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乡土资源开发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
2014-07-25张兆福
张兆福
〔关键词〕 小学科学;乡土资源;理
论学习;调查分析;活动
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2—0064—01
新课程理念下,科学课堂教学只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寸之地”,而大自然才是学生学习的广阔空间。农村大自然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特点,使其成为学生探究的最佳场所。只要充分利用开发和利用好了农村科学教育资源,有效地将学生的探究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八环节农村乡土资源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模式,就使小学科学课程和农村乡土资源整合成为可能。
一、理论学习作先导
采用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认真研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吃透课标精神,领会新课程理念内涵。以课标为出发点,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明白科学课程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使教师深刻理解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调查分析为基础
课题的生命力基于乡土资源开发,只有获得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才能准确地把握课题的外延和内涵,有针对性开展活动。课题确立后,首先整理当地地形地貌,自然及动植物资源,为课题开展取得第一手资料。对取得的资料,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内化。其次,让实验教师认真分析科学教材,要求教师着重分析罗列分组、演示实验,找出教材中的乡土因素,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科学科普实践活动。
三、活动设计作准备
调查研究分析教材只是在河边看石头,要想过河还得自己动腿前行。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要求,从负责分析的教材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与乡土实际结合紧密的科学信息中,抽取三至四个设计活动案例。通过实验教师精心准备,设计出活动案例,经过论证筛选,然后实施。
四、资源活动相整合
在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搜集到的资源,如五年级科学上册课程中《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蚯蚓的选择》《做一个生态瓶》等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种植绿豆,自己观察蚯蚓,自己动手,做生态瓶将乡土优势放大几何倍数,引导学生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与发现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验证更完备
前期的活动案例设计,针对乡土性,只是预案,停留在纸上,要检验实效,还得放到课堂中。在实验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将设计的活动案例,结合课程进度在课堂中予以实施,以活动案例为蓝本,每学期每人上好一节研讨课,根据评议意见,修改完善案例,将设计的案例全部修改完备后,作为学校校本课程予以保存,便于以后推广实施。同时,实验教师在校内上好示范课,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成长,在乡镇上好公开课,推广课题组已有研究成果。
六、课外养殖做拓展
实验教师应充分利用乡村利于养殖的便利性,鼓励学生课外养殖,各班级中成立养殖小组,观察养殖的动物的生活史。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下,学生共同成立养殖小组,教师引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同小组学生进行交流,对活动过程中的记录进行比较、分析、讨论,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科学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和持久研究的能力。
七、基地建设做保障
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小学地域优势,开发乡土资源,验证学生在课堂中的所学,建设学校种植基地,因地制宜地开展种植活动。在学校的种植实践活动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亲近了自然,感受了自然,真正地和绿色有了一次新的接触。种植地里的劳动,既动手又动脑,到自然中学自然,获得的是科学的“活”知识,习得的是探究的真本领。
八、分析反思促成长
通过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逐渐得到提高。反思是新教师走向成熟的催化剂,更是教师不断进步、超越自我的法宝。在实验中,要求教师经常性反思,资源调查反思,找准独特的乡土资源信息,教材分析反思,找准与乡土资源的切合点,案例设计、案例验证反思,使乡土资源与科学课程有效整合,种植养殖活动反思,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使活动更加规范有效。
通过研究,教师专业素质得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激活了学校活力与生机,拓宽了学校教育的广度,形成了学校教育的触角由校内向校外延伸的良性循环机制。
编辑:蔡扬宗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