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的歌德作品翻译*
2014-07-26邢莉君彭建华
邢莉君,彭建华
(1.福建江夏学院 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2.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郭沫若的歌德作品翻译是在现代中国的文艺启蒙运动中发生的。人们在他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发现了一种自然的情绪抒发形态。郭沫若无疑是现代中国重要的译者,他所译的歌德作品,因为独特的风格,成为当时的翻译佳作。
一般地,一部文学翻译著作是属于一定时间和某些阅读人群的,很难成为翻译经典。郭沫若的德语文学翻译主要是在二三十年代完成的,但是他的一些翻译作品至今犹被阅读,深受少数读者的喜爱。郭沫若翻译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浮士德》标示出了一种特殊的、成熟的翻译风格①,即“郭沫若式”:在语体上,追求白话与文言的融合(而不是对立),甚至文言与白话交织,可庄可谑;在风格上,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追求译文的流畅,韵律自由,文采斐然;在效果上,讲究艺术的创造,即相信译作是一种艺术品(风韵译),有明显的汉化改写;在色彩上,感染了译者鲜明而强烈的主观情绪,甚至过度的情感表达。
一、郭沫若笔下歌德的四重形象
郭沫若对歌德的批评有多次的变化。对歌德否定的批评主要出现在论争作品《创造十年》、《序我的诗》和运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写作的散文《〈少年维特之烦恼〉重印感言》、《〈浮士德〉第二部译后记》、《〈浮士德〉简论》等。在与刘半农、鲁迅等的论争中,与其说是对歌德的否定批评,还不如说是对他者所陈述出的论争观点的偏颇否定,就是说,对歌德的否定批评,是郭沫若论争上的策略和手段。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批评,在根本上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00多篇文章中提到或者论述了歌德,如恩格斯的《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德国状况》、《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共和国时期,恩格斯论述歌德的二重性至今犹广为引用,“这常常不过是他的各种情绪的表现而已。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连歌德也无力战胜德国的鄙俗气;相反,倒是鄙俗气战胜了他;鄙俗气对最伟大的德国人所取得的这个胜利,充分地证明了‘从内部’战胜鄙俗气是根本不可能的。歌德总是面临着这种进退维谷的境地,而且愈到晚年,这个伟大的诗人就愈是deguerrelasse(疲于斗争),愈是向平庸的魏玛大臣让步。我们并不像白尔尼和门采尔那样责备歌德不是自由主义者,我们是嫌他有时居然是个庸人;我们并不是责备他没有热心争取德国的自由,而是嫌他由于对当代一切伟大的历史浪潮所产生的庸人的恐惧心理而牺牲了自己有时从心底出现的较正确的美感;我们并不是责备他做过宫臣,而是嫌他在拿破仑清扫德国这个庞大的奥吉亚斯的牛圈的时候,竟能郑重其事地替德意志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宫廷做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和寻找(小乐趣)”②。
对于歌德的形象,应该考察郭沫若与歌德的三种形象比较或者身份认同。年轻时代的田汉、郭沫若都是歌德的热情崇拜者,《三叶集》中交流的话题是以歌德为中心的,郭沫若两次写道:“乃所愿则学歌德也。”《郭沫若致宗白华》中写道:“寿昌把我们的信稿与歌德底文字相提并论。我自家底心中却感受着一种谮越底感觉呀。”《三叶集》记录了一个出于友谊的谑谈,即田汉最早把郭沫若与歌德比较。1920《郭沫若致宗白华》中写道:“归时已黄昏,返二日市途中寿昌向我说道:其实你很像许雷。——何以故?——许雷曾学医,你也学医故……不过你有一种关系又像歌德。——何种关系?——妇女底关系!忘了一天的我,被寿昌这一句话喝醒了转来。我心中只是说不出来的苦。我想我今后也不学许雷,也不学歌德,我只忠于我自己的良心罢。”[1]138-139歌德的形象显然 超出了文学本身,陈普扬写作《歌德及其恋人》叙述歌德的恋爱,钱天佑翻译了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译文“小引”中突出了歌德的风流多情。郭沫若在信中写道:“午后我们读了读《浮士德》的前部。寿昌喜欢从Strasse(街道)至 Marthens Garten(马尔特之花园)诸幕,我喜欢的是自Am Brunnen(井畔)以后。我看我们两人嗜好不同,也是我们两人境遇不同的地方。我读Zwinger(城曲)一节,我莫有不流泪的时候。”[2]114田汉恰恰也是从道德角度来看歌德(或者浮士德)的爱情,影射郭沫若与安娜的婚恋,同时,郭沫若在《浮士德》中发现了甘泪卿形象的比附,所以他提及心中的苦楚。后来,郭沫若在《创造十年》中写道:“诗人海涅骂过他,说他只晓得和女人亲吻。——用《红楼梦》上的话来表现时,便是只晓得‘吃姑娘嘴上的胭脂’,他老先生的确是可以称为德意志的贾宝玉。”“这层也就是西洋贾宝玉所给与我的恶影响了。我们知道《浮士德》中的浮士德,就是歌德自己的化身,《威廉迈斯达》中的威廉,也不外是渥尔夫刚他自己。”[2]78
