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巧若拙

2014-07-28李澤琛

上海工艺美术 2014年2期
关键词:墓葬手法整体

李澤琛

Analysis of the early Han Dynasty tombs style and character of wood figurines production methods

时间对于墓葬美术来说是永恒的,无论古今中外,建墓的目的就是将死者和墓内的随葬品“藏”于人类视野之外。而今的考古发掘将这一地下的隗宝展现在人们的视野前。本篇文章将展开对汉代早期墓葬中人物木俑在风格和制作手法的探讨。

Time for burial art is eternal;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purpose built tomb is the tomb of the deceased and the funerary objects "hiding" in the human sight.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will now lives under the treasure show in people's vision before. This article will expand on the early Han Dynasty tomb figures wooden figurines in style and production methods of the study.

时间对于墓葬美术来说是永恒的,无论古今中外,建墓的目的就是将死者和墓内的随葬品“藏”于人类视野之外。如果没有考古发掘,也许我们现在还未能一睹中国早期美术中缺失的面貌,而许多地下的艺术隗宝也将在无始无终的时间中继续沉睡与等待着。

墓葬中的人物造像俗称俑,是人殉的替代品。《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意思是最早发明来使用俑作为殉葬的人,大概不会有后,这也是目前我们熟知俑的最早出处。而木俑的始作俑者是从楚国兴起的。“从出土文物来看,楚墓中最先发现大量随葬木俑,楚人可谓木俑的始作俑者。楚国木雕的兴起,为汉代木雕艺术进一步繁盛打下了基础。”以刘邦为首的西汉王朝统治集团,是以楚人为核心。因此,受楚文化的影响,汉代的早期墓葬人物木俑还是带有楚国的木雕风格(图1) 在木俑造型上,不同于秦俑的那般高大如真人,汉俑在体型上更为小巧,而姿态上也有所不同,我们可以看到(图2)马王堆出土的木质女侍俑,大多数是双手置于前,背部微微地弓起,身体也微微地向前倾斜,与古代乐器磬的外形有点相似,也有藏于袖,或垂放于衣前的女俑。总体来说,这些女俑展现出的是神态谦和、姿态恭敬的样貌。我们熟知的乐伎俑大多数出土唐朝年间,由于当时的社会整体呈现的是包容性发展的状态,在艺术上也非常地开放。所以此时艺术家们在造型上塑造的人物姿态夸张,人物形象也很多元化,艺术家们表现的是乐伎俑在吹奏过程中激情洋溢,如痴如醉的状态。而汉代乐伎俑的姿态与其他朝代的不一样,左图中汉俑们正襟危坐的姿态更多传达出的是其内敛的气质,并且展现出乐伎俑在吹奏前的状态。隔着玻璃门,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待墓主人的恭敬之心。总体来说,汉俑的姿态是端庄、静穆、谦卑的。没有过多繁复,正好。

汉代木俑运用的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在制作手法上,木俑分为整片制作法和拼接法,整片制作法,多以较薄的木料为主。(图5)的木俑就是运用整片的制作手法,艺术家先将木俑的外轮廓塑造好,只在脖子和双手下方进行了改刀以此来区分身体的不同区域,其他的部分几乎不做改动,这种制作手法,主要是体现木俑的整体性。图6的汉代乐伎俑运用的是拼接的制作手法。首先,在塑造手法来看,身体与手臂分别都是独立完成的。其次,从造型上来看,身体是用立体的塑造方式来完成的,而手臂则是用近似片状的塑造方式完成。艺术家使用这种近似片状的塑造方式可以体现出汉服衣袖的垂坠感。并且,拼接都是在关节处,这种局部的整体与整体之间的拼接更接近真人的身体结构, 而这种拼接的方法与建筑上的榫卯结构相似,既可以将身体的各部分拆开,也可以保证木俑的牢固程度。在躯干的雕刻上没有复杂衣纹处理,艺术家注重头部与手部的雕刻,并且充分地雕刻出头部的五官、头发,手指,而在身体的处理上只在手臂的衣袖上刻画了简单的衣纹线条。这种既把握了整体的造型又把握了细节的处理,与现代人体雕塑的塑造手法上极为相似。与整体的处理方法相似的是,这种拼接的方法的特点也是先考虑整体,再考虑细节。这种先整体后细节的雕刻手法反而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每个细节部分。

