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挺黄”背后的错误价值观
2014-07-24肖国莲
肖国莲
【事件回放】
广东东莞泛滥成灾、肆无忌惮的色情业近日被媒体曝光。2014年2月9日上午,央视对东莞市部分酒店经营色情业的情况进行了报道:东莞的违法卖淫嫖娼场所,竟可公开经营,没有警方查处,甚至报警也没用。下午,东莞市委、市政府迅速召开会议,统一部署全市查处行动。共出动6525名警力对全市所有桑拿、沐足以及娱乐场所同时进行检查,并针对节目曝光的多处涉黄场所进行清查抓捕。
官方的报道占据了舆论和道德的高地,但在社交媒体上却引发了不小的舆论漩涡,网络舆论上充斥的却是一片“吐槽”,调侃、揶揄、讽刺、挖苦、笑骂,不一而足。有的甚至公开质疑央视将目光对准东莞的色情业。为何一个看上去既符合法律规定,又符合道德规范的“扫黄行动”会引发争议?为何对这类社会丑恶现象的报道和打击会引起舆论场的杂音怪谈?
【媒体评说】
“无良大V”的歪理邪说
马 永
东莞扫黄,取缔了一批色情场所,也引来了一些奇谈怪论。一些网络“大V”对扫黄行动极尽调侃、冷嘲热讽,甚至公然唱起了“嫖娼有理、色情无罪”之类的反调。
不管是标新立异博取眼球,还是一贯的“反对姿势”使然,抑或是一心为性交易鸣冤叫屈,一些“大V”的荒唐言论都忽略了这样的事实:卖淫嫖娼在大部分西方国家也属违法,国际上对于色情业打击越来越严。一些“大V”兜兜转转、颠三倒四、偷换概念,堂而皇之拿肉麻当有趣,以“同情弱者”、“顺应市场”、“选择自由”之名贩卖歪理邪说,只能说明他们全然无视法治常识,更是罔顾社会良知。
“我是东莞人都觉得丢脸。你们究竟要挺住什么?那些叫东莞挺住的人,想过老百姓的感受吗?”一些“大V”在陶醉于“君临粉丝、一呼百应”的幻觉时,或许应该听听这样的大众声音。对这些习惯了哗众取宠、沉溺于“特立独行”难以自拔的所谓意见领袖,真应该猛击一掌、断喝一声:醒醒,不要触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摘自《 人民日报 》 2014年2月15日)
对“挺”黄错误价值观来一次大扫除
严四维
日前,央视暗访东莞色情业,连续报道东莞色情行业泛滥的情况,当地政府立即出击,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扫黄行动。此后,香港、江苏、黑龙江、湖南等多地也展开扫黄行动,一场全国范围内的严打扫黄行动正在进行之中。出人意料的是,对于这样一个之前曾经进行多次的媒体监督行为和政府管理行为,部分微博上的大V不仅没有支持,反而直呼“东莞挺住”“东莞不哭”“今夜我们都是东莞人”,引发网络热议,给原本再正常不过的扫黄行动增添了一道波澜。
东莞扫黄行动的论争,就是各类价值观碰撞的一块试金石,就是对各色思想观念的一次“照镜子”。我们要以此为契机,高举文明、和谐、平等、正义、法治等核心价值观的大旗,对这些“挺”黄言论背后的错误价值观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切实加强思想教化和价值引导,切实加大对“黄赌毒”等错误价值观的附着物的打击,为建立风清气正的和谐社会而奋发有为。(摘自《 光明日报 》2014年2月17日)
媒体责任岂能丢弃
钟新文
东莞扫黄,无论是以国家法律衡量,还是同公序良俗对表,是非曲直、美丑善恶都彰然若显。不管出于怎样的动机,对它的曲解和过度消费,从主观上讲都是善恶不辨、是非不分,从客观上看则是唐突底线、消解共识。无视扫黄打非的社会意义,在“娱乐至死”中制造舆论狂欢,不仅造成莫须有的价值混乱,更让一些媒体自身陷入公信力危机。
尽管相关报道在细节和手法上尚有可商榷之处,但履行媒体曝光色情、监督治理的职责,这一点无可厚非。事实上,面对网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面对有些网民剑走偏锋的情绪,媒体更应反思:是不顾社会后果、漠视公共利益、一味迎合偏激情绪,还是在鱼龙混杂中去伪存真、在众声喧哗中激浊扬清?在价值多元的社会转型期,媒体将何以自处,才能肩负社会责任、不负公众期待?
