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教育思想“小先生”制之解读

2014-07-25仲学文

教师·中 2014年6期
关键词:小先生主体性陶行知

仲学文

摘要:探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一直是教育研究者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探讨的过程中由于角度和着眼点的不同,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理解。这无疑给我这个后来者带来重重困难,但我还是想凭着我对陶老先生的崇拜,对其一探究竟。

关键词:“小先生”;主体性;陶行知

近几年来,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尤其是生活教育理论几乎成为教育者的口头禅。“普及生活教育要树立的第一个信念便是:小孩能做先生。”此语衍生出“小先生”制是生活教育的核心,是普及教育的前提,即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小先生”制的必要条件

在《怎样指导小先生》和《怎样做小先生》两篇文章中,陶行知提出了何谓“小先生”的几个要点,愚解读如下:

(1)“小先生”非一班之领袖,不能摆架子。陶行知先生理想中的“小先生”不是少数出类拔萃的小学生担任统领,和现在的一班之长不同。在陶行知眼里, 每个孩子首先都是个小学生,不论年龄大小,然后一定条件或特定环境中每个孩子都可能是“小先生”,“小先生”亦是小学生,小学生亦是“小先生”。“小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在学习进行时教人,在教人进行时学习。让小学生有压力也有动力,使小学生形成一种内在的潜意识的学习的动力。

(2)开门教学,虚心求学。陶行知所求的“小先生”不是导师制,他指导“小先生”不做守知奴,开门教学,到校外或是家庭或是邻居家做“小先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教给自己遇见的所有没办法上学或是没办法获得知识或是接受教育的人。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再使这个人能教别人……但是,做到这些的前提是:“小先生”必须虚心求学,才能教人。自己没有长进的人,是万万做不得“小先生”的。“小先生”必须是教学相长的:我是“小先生”,这样指导学生;学会赶快去教人,教了又来做学生。

(3)“即知即传”,教人教人。“即知即传”也就是说能让已经接受过教育的人能够把自己刚才所学到的知识或是技能再教给另一个未知者。“小先生”制就是让小孩教小孩,“即知即传”,让他们在做上教,一面学,一面教,即“教学做合一”。小孩的教育力量有时比教师的大得多,通过“小先生”制,同学之间合作学习,人人参与,取长补短,获得集体智慧的结晶。教人教人就是要“小先生”不但能够教给学生知识或技能,而且最好能够把自己的教学方法或技巧也一并教给对方,这样一个“小先生”就教出一个“小先生”了,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 “最要紧的是要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等到他的学生也在教人了,他那“小先生”的封号才有丰富的意义。所以“小先生”之成绩,不在直接所教学生之多,而在间接所传代数之多。

(4)文字是生活的符号,生活就是教材。生活中处处是可教之处,人人是可教之人。一封来信、一张入场券、个人起居习惯等,生活中信手拈来的任何一样东西或是一件事情,在陶行知老先生那里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而且这些东西或事情都是一种符号,我们的生活自然就是一种符号化的生活。“小先生”的责任就不单单是普及文字教育了,而是他经历过的有意义的生活都是要负责任地传播给未知者。生活中的每一种符号都与“小先生”的责任息息相关,也印证着“小先生”的作用之大。作为“小先生”有一种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传授给别人,最好是能使所教者也能把自己传授的知识或是技能也同样传授给其他不知道的人。

2“小先生”制有何意义

(1)对于小学生——“小先生”制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小先生”制不但能缓普及教育之急,“小先生”本身也受益匪浅。在做“小先生”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心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也许一开始他们读书只是为了父母的愿望或是自己的某个私欲或者是漫无目的的学习。但是“小先生”制赋予了他们学习的新的意义:学习不再是为了父母、自己或是无目的,而是为了做好“小先生”,做好知识的传授或是传递者,接力好每一棒。在这种状态下学习,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促使孩子们更喜欢学习,积极主动地求知。

(2)对于教师——工作量减少,但更具挑战性。学生可以自学自教,传授传播,而且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效率更高,这些都是“小先生”制带给先生们的惠馈。但是,与此同时,先生们就可以解放了吗?不,恰恰相反,这对先生的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使先生们不再“一本书教到老,一筐知识卖到老”。“小先生”制给大家提供了探讨知识的更大的空间和自由。使端着“铁饭碗”的先生有了危机感,有了学习的需要,有了求生的欲望,而学生则是最大的受益者。

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先生主体性陶行知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小先生制”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高效课堂里的“小先生”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