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点和策略
2014-07-25杨晓红
杨晓红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优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7〔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2—0066—01
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的整合,就是将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融入信息技术,使各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点
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交互网络等形式,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知识面更广。学生在这些动感的学习环境中,对教学内容更易领会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例如,在讲授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把课前准备好的“等离子体在磁场中偏转”的课件展示出来,问学生:“它们为什么有的这样运动,有的那样运动?”这样巧设悬念,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2.加大课堂的信息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提高课堂效率。因为图形和动画比语言更直观、更形象,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如笔者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把拍摄的多张照片用屏幕展现出来,大大提高了可视性;制作的“平面镜成像”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表现像与物体关于镜面的对称,而且当移动物体的位置时,屏幕上的像也会相应移动,从而非常直观地展示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用flash动画制作的平面镜成像作图与传统的粉笔和尺作图相比,既生动有趣又能节省大量时间。
3.降低教学难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对知识结构尚未形成一定的体系,分辨和想象等方面能力较薄弱,有的教学内容用传统的方法往往力不从心,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一些学生不易看清的现象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音、像、色结合,不仅效果更加直观、逼真,而且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能够直观得到某些规律,从而降低了教学难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策略
1.提升教师自身素养。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程度。这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精通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方法与策略,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以提高教学效率。
2.研读教材探寻有效整合的关键点。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把握好课程框架结构和教材的总体特点的基础上,应该研究教材内容、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住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内容特点,弄清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及逻辑关系,梳理出教材的知识点,为教学设计和有效整合的实施奠定基础。尤其是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可以初步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为有效整合做好准备。
3.分析学习者,优化有效整合的工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强,并逐渐达到稳定。学习者分析包括两部分:一是智力因素,即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变量;二是非智力因素,即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在进行学习者分析时,要考虑学习者的因素有:认知发展的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教师在选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工具形式时,应该考虑学生年龄特点、思维能力、知识基础、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因素。
4.关注预设与生成,做好有效整合。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要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作大量的预设活动,精心预设媒体教学课件的每一个细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依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的精彩生成,针对这些生成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从而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共同演绎出精彩课堂。
总之,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不是简单的叠加,而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把它作为教师情境创设、学生认知、师生交互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促使教学更好地达成目标。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最大程度地为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优化整合,使“讲堂”变为“学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编辑:张昀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