名前五位的为日本、欧盟、东盟、美国和韩国,这五大市场吸纳了全省60%以上的出口贸易。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在继续保持原有市场的同时开拓新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政府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应该发挥必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在巩固日本、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全力开拓非洲、南美、东欧、中东、中亚等新兴市场,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出口竞争力,投资拓展市场深度。
(三)全面推进外贸综合效益快速提升
1.促进科技进步,塑造自主品牌,改善贸易条件。一是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其它社会组织加大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的投入。二是企业通过同大学研发合作,不仅可以减少企业研发成本、加快研发速度,还能够缩短研发—成果—投产的周期,提高研发的效率和实用性。三是财政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通过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特色产业,树立优质品牌产品,实行“走出去”战略,抢占国际市场,使辽宁从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境地中走出来,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2.实现劳动力成本优势向人力资本优势转化。近年来,辽宁加工贸易的竞争优势依然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这是辽宁外贸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全省出口总额中近一半为低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的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转变辽宁贸易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为满足对加工贸易升级的高端人才的需求,应重视人力资本积累,积极培养和引进知识型、技术型人才,提升生产要素优势,实现劳动力成本优势向人力资本优势转化。
3.提高资源环境效益,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 在促进辽宁省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注重资源环境问题,要协调好外贸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杜绝具有严重污染能力的进口商品,减少高污染的出口商品,走集约型的发展之路,促进辽宁外贸方式转变,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东.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理论研究述评[J].商场现代化,2007,6.
[2]何莉.中国对外贸易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财经科学,2010,2.
[3]夏新燕,刘文清.广东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J].中国商贸,2010,11.
[4]周晓敏.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12.
[5]李汉君,于洋.辽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战略和路径选择[J].辽宁经济,2013,8.
[6]郑吉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义与途径再认识[J].对外经贸实务,2008,8.
责任编辑 宫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