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非语言信息的口译

2014-07-25吴瑕李侠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口译文化

吴瑕 李侠

摘 要:作为和语言同样重要的沟通渠道,在口译研究中受到长期忽略的非语言信息应该得到更多重视。文章分析了非语言信息的定义、分类和功能,探索在口译中处理非语言信息的方法。文章提出翻译非语言信息的总体策略和具体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译员应该根据听者的文化背景决定相关的总体策略。然后在口译过程中,译员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措施,例如把说话者表达的非语言信息用非语言或者语言的形式译出。

关键词:非语言信息;口译;文化

1.引言

近年来,口译相关研究大量增加。然而,这些研究主要以口译活动中的语言信息为对象,非语言信息受到严重忽视。

语言只是人类交流的一部分,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对非语言信息的研究表明,人类沟通一半以上是通过非语言行为而不是语言达到的。事实上,在沟通交流中(不管是一般的沟通交流还是口译活动中的沟通交流),从说话者发出的信息大多数时候是语言信息加非语言信息,有时候则只有非语言信息。

在相同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沟通顺畅不仅是因为听者可以完全听懂说话者所讲的内容,还因为听者有相关的文化知识,能够通过听讲话者的副语言,观察讲话者的体态语,来判断讲话者的言外之意和真实意图。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就需要译员来担任这方面的工作。

议员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达成有效的沟通如果说话者传递的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为了达到口译的效果,译员必须尽可能完全忠实地传递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在某些情况下,译员的目标还包括要为其雇员工作,达到雇员想要的结果。而非语言信息包含了关于讲话者意图的丰富信息,更应该得到传递。这就要求译员要有传递非语言信息的意识,能正确理解非语言信息,能以适当的方法处理非语言信息。

2.口译中的非语言信息

2.1 口译中非语言信息的定义

过去的研究者给非语言信息下过各种不同的定义。在文章中,非语言信息定义为在口译活动中用于沟通的一切语言信息之外的信息。也就是说,作者从广义的角度,口译活动的范围,以沟通为目的来讨论非语言的信息。

2.2 口译中非语言信息的分类

毕继万在其《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一书中把非语言信息分成了四类:副语言,体态语,客体语和环境语。这四大类非语言信息都会影响沟通,但前两类在口译活动中最为重要,因其和语言信息紧密相连,并且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是伴随、打断或临时代替言语的有声行为。它通过音调、音量、语速、音质、清晰度和语调起到言语的伴随作用。副语言主要包括音质(音幅、音速、声调控制、发音控制等)、声音特点(笑声、哭声、叹息声、呵欠声、清嗓子声等)、声音的修饰(声强、声高、声音的长度)和声音分隔(嗯、啊、呃等)。此外,沉默停顿、插话声音、话语失误等一般也包括在内。在口译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待沉默的态度、话轮的转换和非语言声音方面的文化差异。

体态语指的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包括动作、姿态和规范。动作就是包括表情、手势在内的身体运动。与动作相比,姿态是静态的并且在交流中意义更少,但是有时候姿态反映了一个人的态度。规范是指体态语中人们习得的社会认同的部分,比如欢迎的方式。

语言、副语言、体态语共同构成了口译活动中的完整信息。

2.3 口译中非语言信息的功能

要了解非语言信息在口译活动中的功能,必须从两个方面来看待:语言方面和文化方面,即非语言信息和语言、文化分别的关系。

非语言信息和语言的关系可分成两个大类:第一种,非语言信息通过重复、强调或者否定来补充语言信息。大多数情况下,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是和谐一致的。比如肯定的语言加上一个微笑。但是有时候,讲话者传递出来的非语言信息和语言信息正好相反,只有敏感的译员才能观察到,这时候就面临对决策的选择。第二种,非语言信息独立于语言信息而存在。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语言信息的有限性或者讲话者的主动选择,例如讲话者可以只做一个手势让别人走近。

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与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都关系密切,但是文章只讨论文化与非语言信息的关系。非语言信息通常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了个人风格的差异(无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无法理解非语言信息主要是因为文化差异。原因之一就是,一种文化中的非语言信息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完全对等的表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人很常用的那个在空中打引号的手势,通常表示讲话者说的话应该打上引号,并不是字面意思。另一个原因则是,同样的非语言信息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意思有所不同或者完全相反。特别是当完全相反的时候,译员必须干涉非语言信息的传达。

