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工作忌沾“铜臭”
2014-07-28任中华
◎任中华
文艺工作忌沾“铜臭”
◎任中华
职业院校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们有哪些体会与行动?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到的这一点引起广泛的共鸣。
历史先贤早就教育我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里有美德,有秩序,有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文学艺术也是一样,也应有艺术价值之“道”。文艺作品对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影响力巨大,凡是有民族责任感的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文艺作品时,理应优先考虑文艺作品对社会的责任。一切文艺工作者要认识到:金钱只能满足一时的需要,而思想却能影响无数代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一生穷困潦倒,但他的著作闻名中外;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一生穷困颠簸,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却影响至今;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其“仁爱”思想更是影响了全世界;在艺术圈里,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梅兰芳大师“蓄须明志”的故事。在艺术道德观面前,前辈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不断创造新的奇迹,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这正是文学艺术的主流价值所在。
文艺作品对人的精神世界有很强大的教化作用,这种教化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对人的世界观形成有较大的影响。每每看到激荡心灵的正能量作品,多数人会激动地流下泪水,它鼓舞着我们为了正义而不断努力奋斗。如果青年学生接触到的文艺作品多是纸醉金迷、靡靡之音,那会对他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所以,沾染“铜臭”的文艺作品该是终结的时候了!“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理应要传播优秀中华文化,传播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铸造社会的灵魂。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担当。
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担当着塑造未来艺术从业人才的重任。所谓学艺先学德,从艺先有德。我们要不断教育引导学生,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要有人格,要有艺术骨气,要守得住道德底线,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败坏了整个艺术风气。(作者为河南省洛阳文化艺术学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