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4”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14-07-25贺一烽
贺一烽
(绍兴文理学院 工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建筑设计4”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贺一烽
(绍兴文理学院 工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针对目前“建筑设计4”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主干设计任务,穿插短期工作坊,实现年级联动”的教学模式,同时植入“团队协作,以大带小,定期展出”为核心的工作坊模式,介绍了具体的实施方法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建筑设计;工作坊;考核评价
1 学情分析
作为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建筑设计4”,它既具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针对建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绍兴文理学院建筑学专业为新办专业,以“建筑设计4”为代表的应用型基础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尚在摸索阶段,目前我们借鉴国内211大学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模式,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1)辅导式教学,即采用教师与学生一对一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共同讨论设计方案,推进设计进度;(2)纠错式教学,即针对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错,并展开讨论,在下一步设计工作中进行完善;(3)集中答辩,以检验学生的设计成果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进行打分.但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暴露出了以下问题:(1)被动学习,学生延续了理论课程的学习模式,未能发挥作为课堂主体应有的主观能动性;(2)动手能力差,尚未摆脱“平面设计”的惯性思维,缺乏空间想象力;(3)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滞后,过分关注设计的成果以及把期末成绩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使得评价有失偏颇.
2 总体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不适用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建筑设计类课程,因此,为改善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必要根据绍兴文理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4”课程进行改革.采用“基于主干设计任务,穿插短期工作坊,实现年级联动”的教学模式,将原有以“看图、改图、集中答辩”为中心的架构转变为“讨论、启发、开放评图”为中心的架构,同时植入“团队协作,以大带小,定期展出”为核心的工作坊模式,将所学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生在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的同时,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得到提升.工作坊是一种以开放和互动为特点的教学模式,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由多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设计课题,从而实现团队协作能力、自学创新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等多方面技能的综合训练.“建筑设计4”课程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见表1.
3 实施过程
3.1 “讨论、启发、开放评图”的基础模式
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的核心模式是“看图、改图、集中答辩”[1].建筑设计和其他课程不同,设计题目的答案不是唯一,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辅导式的看图模式转变为讨论式的互动模式,把纠错式的改图模式转变为启发式的引导模式,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的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起引导和启发的作用,而不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实现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形成相对独立的讨论小组,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让组内的学生相互发表对彼此设计的建议.
表1 “建筑设计4”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
同时,针对集中答辩的方式进行改革,实行开放式评图,邀请相关专业(如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等)的教师参加“建筑设计4”课程的设计答辩过程,从不同的专业背景出发,提出意见,帮助学生完善设计.除此之外,邀请绍兴市的行业专家和外校的建筑系学者莅临指导,在宣传建筑学专业办学特色的同时,使得校外单位对学校建筑系的学生有所了解,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一个展示实力的平台.
3.2 建筑设计工作坊的灵活模式
西方传统建筑学教学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即学生在手把手的学习过程中,学到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2].工作坊也是基于这样一种想法提出的教学模式,它是将一种灵活的工作方式穿插于主干设计任务之间.工作坊的课题区别于主干设计任务,具有开放性和趣味性,适合各个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
工作坊模式主要采用“团队协作,以大带小,定期展出”的形式组织教学.首先,跨年级协作的目的是促进年级之间学生的交流与协作,因此工作坊模式学习的主体是团队而不是个人.其次,跨年级协作存在年龄和经验上的梯度,大三学生将在工作坊模式中发挥带头作用,共享设计经验和专业知识,帮助大二同学在设计过程中提高专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设计的成果定期展出,促进在更广范围内的交流学习.
3.3 理论教学穿插工作坊的模式
当前建筑设计课程的时间分配弹性较大,设计任务较为单一,学生无法合理安排设计进度,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对于较为复杂的设计任务,延长设计周期无法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工作坊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穿插在课程之间,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工作坊以培养学生特定技能为目标,实行针对性地强化训练.在保证主干课程正常教学进度的同时,任课教师将根据工作坊的内容对不同年级进行统一的时间安排和场地协调.工作坊的周期一般为1.5~2周,每学期安排1~2个工作坊教学内容.
3.4 考核的方式更注重设计的过程
设计课的评价体系与基础理论课程不同,设计成果和最终答辩不应作为主要的考核依据,而更应关注设计的过程.将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的表现纳入平时成绩的评定中,起到过程控制的作用.同时,鼓励创新答辩形式,例如,鼓励学生采用多媒体、视频、情景剧或漫画等形式表达设计意图.
4 取得成效
4.1 课程作业“量”和“质”的长足进展
相比“建筑设计2”和建筑“建筑设计3”较为单一的学习任务,“建筑设计4”将作业的数量增加至4个,并在设计成果的规范层面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针对后续的实习环节增设的高层建筑设计,增加了消控和人防等专业性的设计内容,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专业技术要求.从学生上交的作业来看,不仅在图纸数量上达到了任务书规定的要求,图面的质量和模型的精细程度也都超出了预期,作业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4.2 多方面专业技能的显著提升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专业制图能力,电脑软件辅助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都有了显著的提升.除个别学生外,绝大多数学生能独立完成方案的构思、深化和成图等工作,并能在美学和技术的双重层面对设计做出批判性的评价,体现了一个建筑师应具备的工作能力和思维方式.这些技能的养成,不仅是“建筑设计4”课程的要求,更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4.3 设计单位反馈良好
我们对毕业生所在设计单位进行了电话访问,设计单位反映,绍兴文理学院的毕业生无论是在设计思路、团队配合还是电脑软件的运用上,都基本满足了设计单位的用人要求.得到设计单位的认同无疑是对教学改革的肯定.
4.4 建筑学专业知名度的提升
本次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提高建筑学专业教学质量和提升校内外知名度都具有积极的影响.目前,绍兴市规划局委托本校建筑学专业开展绍兴历史建筑普查工作和绍兴古村落规划保护导则编制工作,建筑学091班的部分学生自愿参加了普查工作;在普查过程中,规划局各级领导和地方政府,对绍兴文理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务实的工作态度给予了肯定.
5 存在问题及对策
5.1 课堂纪律和学习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教改实施过程中,通过制订上课签到等考勤制度,使课堂纪律问题有了一定的改善.各讨论组有4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讨论和教师指导,讨论结束之后,针对教师提出的建议进行当堂修改.在此过程中,有个别学生未能有效利用课堂时间.针对这一状况,将适当加大课堂考核力度,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5.2 讨论组的能动性有待加强
很多同学性格过于腼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在今后的课堂上,应加强训练,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自信地表达设计构思,以及学会客观地评价其他学生的观点.
5.3 工作坊的低年级配合度不够
各个年级课程的安排与教室安排存在差异,低年级的授课计划及评分系统与“建筑设计4”教改实施方案中提出的量化评分系统存在一定的冲突.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将针对该问题进行统筹协调.
5.4 建筑设计课教师资源短缺
211院校的建筑设计课程每个班级配置2~3名教师,这使得学生得到了更多来自于教师的指导及不同教学理念的影响,拓宽了视野.绍兴文理学院在师资方面与211院校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加速推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将成为未来教学模式改革和建筑学专业建设的工作重点.
[1]张云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2):26-28.
[2]刘利军.基于合作性学习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1):78-81.
(责任编辑 邓 颖)
2013-06-05
贺一烽(1984-),男,浙江绍兴人.
G424
A
1008-293X(2013)10-01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