郭沫若的白话创作及《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翻译确乎赢得了新文学上较高的名声,自然产生了郭沫若与歌德的形象比较。1926年刘半农的杂文《骂瞎了眼的文学史家》写道:“接着听说上海滩上,出了一个大诗人,可比之德国的Goethe而无愧。”[3]在这份滑稽风格的文化批评中看出,刘半农隐约不认同郭沫若是中国的歌德。郭沫若在《创造十年》中写道:“记得是北京的刘半农博士,他在《语丝》上嘲骂过我,说我是‘上海滩上的诗人,自称歌德’。我在前虽然没有自称过我是歌德,但我和博士先生一样委实是崇拜过歌德的人。博士先生的说我‘自称歌德’者是骂我不配,但我现在可又进了一步,我敢于这样说,像歌德那样的人是值不得我们崇拜的。——在博士们看来,或者又会说我是在‘自称歌德以上’,那倒可以说是近乎事实。歌德可以令人佩服的地方,是在他的努力,但他的成绩也实在有限。他和他同国同时而稍稍后出的马克思比较起来是怎么样?那简直可以说是太阳光中的一个萤火虫!他在德国是由封建社会转变到资产社会的那个阶段中的诗人,他在初期是吹奏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号手,但从他做了隈马公国的宰相以后,他老实退回到封建阵营里去了,他那贵族趣味和帝王思想实在有点熏鼻。”[1]114无疑这中间有较大的误解,郭沫若运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否定性地批评了歌德,而这一社会学批评的方法将延续到以后,虽然此后郭沫若重新回到对歌德较为肯定的立场上来而推许歌德的有为哲学是一贯的。
正如郭沫若称李劼人是中国的左拉,而李劼人更多模仿了福楼拜一样,周扬公开而鲜明地称郭沫若是中国的歌德,这是社会学批评上的比较,周扬《悲痛的怀念》中写道:“我们在谈话中,偶然谈到了歌德。我想起恩格斯曾经把歌德比喻为奥林普斯之神,我面前的这位老人不也可以比作太山之神吗?两个文化巨人确有相似之处。文思的敏捷和艺术的天才,百科全书式的渊博知识,对自然科学的高度热爱,都是相似的……但是比拟总是不能完全切合的,郭老和歌德到底不同。我对郭老说,您是歌德,但您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中国的歌德。”[4]周扬热烈的赞颂其实早已出现在《郭沫若和他的〈女神〉》中,周扬运用了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却较少提到文学成就和文学内在的精神。在这误会的比附中,显然不是由于郭沫若翻译过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浮士德》。
二、歌德诗歌翻译的考察
郭沫若翻译了歌德的24首诗歌及诗片段:《东西诗集》之Selige Sehnsucht、《东西诗集》之Suleika Nameh、《Ganymed》、《放浪者的夜歌》(一、二)、《牧羊者的哀歌》、《给迷娘》、《迷娘歌》、《湖上》、《寄厚意之人》、《掘宝者》、《暮垂天空》、《对月》、《艺术家的夕暮之歌》、《艺术家之歌》、《五月歌》、《遗言》、《渔夫》、《屠勒国王》、《一即全》、《神性》、《神与巴亚迭吕》、《弹琴者之歌》、《赫曼与窦绿苔》。这些诗歌大多是歌德传诵较广的经典作品,但是至今犹读的郭沫若译诗则极少了。俞森林、傅勇林、王维民在《郭沫若译著详考》中称“田汉译文《歌德诗中所表现的思想》中所引用的11首歌德诗歌”有误,译文录入歌德17首诗歌及诗片段。《歌德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未有“暮色”和“暮色天空”二诗题,仅题作《暮色垂空》。《东西诗集》误作诗题,原诗题为《祈神》(Selige Sehnsucht),《神与巴亚迭吕》误作《遗亚吕》。
1920年,郭沫若在《郭沫若致田汉》中写道:“我前寄白华书中说‘乃所愿则学歌德也’,我如今且借首歌德的诗《寄语素心人》Au die Gunstigen来做我的话。”[2]105-106其后仅抄录了德语原诗第二节,而其译文见于田汉《歌德诗中所表现的思想》一文,更名为《寄厚意之人》(An die Günstigen),原诗节第1—2行为双行诗体,第3—6行为四行诗,交叉韵式,每行6—8个音节。郭沫若的白话译诗每行8—12字,不押韵。《五月歌》共9个四行诗节,以下摘录其中部分诗节,原诗为歌谣体,一般的是五音节诗行,诗节内或单数行押韵,或双数行押韵。郭沫若改写为文言五言诗体,韵式与原诗不同。
表1 郭译《五月歌》选录
以下摘录歌德《暮垂天空》(后来题作《暮色》),这一译诗内部风格是不协和的。原诗为2个八行诗节,又分别由2个四行诗节组成,第1、4两个四行诗节为交叉韵式,第2、3两个四行诗节或单行押韵,或双行押韵,68音节10行。郭沫若的译诗交杂了文言五言诗体和白话诗体,每行57字,韵式与原诗近似,译诗有明显的汉化改写。