与制作手法略微相同,在具体的刻画上,木俑舍繁求简, 没有立体的五官刻画,没有夸张的表情,在汉俑的脸上最突出的就是T字部位,仿佛有意对照着招魂幡那样制作。除了鼻子和耳朵,眼睛、嘴唇和眉毛多是用墨色绘制上去的。这类多种塑造方法的结合为汉俑增添了生动的人物脸部神韵,特别是黑白分明的眼部描绘,仿佛如真人。这类雕刻与彩绘相结合的艺术处理方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特点。与古希腊、古罗马或者文艺复兴时期人物雕塑的艺术风格是迥然不同的。在脸颊上的处理,木俑的颧骨多是下凹型的。这也与西汉时期贵族们的审美趣味偏爱消瘦的关系。从木俑整体的厚薄来看,木俑不是以单独的造型出现的,所以艺术家们在俑的制作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俑与俑之间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在木俑比例的制作上,不是只考虑一个俑的比例,而是考虑一个墓葬内木俑的比例。让我们在欣赏木俑的过程中减少了对木俑形体比例的研究,更直观地感受汉俑整体的魅力。不难看出,在整体性的把握上,古代的艺术家们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

木俑最丰富的制作是在衣饰上。与秦俑(图7)不同,秦俑在制作上是先将衣饰的细节真实地塑造出来然后再着色,而汉代木俑在衣饰细节的塑造上是直接通过彩绘的方式来表现的。(图8)目前我们能从博物馆看到的汉代木俑多数为素色,与秦俑一样,在出土之前,俑的身上是着色的,而且颜色非常艳丽,但出土之后,遇氧便逐渐褪色了。但是,从部分保存完好的汉代木俑身上还是可以一窥当年入葬前的风貌。其实,汉俑身上绘制的多数图案是参考当时真实生活中的织物款式绘制而成。如马王堆出土的木俑身上绘制的衣物图案与同样出土于马王堆的织品如出一辙。有些木俑甚至在入葬前直接披上了织物。如图所见,木俑身着汉服,这是制作高髻木俑时才有的工序,可见这件木俑的身份比其他木俑高贵。着衣木俑一般是用整木制成的,因为着衣,只能把暴露在外面的头部、五官,脚部仔细雕琢,而被衣着遮挡住的部分,则砍削出大致的身体轮廓,不用雕刻被遮挡住的手部。手是用细竹条支撑衣袖,并置于胸前。在衣物材质的选择上也是使用了丝质品,这种木俑身着的丝质衣服,与真实生活中的织物款式一模一样,只是大小不同,这类木俑就是西汉恒宽《盐铁论》中所说的“桐人衣纨绨”。

中国早期人物造像的风格与宗教信仰是紧密相关的,如我们熟知的中国几大石窟(龙门、云冈、大同等)。其实除了地上的人物造像外,黄泉下的俑也是与宗教密切相关。我们熟知的西汉早期的辛追夫人,她是信仰道教中的西王母,所以在木俑所穿着的衣饰多处运用云气纹来体现仙气。木俑的面部刻画上同样渲染着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氛。与其他朝代一样,汉俑的整体造型与帛画和画像砖中人物的造型相似,体现了汉早期的整个审美倾向和审美趣味是统一的。

因为墓葬的“不祥”,在古代中国墓葬艺术不作为审美对象。直到今天的考古发掘墓葬,才将墓葬艺术分散为互补相关的绘画、雕塑、玉器等。这样的分类虽然与之前的墓葬目的背道而驰。但没有这样的开端,我们将永远欣赏不到古代的璀璨艺术。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些人们木俑的始作俑者是谁。但是, 无论朝代的更替与否,我们都会被这些鬼斧神工般的技巧所折服。而这些制作者们大巧若拙的制作手法与风格正是两千年前的雄强博大的艺术精神。

参考文献:

[1](美)巫鸿 著,施杰 译:《黄泉下的美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12-1

[2]张朋川:《中国汉代木雕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10-1

[3]傅举有《传递千古的风韵_湖南出土的楚汉木俑》

猜你喜欢

墓葬手法整体
拟人手法真多情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二里头遗址发现高规格夏代墓葬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十二星座5月整体运程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