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备途径

2014-07-24李婷,尚进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2期
关键词: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李婷,尚进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已经成为时代的显著特征。面对高校大学生这支庞大的互联网应用队伍,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视网络文化建设,提高认识,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加强网络管理,利用好网络这柄双刃剑。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56-02

从人类诞生之后的历史来看,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网络的诞生和互联网技术的空前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信息和精神产品的需求。但网络文化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积极促进人类文化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效应。如何有效发挥网络的积极效应,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高校网络文化现状与大学生意识形态

随着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人数不断上升,使用网络时间的不断增加,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可以说,是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息息相关的重要媒介。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已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空前弱化,而利用优秀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则显得刻不容缓。

“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多元的文化,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发送和接受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而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在电脑互联网上进行的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会影响社会成员的文化认知和意识形态选择,所以,如何利用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意识形态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靠拢,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挑战。

二、高校网络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严重危害。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多元性以及虚拟化等特点,这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容量更加宽广,同时,这意味着传统教育方式和范围的弱化。网络在带来丰富有益信息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消极、暴力、色情等垃圾信息,这些具有低俗娱乐性和刺激性的内容,吸引着大量学生,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甚至患上了“网络成瘾症”。不良网络信息甚至造成了一些大学生道德标准失衡、沉迷于网络游戏、色情网站以及语言行为失范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危害着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2.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网络传播的核心是网站,占领网络文化传播的制高点,一定要建设具有先进导向性的、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专业网站。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挂靠在校园网下的二级网站来进行,这些网站由于技术、资金、观念的限制,对学生的吸引力极为有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的作用不足。如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大学生真正吸引到网站上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网络传播缺少相应的有效引导。没有一支懂网络技术的专职队伍对信息庞大、内容虚拟、传播自由的高校网络文化进行有效监控与引导,是很难有效遏制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文化教育的优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立体、全方位的育人工作,不是某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受条件所限,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长期存在数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并且很多教师为兼职,隶属于不同的部门,相互之间配合、沟通较少,对引导网络文化正确发展认识不足。在日常工作中,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对大学生常用的网络空间、BBS、博客、微信等新平台的忽视,以至于丢失了网络这个对大学生教育引导的重要平台。

三、建设高校网络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需要上下合力,从资金、人力、政策、法规多方面入手,有效发挥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统一认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支持力度和管理水平。网络传播的迅捷性、大容量性和互动性,是新时期网络文化建设的特点,学校领导、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掌握互联网知识,不断提升自我信息技术水平。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才能利用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实现“线上”与“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衔接。同时,要积极探索网络监督和管理的新思路,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消除不良信息,限制网络发帖权,开展网络道德监督等,将“疏”与“堵”有机结合起来。“要时刻注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固树立阵地意识,让主流意识形态的最新成果抢占网络阵地,抵制一切反社会、反人类、反科学的信息,遏制西方资产阶级意识的入侵。”

2.积极加强网站建设,着力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大高校普遍采用校园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建设一些高水平的、专业性的专题网站和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喜爱,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应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行为习惯的水平,积极拓展网上党团建设、心理咨询、就业服务、情感热线等网络栏目的空间,充分发挥校园网为大学生服务的功能。另外,可以尝试建设德育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如建设红色网站、SNS教育社区、网络教育互动平台等,主动设立同学们感兴趣的精品板块和栏目,从而加强校园网络的学生用户黏度,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品牌效应,真正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生动、深入人心。

3.增加网络文化人才数量,加大正面引导力度。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不能只靠大学生自律,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的网络文化人才队伍必不可少,没有一支政治思想先进、网络技术扎实,作风优良的专业的队伍,很难形成优良的网络文化。各高校应加强网络文化人才建设,积极把握网络文化教育的主动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积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从以往的灌输式走向平等性、对话式、互动式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水平。建立网上评论员队伍就是近年来的一种积极探索,针对当前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学校发展的难点重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性事件,在门户网站,新闻网站撰写正面评论文章,积极互动,在网络舆论引导上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指“经常活跃在大学生常见网络中,具有话语优势,其言论常被大学生认可和追随,并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大学生网络用户”,“意见领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传播的内容、过程和效果,高校辅导员应关注身边的学生意见领袖,积极地与他们沟通、联系,加强教育、引导、和培养,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匡文波.论网络文化[J].图书馆,1999,(02).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