议员应该明确非语言信息和语言、文化的密切关系,在口译活动中以语言信息为主,兼顾处理好三者。

3.口译中对非语言信息的处理

3.1 口译中处理非语言信息的基本策略

译员首先应该根据听众的文化背景来选择在口译活动中处理非语言信息的基本策略。选择何种基本策略要由口译服务的接收者的语言文化水平来决定。接受者在单向口译中是固定的,在双向口译中是来回变换的,有可能是个体,也有可能是背影各不相同的群体。最后这种情况下,译员决定基本策略难度更大。

本质上来说,采取何种基本策略取决于信息接收者对于信息发出者的文化的了解程度。在极端的情况下,信息接收者可能完全不了解信息发出者的文化,无法注意到讲话者发出的非语言信息或者注意到了也理解不到。在这种情况下,译员应该采取“最大化策略”,即翻译所有相关的非语言信息,确保语言完整传达。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极端情况很少发生。另一种极端是,信息接收者来自多语背景,完全了解信息发出者的语言和文化,在不需要译员的情况下能够完全明白讲话者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译员当然可以对非语言信息采取“最小化策略”。

然而,这是两个假设的极端点,在这两个极端点之间有一条线性的连续统一性,这才是日常口译活动中最普遍的需要处理的情况。在这个连续统一体上,信息接收者对发出者的文化理解从完全无知到完全掌握在不断递进,译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先选择一个处理非语言信息的基本策略。

3.2 口译中处理非语言信息的具体方法

选择了基本策略后,译员需要运用一些具体方法来处理非语言信息。

第一种方法是用语言信息来翻译非语言信息。因为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联系密切、相互补充,所以译员可以把非语言信息转化成语言信息。但这也是一种危险的方法,容易造成“过度翻译”。

第二种方法是用非语言信息翻译非语言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直接把原来的非语言信息传递到听者是无意义的。但是在交替传译时,如果不再次传递非语言信息将会造成非语言信息和语言信息的分离,译员可以选择这种处理方法。此外,译员在某些情况下也需要把讲话者文化中的非语言信息翻译成听者文化的非语言信息。这需要译员在语言表达、文化知识、非语言信息上有很高的修养,对译员要求较高。

第三种方法是与双方进行翻译内容之外的沟通。这种方法运用于译员不能完全理解非语言信息,或者不产生额外的沟通无法完全表达此信息的情况下,特别是当非语言信息和语言信息相矛盾的时候。如果涉及到的非语言信息太重要,不能忽略,译员应该和讲话者进行必要的沟通。

4. 结语

非语言信息在口译中作用重大,在口译研究中应该受到更多重视。一部分非语言信息可以直接从讲话者传递给听者,另一部分则需要译员的帮助。由于非语言信息和语言、文化的密切关系,译员处理非语言信息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文章探索了处理非语言信息的方法,那就是将基本策略和具体方法相结合。先根据听者的文化背景选择基本策略,然后在口译过程中使用具体的方法。

为了提高非语言信息处理能力,译员、口译培训者、口译研究者都应该首先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处理非语言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自我训练、口译课程中的系统训练、公开演讲训练和同声传译训练提高。模仿和录像也是有用的辅助措施。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Buhler, Hildegund.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A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Phenomenon” [A], Meta: Translators Journal, 1985, 30:1:49-54.

[2]Ekman, Paul & Wallace. V. Friesin. “The Repertoire of Nonverbal Behavior: Categories, Origins, Usage, and Coding” [A], Semiotica, 1969, 1:1:49-98.

[3]Gile, Danial. Getting Started in Interpreting Research[M],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4]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5]Pochhacker, Franz.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6]Pochhacker, Franz and Miriam Shlesinger. et al. eds. The 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205-336.

[7]毕继万/著,《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布罗斯纳安/著,《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8]常晖/文,“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作用分析” [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第5期

[9]高蕊/文, “谈跨文化交际与非语言交际” [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09,第6期。

[10]霍尔/著,何道宽/译,《无声的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11]李少彦/文, “口译中超语言信息探析” [J],《中国翻译》2011,第3期

[12]贾国伟/文,“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的功能—语言交际中的体态与运用” [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第1期。

[13]李永生、张俊玲/文,“论非语言行为的语义特征” [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 2001,第2期

[14]连淑能/著,《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5]楼有根/文,“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问题探讨” [J],《长江大学学报》2006,第2期

作者简介:吴瑕(1988-),女,四川人,硕士,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与英语教学;李侠(1985-),女,四川人,硕士,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与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口译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浅谈口译教学中的译前准备与百科知识积累——以口译教学中的科技主题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