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 新机遇
——当前经济形势及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2014-07-28◎牛

时事报告(职教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常态经济发展

◎牛 犁



新常态 新机遇
——当前经济形势及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牛 犁

“新常态”“稳增长”“稳中求进”……说到2014年中国经济,同学们经常会在新闻里听到这些关键词,如何理解?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哪,有哪些新机遇?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哪些新精神?弄清以上问题,将使我们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未来发展有宏观和理性的认识。

“新常态”怎么看“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2014年,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2014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63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0%;城镇新增就业1070万人,全年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已较好地完成。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第一次用“新常态”来说明当前经济发展特点。11月9日,在APEC北京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系统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向世界传递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央全面总结发展经验,准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走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我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年均增长率接近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中国奇迹”。当前,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指的是:经济增速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二、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新常态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也是新旧增长动力转换接替、各类隐性风险逐步释放的过程,政府、企业和老百姓都要主动适应新常态,调整各自的认识和行动,争取掌握发展主动权。

从政府来说,政府调控理念需要真正调整过来,以往那种粗放式单纯追求GDP数量的唯GDP论已不再适用,现在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来,政府要以做好服务为主,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经营环境,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

从企业来说,企业以往靠规模效应挣钱,一味上新项目或是扩大产能。但是新常态下必须靠转型升级、靠创新。可以说,能不能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打造竞争新优势,是很多企业面临的一场“生死之搏”。

从老百姓来说原来有一批人靠炒股票、买国债、集邮、炒钱币等发家致富了,后来买房子、炒黄金,甚至一度靠炒大豆、生姜、大蒜等都大赚过。但是,以后怎么理财赚钱?需要有专业知识、专业人才、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为老百姓提供服务。

经济增速换挡是为了获得更大更优的发展动力,发展得更好。每次改革都是大机遇,别看过程中的这几年很困难,重要的是要认识并抓住其中的机遇。新常态下,转型过程中会有很诱人的大蛋糕,就看谁能抓得住。

新动力有哪些

中国经济减速换挡,进入新常态,那发展的后续动力在哪?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制度红利。2015年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未来改革路线图、时间表作出全面部署,2015年将在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加快改革步伐,这将极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调动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积极性,释放制度改革红利。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将会释放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新型城镇化将会使得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促进消费,并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以及服务业发展等领域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将会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重要动力。

三、区域差距使得我国经济回旋余地较大。我国是一个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经济差距都比较大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城市和沿海地区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农村和内地获得新的优势,进而使一些产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这种跨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和推进效应会产生新的生产力,使我国经济有巨大的回旋余地。

四、我国新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当前,我国不仅储蓄率较高,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而且具有广阔的投资需求空间。在高铁、城市地下管网和地铁、棚户区改造以及保障房建设等公共基础设施领域仍有较大的投资需求空间;在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公共消费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大量投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也需要大规模投资。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奠定了基础。同时,我国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逐渐成为主流,信息消费、健康养老、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在不断形成。

五、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宏观政策仍具备运用空间。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既应对过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也应对过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调控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提高。尽管财政金融风险增大,但总体上看,我国财政政策仍具备较大的空间,国家资产负债总体安全,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余额均处于安全线以内,银行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较高,有足够多调节流动性的手段和工具。

链接 主要经济数据

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09.9万吨(12142亿斤),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103.2亿斤),增长0.9%,实现“十一连增”。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6208亿元,同比增长5.3%;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394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全年进出口总额264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出口143912亿元,同比增长4.9%;进口120423亿元,同比下降0.6%。

2015年怎么办

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稳增长是首要任务,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一、稳中求进是总基调。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第四年坚持相同的工作总基调。“稳”的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速度稳住了,才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为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赢得空间。“进”的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新常态下,靠拼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刻不容缓。坚持稳中求进,关键是把握好“稳”和“进”的平衡,处理好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的关系,这并不容易。要求我们在保持定力中有效作为,始终不渝推改革,脚踏实地调结构。

二、稳增长是首要任务。2015年,世界经济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稳增长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繁重。为此,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稳增长的重要任务呢?

从预期调控目标来看,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调控目标可能会下调至7%。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我国经济体量已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我国经济减速换挡是经济总量、结构等变化产生的内在经济规律使然,是生产要素变化带来的潜在增长能力下降的结果。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而且完全可以带来10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综合看,7%左右的目标,能较好地协调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的关系,较好地处理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在新常态的背景下,降低经济增速预期,符合客观规律,也是我国经济实现转型的必然结果。

从目前的国内外发展环境看,2015年稳增长的任务很重。主动适应新常态,不等于不要增长,让经济“自由落体”。2015年个别季度经济增长存在下滑至7%以下的可能,因而也可能会出现“保7”的局面。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保持一定速度,这是解决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基础,也是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条件。我们既要防止经济重回高增长轨道,又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来稳增长,避免短期增速过快下滑带来系统性风险,这与适应长周期经济增速下降的新常态并不矛盾。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突出重点。针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这体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政策托底的思路。

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会议最突出的亮点在于,提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同时,形象地提出了精准脱贫、防止“被平均化”等突出问题。此外,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做好就业工作,不仅要确保完成就业数量目标,而且要提高就业质量。

总之,2015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经济工作任务繁重艰巨。正如《人民日报》评论中所说:“面对新常态,我们要有冷静的心、坚定的心和火热的心,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创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辉煌。”(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猜你喜欢

常态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智珠二则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