表2 郭译《暮垂天空》
汉语文言和白话与外语(例如德语)甚为悬殊,诗歌移译则有极大的尝试空间。早期(1916—1920)郭沫若的外国诗翻译,表现出音节对等(《放浪者夜歌(二)》)和韵式同构(《暮色》)的有意尝试,而后郭沫若走上较为创造性的翻译的道路,尤其是不可追求随原诗韵式,提倡传达精神的风韵译。
三、《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翻译
在《三叶草》中,郭沫若已经提及翻译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1920《郭沫若致宗白华》中写道:“我书案上正摆着一本《少年韦尔特之烦恼》……我很有心译成中文,你以为如何?我对寿昌兄所说的歌德底研究会只不过是个提议,并未从事组织。我的意思是想把歌德底杰作一一翻成中文,作个彻底的介绍。”1922年4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了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文学周报》第121期上刊载梁俊青《评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1924),文中对郭沫若的翻译提出了直接批评,并引发了一次翻译上的论争③。1926年6月,创造社出版部刊行郭沫若修订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年上海现代书局刊行了同一修订的译本,此后,郭沫若还有少量校订修改。以下摘录《维特》第一部中5月10日的信,这是一个抒情色彩鲜明的片段,包含纯朴的宗教色彩。郭沫若的翻译有时不但好而且妙,简直能够传神,又巧妙地改写。
表3 郭译《维特》之一
Ich bin allein und freue mich meines Lebens in dieser Gegend,die für solche Seelen geschaffen ist wie die meine.我在此独乐我生,此地正是为我这样的灵魂造下的。Ich bin so glücklich,mein Bester,so ganz in dem Gefühle von ruhigem Dasein versunken,daßmeine Kunst darunter leidet.我真幸福,我友,我全然沉浸于幽居的情趣之中,我的艺术已无所致其用了。Ich könnte jetzt nicht zeichnen,nicht einen Strich,und bin nie ein größerer Maler gewesen als in diesen Augenblicken.我现在不能画,不能画一笔,但我的画家的生涯从来不曾有这一刻的伟大。Wenn das liebe Tal um mich dampft,und die hohe Sonne an der Oberfläche der undurchdringlichen Finsternis meines Waldes ruht,und nur einzelne Strahlen sich in das innere Heiligtum stehlen,Ich dann im hohen Grase am fallenden Bache liege,und näher an der Erde tausend mannigfaltige Gräschen mir merkwürdig werden;当那秀美的山谷在我周围蒸腾,杲杲的太阳照在浓荫没破的森林上,只有二三束光线偷入林内的圣地来时,我便睡在溪旁的深草中,地上千万种的细草更贴近地为我所注意;wenn ich das Wimmeln der kleinen Welt zwischen Halmen,die unzähligen,unergründlichen Gestalten der Würmchen,der Mückchen näher an meinem Herzen fühle,und fühle die Gegenwart des Allmächtigen,我的心上更贴切地感觉着草间小世界的嗡营,那不可数,不可穷状的种种昆虫蚊蚋,而我便感觉着那全能者的存在,der uns nach seinem Bilde schuf,das Wehen des Alliebenden,der uns in ewiger Wonne schwebend trägt und erhält;他依着他的形态造成了我们的,我便感觉着那全仁者的呼息,他支持着我们漂浮在这永恒的欢乐之中;mein Freund!Wenn’s dann um meine Augen dämmert,und die Welt um mich her und der Himmel ganz in meiner Seele ruhn wie die Gestalt einer Geliebten.啊,我的朋友。眼之周遭如昏黄时,世界环拥着我,天宇全入我心,如画中爱宠;—dann sehne ich mich oft und denke :ach könntest du das wieder ausdrücken,könntest du dem Papiere das einhauchen,was so voll,so warm in dir lebt,我便常常焦心着想道:啊!