有人这样描述媒体的社会责任:“当社会哭时,不让大家哭得更伤心;当社会笑时,不让大家笑得太狂妄”。换句话说,媒体是社会舆论的稳定器,也是社会心态的导航仪。东莞扫黄的舆论风潮,同样是一个共同反思的契机——媒体牢记职责、敬畏真理,公共舆论才会少一些噪音杂音,社会心态就会多一些理性平和。(摘自《 人民日报 2014年2月15日)
【网友热议】
朱哲:
某些微博“东莞挺住”、“东莞不哭”、“今夜我们都是东莞人”是非不分、黑白混淆,违背基本道德,这违背常理的反向吐槽背后需要深刻反思。
为什么网民会反央视这个主流呢?一是部分人不想看到社会丑恶现象从道德层面整治;二是纯粹哗众取宠;三是认为东莞色情业对GDP拉动大,影响经济,干脆吐槽。吐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边扫黄,一边兴娼,就成了某些地方政府的惯习。现在突然又说出来,大家觉得迟早会死灰复燃。
要对网络舆论生态进行正向宣传引导,吐槽的人未必都认同色情业,反复无常的扫黄和言行不一的人才让人可怕。修复舆论生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很深,媒体应该主导舆论场的话语权,新闻媒体应担起社会责任,主导舆论场,“圈禁”不良信息,压制负面舆论,对错误言论提供清晰的界定尺度,为舆论场“提纯”。
尹立群:
新闻从业者坚守新闻伦理,不论什么时候,坚持正确的道德导向,新闻工作者应该坚守职业道德,提高从业素养,倡导主流价值观,做社会真善美的“守护神”,而不是假恶丑的传播者。
去又回:
这次并不是央视做得对不对的问题,而是当面对这种社会道德底线的时候,我们的大众舆论方向是否依旧坚持着基本道德准则,是否弱势群体就一定是关心对象,是否其他大众媒体也应随大流,网络之言,如洪水猛兽,我觉得还是要守住一个基本社会正气。
【专家点评】
央视扫黄“尴尬”了谁?
颜 陈(荆楚网舆情分析师)
央视《焦点访谈》等节目接连曝光了东莞色情业,却没想到在网络上遭到大面积非议。一些人倾向于情绪先行、简单归类,冷嘲热讽不绝于耳,有的甚至公开质疑央视将目光对准东莞的色情业,在社交媒体上搅起一股股浑水。
网民对事件进行重口味解读,舆论对央视暗访东莞色情业的揶揄和反弹,间接地构成从网民主观角度出发的有效社会参与,暴露了意识形态上的一元化与现实社会的多元化之间的对峙之“囧”。这种无组织的集体起哄行为,参与者往往是按“群体共识”行动的,不管形成的过程和质量如何,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社会准则的底线冲击和抗压检测。
在意识形态上,色情业在中国还属于讨论的禁区。一些怪腔怪调打着“关爱弱势群体、呼唤公平正义”的幌子,发出尖锐的、非理性的质疑和批判。此类“口水仗”因具有程度不同的社会意义,所以客观上存在公开讨论甚至争论的价值。但官方舆论场与草根舆论场话语体系不兼容、碎片化讨论的有限性等问题,导致了舆论场难以形成共识,双方意见很难通过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充分的论证阐释。随着舆论场各类非理性因素掺杂其中,议题不可避免地滑向舆论“逆导向”的深渊。
长期以来,主流媒体通过话语权的控制来占据舆论中心和制高点,使受众处于心理弱势和被动状态,习惯性怀疑、起哄、谩骂,已经成为一些人在网络世界里的不自觉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抗,网民骂央视等主流媒体成了互联网上的一大乐子,甚至形成了在新媒体语境下特有的传播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网民选择央视扫黄这样不痛不痒的“突破口”,采用非主流的话语方式放大争议,背后其实隐含着草根阶层普遍的思想主张,比如消解权威、反对文化霸权、张扬主观情感等。
网络舆论是社会心态的浅表反应。网民所营造的全民狂欢幻境,未必存在理性判断和价值准则,但肯定隐含深层次的社会冲突。主流媒体作为现实舆论生态的建构力量,如何在群情喧嚣的网络舆论场找到实现消弥社会冲突、修复网络生态的途径和方法,还有赖于对传播规律的掌握,以及社会心态的拿捏。惟其如此,我们才会对一些现实问题有更深刻的诠释和解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