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农村地名的取义倾向分析
2014-07-24尤超男
尤超男
临海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因濒临东海而得名,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古城。背山面水、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地形地貌,独具地方特色的方言都对临海地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名的研究实在是语言学家最引人入胜的事业之一,因为他们时常供给重要的证据,可以补充和证实历史家和考古家的话。”[1]语言学家感兴趣的不只是地名的形式和它的构词过程,还有它的意义。“实际上,地名是与地理、历史、语言、民族、文化都有密切联系的名称。研究地名只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才有可能深入。”[2]临海市的村落(共993个行政村),其取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大致体现在描绘、借代、寓意、名实这四个方面。
一.描绘地名
描绘地名指的是对地名的一种描写和形容,包括地理环境、经济活动、方位差别等。
1.1描绘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生于斯长于斯的临海人根据居住处的地形地貌及自然环境对村庄进行命名,诠释着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敬与热爱。列举如下:
寒岗村:村庄位于山岗头,山高,风大,气温低寒。
汛桥村:村有座古拱桥,为临海至黄岩古道所必经,潮汛从灵江涨入桥下。
峰山头村:村后1.5公里有大高长山的主峰,上山必经此村,为登峰之开头。
1.2描绘经济活动
物质资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发展是居民点形成的前提和保证。临海市农村地名中有些地名与古人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如:
缸窑村:自宋朝以来,村民以制缸、瓦为业,故名缸窑。
麻车村:传说,从前此地有一台加工榨油用具,当地人称之为麻车。
汤岸村:据调查,村座落始丰溪岸,已有250多年,人民生活艰苦,流传着“人家吃饭我吃汤”的歌谣,故称汤岸。
1.3描绘方位差别
方位词有上下左右、东西南北等,这些词附缀在地名中出现,并不一定就表示本来的方位,如下列地名中的“上”、“下”:
上庄村、下庄村:两村相对而居,上庄村在西并稍高于在东的下庄村。
上湾村、下湾村:分别座落在猴山脚下第一个大湾处和第二个大湾处。
下沈村:该村系宋翰林院修撰沈应丑故居得名,村傍居溪,北为上沈,南为下沈。
二.借代地名
借代是修辞手段,也是创造新词语的方式,地名中有不少就是利用借代来命名的。
2.1借人
倾向借人物姓氏命名,这类地名浅显易懂,且能体现宗族特色(通常是始居者或势力强的居民姓氏),故所占比重最大。临海市的姓氏地名常采用倒装式,即将姓置于其后。如:
下黄村:该村地处“黄沙洋”下方,最初是姓黄的居住,故称下黄村。
后郑村:据载,该村原有前郑、后郑两房,后来前郑灭绝,只留后郑至今。
岩头王村:村周围有高低不平的岩石,村民造屋均需开岩平基,村民姓王。
2.2借物
倾向以山、水、植物、动物的名称直接命名。它们的名称与地名的相关性体现在它们是该地所拥有、所出产、所生长或地形所类似的。具体如下:
灵江村:因村民居住在灵江两岸,故名。
荷山村:地处山腰,村形似荷花,故名荷山村。
龙头口村:山形似龙,村庄位于龙头口山脚下,故名。
2.3借事
根据与该地相关的历史故事、人物典故或传说来命名。这类地名,有的记载了重要的历史事件,有的能反映临海人早期的思想文化状况,有的帮助人们了解临海的历史。如:
国庆村:成立之日,欣逢国庆。
炮台村:明朝戚继光平倭时,在此地筑有一个大100平方米,高17米的泥土炮台,故村名炮台,以资纪念。
白筑村:据传,从前有一姓何的乡宦,在此地造墓,强留路过人为他掘土筑“风水岗”,即使文武官员到此也要下马、下轿,掘土三簸箕,有一少年坚决拒绝,群众也散走,此岗终于未能筑成,人们讥之曰“白筑”,村遂以此得名。
仙人村:相传,张紫阳,名文叔,自百步岭跳入始丰溪成仙,遗体在村旁的小溪里发现,遂称此溪为仙人溪,村亦以此得名。
三.寓意地名
临海市的寓意地名主要体现在以趋吉避凶、趋雅避俗、数字寓意等为取义倾向的地名。
3.1趋吉避凶
抑恶扬善、趋吉避凶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和平安定、富裕祥和是中国人民追求的吉祥状态,在地名命名时也体现了这一取义倾向。如:
勤勇村:取勤劳勇敢之意。
利丰村:取以利丰收之意。
旺人墩村:据传祖先从东阳迁此,生三子,希望子孙兴旺,联系村东的大石墩,故名。
3.2趋雅避俗
趋雅避俗也是一种社会心理。虽然古时人们认识水平低,但是觉得不好听的地名还是会加以改之,这在一定层面上也反映了精神文化的进步。如:
杨杜村:据载,村原名羊肚,群众认为此名不雅,遂以谐音称作杨杜。
坊前村:据传,古时该村原名庄前,是指在一片坟庄的前面,后因此名不雅,改称坊前。
林坝塘村:村东有一破落的庵堂,全村姓林,故名林破塘,后认为“破”字不佳改之。
3.3数字寓意
含数字地名除单纯表示序数外,还点出了某种地物间隔的距离,表示了相关事件。如:
七里村:因村庄距临海城关十字街刚七里路程。
百步村:村南有岭,自岭脚至岭头恰有一百步石级,村以此得名。
四年村:据传,一年、四年、六年等地名都是周姓氏族所居村,“年”有“房份”的意思,四年是第四房兄弟所发展而来的村庄。
四.名实地名
地名中的“名”主要指其读音、字形、命名意义,“实”是所指称的地域地理等情况。地名在漫长历史的演进中,“名”“实”会产生明显的不对应关系。临海市地名的名实不对应主要体现在以古今异名、谐音地名、方言地名等为取义倾向的地名。endprint
4.1古今异名
所谓今名是指现行的标准地名,在这个标准地名之前用过的旧地名都是古名。在纵向上把握临海市的农村地名,会发现有很多古今异名的情况。如:
店前村:村上两支溪水缠绕,淤积成洋,原名“垫缠”村,由于“垫缠”难写而更名。
张岙村:村处于南洋(一片田畤)之南,地势较低,每逢洪水,有淤泥涨积,故名涨岙,后演变为张岙。
白箬峙:相传几百年前,村后小山上长着近百种中草药,故称村名为“百药”峙,后因“百药”与“白箬”相近,演变为白箬峙。
4.2谐音地名
从古至今,一些地名经过口耳相传会产生谐音变形,发音相近,但字形各异。临海市农村地名的谐音情况较为常见,体现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如:
炉洋村:过去村东湾住着卢姓人家,西边住着杨姓人家,故名卢杨村,后谐音演称炉洋。
后寥村:当地称山区草房为“寮”,该村地处山区,称后寮,后谐音为后寥。
灯头村:村前有一大土墩,故名墩头村,“墩”与“灯”谐音,后演称灯头。
利弄村:据传说,该村早期都是泥路,人称村名亦为“泥路”,以后音转,改成“利弄”。
4.3方言地名
“地名中的方言成分五彩缤纷。这些带方言成分的地名,既与当代人民使用的方言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当地的水文、地貌特点以及社会生活有很深的关系。”[3]临海市农村的好多地名中都有方言的使用,这些方言就是当地音,外地人还真听不明白。具体如下:
上元地村:据传该村过去曾出过状元,故名状元村,后因“状元”和“上元”本地方言音同,演变为上元地。
绿化村:解放初属林桥乡第六村,简称六村,因当地绿水青山,又“六”和“绿”本地方言音同,1984年改称绿化村。
义岙口村:该村地处山岙岙口,据传从前村中有位姓严的相公,医术高明,常为穷人治病,群众传颂,取严岙口以为纪念,“严”“义”当地读音相近,后演称为义岙口。
综上分析,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承载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体现着人类的创造力。地名中的“义”是其灵魂,包含地理、经济、历史等方面的潜在价值。如冯骥才所说“地名积淀着一个地方的来龙去脉、成败荣辱和曲折坎坷。”从描绘类地名、借代类地名、寓意类地名、名实类地名对临海市农村地名取义倾向进行分析,帮助人们了解临海市的自然环境、各姓氏的分布情况、在命名朝代发生的故事等,当然也提醒人们,地名大多数能顾名思地,但地名的命名并不一定都可以“望文生义”。
注释:
[1] L.R.Palmer.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Linguistics,p.168.
[2] 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344页.
[3] 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351页.
参考文献:
[1] 冯骥才.地名的意义[J].中国测绘,2001(6):38.
[2] 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 临海市地名办公室.临海市地名志[M].临海,1986.
[4] 罗常培著,胡双宝注.语言与文化(注释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