我心中这么丰满,这么温慰地生动着的,我愿能把它再现出来,吹嘘在纸上呀!daßes würde der Spiegel deiner Seele,wie deine Seele ist der Spiegel des unendlichen Gottes!我的心如永远之神的明镜,画纸也愿能如我的心之明镜呀!—mein Freund—aber ich gehe darüber zugrunde,ich erliege unter der Gewalt der Herrlichkeit dieser Erscheinungen.——朋友!——但是我终不能成功,我降伏在这种风物的威严下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6次提到古希腊诗人荷马,在故事中,维特阅读《奥德修斯纪》,“我悄悄地从高贵的集会逃出,走去坐上一乘单马车,坐到 M地方去,在那儿山上去看日落,并且在我《荷马诗集》中读那庄严的诗,读乌里司被殊胜的牧猪者款待的一节。一切都使我满意”。4次提到中世纪行吟歌手莪相,并较多引用了莪相诗作④。以下摘录《维特》第二部中10月10日的信(二)。郭沫若的译文大抵是较为炼达的白话,明显融合了文言成分,表现为独特的优美风格,却也不缺乏亦步亦趋的移译,例如,第2—3句,由于省略人称代词“我/我们”,这些累赘的语句是较为费解的。
表4 郭译《维特》之二
Zu hören vom Gebirge her,im Gebrülle des Waldstroms,halb verwehtes Ächzen der Geister aus ihren Höhlen,und die Wehklagen des zu Tode sich jammernden Mädchens,um die vier moosbedeckten,grasbewachsenen Steine des Edelgefallnen,ihres Geliebten.古代之精灵随风飘引,四山林木号眺夹着一片幽怨的鬼声,从岩壑而来,墓头四石,苔已覆而草已生,有痛不欲生的少女在哀哭她战死了的情人!Wenn ich ihn dann finde,den wandelnden grauen Barden,der auf der weiten Heide die Fußstapfen seiner Väter sucht und,ach,ihre Grabsteine findet und dann jammernd nach dem lieben Sterne des Abends hinblickt,我看见了他,那放浪的白发诗翁,他来茫茫的旷野追寻他先人的足迹,可怜,啊,只寻着他们的墓碑,der sich ins rollende Meer verbirgt,und die Zeiten der Vergangenheit in des Helden Seele lebendig werden,他便伤心地向着那藏在滚滚的海洋中的深夜之明月,古时的幻影在这勇士的心中活现,da noch der freundliche Strahl den Gefahren der Tapferen leuchtete und der Mond ihr bekränztes,siegrückkehrendes Schiff beschien.那时他亲蔼的光辉照耀过战死者诸人之危难,月光照耀过他们奏凯而荣归的战船:Wenn ich den tiefen Kummer auf seiner Stirn lese,den letzten verlassenen Herrlichen in aller Ermattung dem Grabe zuwanken sehe,我看见深刻的忧痕在他额上,看见那最后残存的勇士疲倦不堪地向墓道踉跄。wie er immer neue,schmerzlich glühende Freuden in der kraftlosen Gegenwart der Schatten seiner Abgeschiedenen einsaugt und nach der kalten Erde,dem hohen,wehenden Grase niedersieht und ausruft:他无力地对着陈死人的幻影深吸着刻刻常新的悲灼着的寂乐,俯看着幽冷冷的地面和随风飘摇的深草,叫道:“Der Wanderer wird kommen,kommen,der mich kannte in meiner Schönheit,und fragen:‘wo ist der Sänger,Fingals trefflicher Sohn?’Sein Fußtritt gehtüber mein Grab hin,und er fragt vergebens nach mir auf der Erde.”“放浪者会来,那目击过我往日的荣华者会来,会来问道:‘歌者在哪儿?芬戈的俊儿哟!’他步过我的墓头,他无益地只在地上叫我。”
《少年维特之烦恼》第二部中12月20日的信包含一些莪相的诗歌,这些莪相的诗歌是用德语散文体翻译的,“你(维特)从前译了些莪相的诗稿 ”(liegt Ihre übersetzung einiger Gesänge Ossians)。以下摘录“惹尔马之歌”(The Songs of Selma)的前三节,这是非常优美而忧伤的诗歌片段。郭沫若的译文是较为炼达的白话,突出了忧伤的抒情色彩,表现出独特的优美风格,其中文言成分却也有未融合的地方。
