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溯海派服饰源流

2014-07-28

上海工艺美术 2014年2期
关键词:西式海派旗袍

“上海摩登——海派服饰时尚展”举行

In Retrospect to Origin of Shanghai-style Fashion

李晓君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othes and accessories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modern era, historical changes in Shanghai-style fashion can be revealed. In retrospect to the whole process of clothes evolution into the current features, this also provides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lothing fashion industry in Shanghai and the whole China.

随着上海建设国际时尚之都的步伐,“上海摩登——海派服饰时尚展”在东华大学上海纺织服饰博物开幕。展览以60多件晚清至现代的服饰品来梳理海派服饰时尚的历史变迁,追溯我们的着装是怎样演变成现在的模样,也为未来中国及上海服饰时尚的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线索。

“海派”(Shanghai Style)一词通常被用来指称上海特色。在中国近现代服装史中,海派服饰具有独特风格,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引领中国时尚潮流的地位和作用。

晚清的上海,中西交汇、崇尚商业,清代严苛的服饰制度在上海逐渐废弛,对于租界中人更如一纸空文。“只重衣衫不重人”的社会准则,让上海人对于穿着装扮空前重视。中式服装依然是上海人衣着的主体,风格趋于简洁合体,仅装饰就有从“十八镶滚”变成了“韭菜边”。在西风东渐中,上海的服装面料、纹样以及装饰都受到了西式服装的影响,出现了中西共存、相互融合的特征。

民国成立、服饰更新。在得西风之先的上海,服饰装扮兴起了文明新风。出自洋学堂的学生和留学生成了时尚的榜样。受到西式着装的影响,男装中的长袍马褂无论衣身还是袖型均变得较为窄小合身,衣料趋向平素。女装之中立领上衣和套穿裙或中式长裤组合,风格崇尚简洁,收腰趋向明显,细节多有变化而不乏意趣。受女学生着装影响,少有纹饰的上衣下裙风行一时,常见有圆下摆和及肘倒大袖,史称“文明新装”。

20世纪20年代中期之后的上海,不但是全国服饰时尚的引领者,就是东京和香港也难以望其项背。西式潮流和中式衣着相互组合而创造出新的形式,经典的旗袍在此完成改良,演绎出时尚的花样年华。流行伊始,旗袍是以长马甲的式样与倒大袖组合,在穿用时是西式连衣裙的一件制形式,其露腿的装扮导致当时的上海政府一度下令禁止。旗袍因为没有腰节横向分割而相对平直的结构适合身体曲线相对平缓的中国各种年龄层女性,又大致显示出女性的身形美好,很快取代了传统的上衣下裙(裤)。旗袍的廓形逐渐向巴黎流行靠拢,到30年代几近同步,而其衣领和侧衩的高低、下摆和袖子的长短、袖口的大小、中西面料的并容、装饰的变化,加上西式的肩缝和胸腰省道等西式裁剪手段的引入,再配以直发、烫发、高跟鞋、西式外套等,使得旗袍的流行多姿多彩。普通人家的旗袍可以来自弄堂口的苏广成衣铺或者自己缝制,而请裁缝或去时装店订制的旗袍精妙不输于巴黎的高级女装。纯西式的男装女衣、男装中的中式长衫配西式长裤和呢绒礼帽、还有学生装、中山装,与旗袍共存并行,构成海派服饰时尚的黄金年月。

共和国时代的65年间,上海的服饰风尚几经流转,跌宕起伏。最初30年的上海是中国服装工业和商业的中心,海派服饰时尚呈现出平民化的理想主义旋律。以中山装、青年装为主的人民装系列以及春秋衫、两用衫等成为衣着的主流,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则成为另一种“时装”。精于衣道的上海人通过服饰的搭配,将质朴的服装整合出独到的气息。改革开放前20年间,上海人的时尚精神得以复苏,服饰流行以开放的姿态拥抱西方时尚。尽管境外和外省服装品牌不断涌入和兴起,但是上海依然是中国无可争辩的服饰时尚之都。从喇叭裤和麦克镜的争议开始,到牛仔裤、超短裙、西装潮、巴拿马西裤、蝙蝠袖、宽肩女装、踏脚裤、中性装扮、吊带裙、露脐装、极简风,上海的流行逐渐与国际接轨。进入21世纪, 上海的服饰时尚已经完全国际化,上海街头的时尚人群成为全球著名的都市风景。上海人的衣着融汇了国内外各种层次和风格的品牌服饰,使得海派时尚的面貌日益丰富。

此次展览的近现代服饰实物以中式服装为主,意在突出崇尚西化的上海社会背景下,海派服饰的创新与传承。展品特别强调海派风格的体现,其中两件有logo的旗袍成为海派时尚的代表。一件为橘色无袖印花旗袍,出自老上海著名的“老九和绸缎局”其logo上英文为“Laou Kiu Woo & Co”,可见西方文化的融合。老九和绸缎局位于南京路上,在19世纪30年代风靡一时,此件旗袍面料考究,色彩亮丽,手工盘花纽和镶滚边工艺精致细腻,可以说是民国时期改良旗袍的代表之作。另一件为黑色刺绣花卉纹无袖旗袍,其领口上的logo信息量颇为丰富,且内容恰与展览题目切合:上海摩登绸缎公司 霞飞路499号 电话81902。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时尚街区,透过这些信息,仿佛看见身材清瘦玲珑的摩登女子穿着修长适体的旗袍,走在名店林立、名品荟萃的霞飞路上,风姿绰约,可谓再现了老上海的花样年华。

溯源是一个很本能的问题。我们为什么穿成这样?为什么觉得这样是美的,那样是不美的,把上海人的衣着风格和审美趣味放在历史的时间轴上,就会看到文化的传承。从现实的角度讲,追溯海派时尚的源流对现在的生活和创造也可有所启发和借鉴。我们以前是那样,后来发生了什么,我们变成这样,这是很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所谓思古而知今,只有明白了从哪里来, 才能更好地思考到哪里去。这也是展览的意义所在。

该展览是2 0 1 4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暨“环东华国际时尚周”的重要活动之一,由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和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承办。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

猜你喜欢

西式海派旗袍
我来说说旗袍美
西式面点的创新与发展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旗袍找不同
许开轶:失灵的西式民主
为“海派”正名
国际学校:留学无需“小别离”
跨界合作引领时尚
有趣的西式餐具
海派,一种“变”的渴望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