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到的“书”
2014-07-25白化文
○白化文
我读订阅的《光明日报》,6月4日第11版载有“国防科大利用电磁波实现高精度穿透成像”一文。读后有点儿浮想联翩了。
我是科技盲,料想“物理探矿”等技术早就具有穿透探知能力。我应名儿是图书馆古籍系统的退休人员,自然关心这方面的事。我知道,中国古籍,包括图书档案等,有些待解之谜。原本《永乐大典》和郑和下西洋档案的存否,就是两个大谜。
《永乐大典》原本整体失踪。有人说是李自成撤出北京时一火而焚之。虽无反证,我始终不相信。第一,李自成撤走时要办的事颇多,哪有空儿烧书,特别是烧《永乐大典》?他没有必要烧它!第二,书是不太容易烧着的!当代红卫兵烧书借助汽油,堆在一起才慢慢地烧起来。烧书,且得慢慢地烧一阵呢!还得有人扰动着。要不然,兴许就灭了!
郑和下西洋的档案,据说后来几朝的老臣怕小皇帝看了一时心血来潮,又想着照此行事。听说,老年间郑和下西洋一次国库的十分之七八就填进去啦!皆因咱们是友谊第一,和平之师,在亚非到处撒钱哪呐!所以,把档案给烧了。我也怀疑那么多关系到外交事务的宝贵资料,哪能说烧就烧!咱们跟外国还经常往来呢!再说,烧档案,即使是小皇帝也罢,也得他特批呀!那他不就知道了么?
有关这样的问题,老早就有人提出了。我不过是矮人看戏,跟着瞎白话。远的不说,这二三十年,我的两位朋友就是先知先觉。一位是中华书局原历史编辑室主任张忱石老哥,另一位是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女史。张老哥有名著《永乐大典史话》,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陈女史呢,我所见有她2009年6月的一次在国家图书馆的公开讲演稿,发表于2009年9月17日《光明日报》10-11版。均请有兴趣的读者自行参阅,不赘述。
综合我学习包括以上及其它相关资料的体会,个人以为:
位居北京南池子南口路东的皇史宬修成于嘉靖十三年(1534),大殿墙壁南北厚6.1米,东西厚3.5米。说不定其中藏有许多档案。万一,郑和档案与《永乐大典》正本均在其中呢!
此外,嘉靖帝对《永乐大典》十分喜爱,说不定把它殉葬于永陵。虽说,记载中《大典》录副到隆庆元年四月份才结束,比嘉靖永陵关闭晚一个月,但是,咱们的仪器如此先进,用来探探料也无妨。嘉靖帝是爱书的,说不定还殉葬了一些别的书籍呢!
窃以为,现在的症结,首先在相关领导部门的决心:愿不愿意探。其次,探明有点东西,敢不敢动!
动起来,可就是大事了。千万別大挖大刨。我看外国人探金字塔,逐步小探着,有如动外科手术,尽可能缩小伤口。但是,要慢而有序,王道士和斯坦因、伯希和等人随心所欲地对待敦煌藏经洞內的宝物,不科学地破坏原秩序,使人不再知道原来的安排顺序,实为反面教员!我们要组织好考古和图书馆古籍编目人员等,边挖掘边录像并绘制一层层的图像,挖出后立即就地先编制草目。马上把掘出的资料送往国家图书馆善本库妥善保管。就地必须有解放军、武警二十四小时保卫。运输时使用运钞车之类车辆。
整理出眉目后,建议迅速公布,先影印一批供研究。估计这些资料绝不如出土的甲骨、竹书那样难于辨识,切戒一家独占久不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