表5 郭译《惹尔马之歌》
Lebe wohlruhiger Strahl.Erscheine du herrliches Licht von Ossians Seele!Farewellthou silent beam!Let the light of Ossian’s soul arise!静谧的光辉哟,请去罢!莪相之精神,你崇峻的灵辉哟,显现来罢!UND es erscheint in seiner Kraft.Ich sehe meine geschiedenen Freunde,sie sammeln sich auf Lora,wie in den Tagen,die vorüber sind.AND it does arise in its strength!I behold my departed friends.Their gathering is on Lora,as in the days of other years.莪相的灵光熊熊地显现了。我看见我已故的友朋,他们聚会在罗拉平原上,如像生前!—Fingal kommt wie eine feuchte Nebelsäule;um ihn sind seine Helden,Fingal comes like a watery column of mist!his heroes are around:——芬戈(莪相之父)来了,如像一柱润湿的烟柱;部下的勇士在他周围,und,siehe!Die Barden des Gesanges:grauer Ullin!Stattlicher Ryno!Alpin,lieblicher Sänger! Und du, sanft klagende Minona!And see the bards of song,gray-haired Ullin!stately Ryno!Alpinwith the tuneful voice:the soft complaint of Minona!看哟!那些唱歌的歌者!白发的乌尔林哟!纠纠的利诺哟!阿尔品可亲爱的歌者哟!和你幽怨的迷诺娜哟!
1775年《少年维特之烦恼》第二版出版,歌德在第一、二部卷首分别题有一首四行诗,交叉韵式,每个诗行为8—10音节。然而,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1922)却写道:“1778年以后《少年维特之烦恼》卷头,歌德有弁首一诗刻在上面了。”郭沫若的白话译诗简易流畅,每行10—15字,为鲜明的汉化改写。
表6 郭译《维特序》
四、结语
1923年郭沫若在《讨论注译运动及其他》中提出了理想翻译的标准:“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地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以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即强调译诗的独立品质,尤其是再现原作的情绪与风韵。郭沫若相信,译者也是与原作者平等的创造者,移译是在另一种语言中完成的新的艺术创造。
【注释】
① 郭沫若德语文学翻译主要成就是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其中《维特》“序诗”又题名《维特与绿蒂》收入《德国诗选》)、歌德《浮士德》(第一、二部)(其中《献诗》、《Faust》钞译、《风光明媚的地方》曾独立发表)。
② 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6-257。这个经典的论述意味着新的社会学批评方法 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我们并不是用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来衡量他。我们在这里不可能结合着他的整个时代、他的文学前辈和同代人来描写他,也不能从他的发展上和结合着他的社会地位来描写他。因此,我们仅限于纯粹叙述事实而已”。
③ 虽然1924年6月9日郭沫若对梁俊青的批评作了回复(即《文学周报》第125期刊载通信《郭沫若与梁俊青》),但基本上没有改正所指出的误译。
④ 麦克菲逊(JamesMacpherson,1736—1796)收集古代凯尔特歌谣,1760年刊印一集,名为The Englishlanguage text Fragments of ancient poetry,collected in the Highlands of Scotland,and translated from the gg 而后根据古代歌谣创作了芬格尔英雄史诗等诗歌,宣称这些是中世纪行吟歌手莪相的诗,1765年刊印,名为The Works of Ossian。
[1]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刘半农.刘半农杂文:第一集[M].上海:海良友公司,1935:252.
[4]新华月报资料室.悼念郭老[M].上海:三联书店,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