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新型高校师生关系的探析

2014-07-24宋丽雯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2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构建师生关系

摘要:师生关系是学校关系的基础与核心。从某种角度而言,师生关系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关系和教育质量。因此,建立健全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界一项重要任务。社会环境日新月异,培养出有能力“慎思、明辨、笃行”的下一代,才是国家之幸。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育教学;构建;影响因素;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26-03

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展开的,教育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的交往,没有师生关系的交互性,就不可能有教育活动。师生关系是学校关系的基础与核心。从某种角度而言,师生关系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关系和教育质量。因此,建立健全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界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前高校师生关系

笔者曾经在自己的学生中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参加的学生有三届数百人。对问题“你对自己学业生涯中哪一时期的师生关系最为满意”,绝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初中、高中”。对问题“你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大部分学生的选择是:“师生间的交流渠道不畅”,“教师时间少,阻碍师生交流”,“学生不主动”。对问题“你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首要因素是什么”,大部分学生的选择是“教育的不公平现象、老师明显偏心学生干部或学习好的,不关心其他大多数学生”,“学校的软、硬设施建设无法跟进,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课程设置有问题,对明显没用的课程没兴趣”。根据笔者的调查,学生之所以对初高中的师生关系比较满意,认为大学老师时间少,只和学习好的同学交流,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学生从小到大已经习惯被老师背着、抱着、逼着学习,所以他们不习惯大学老师讲完课就走,他们不会自己找参考书研究不懂的问题,他们希望老师讲课本的全部而不是重点,他们不会自学……正因为如此,很多高校要求老师上课点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严加管束,不仅有辅导员还要有班主任……重新把大学生再抱起来,逼着他们学习。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日渐扩大,学生人数逐年猛增,一个教师往往对六七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班进行教学,师生之间的交往变得困难,不可避免地会给高校师生关系带来冲击和影响。学生们一方面嫌学校教师在学习上管的时间少,部分课程设置他们并不认可;一方面又嫌学校在其他方面管的过宽,而且也没有给他们充分的选课权。我们需要考虑学生的诉求,但也不能完全按照学生们的想法去做。我们的大学生已经“成人”,或我们希望把他培养“成人”,那就要给他一个机会,不要牵着他的手,不要假定他们是被动的、懒惰的、依赖的,用管理小学生的方式“过度保护”大学生。这样“被赶着”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会成为什么样的公民?什么样的社会中坚?他能明辨是非吗?他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吗?他会为自己争取权利吗?他知道什么叫社会良知、道德勇气吗?事实上学校和老师的“过度保护”,与网络化时代格格不入,使师生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如果我们希望大学生们独立、自主、自觉,那我们就需要把他培养成那样的人,而“过度保护”是达不到目的的。

二、建立新型高校师生关系

学校的教育活动、目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着师生关系,然而相对的,师生关系在形成后,则会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际关系,会对教育活动本身造成能动的影响。

1.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决定新型高校师生关系。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先决问题:我们的教育政策,我们的大学教育目的究竟希不希望教出独立自主的学生来?我们若真想培养出有能力“慎思、明辨、笃行”的下一代,就不能再延续管的过宽、过死的家长式的师生关系。我们的大学生之所以没有学会自治自律,就是因为他们一直接受哺喂式教育,如果大学继续进行“育婴”,岂不是一个没完没了的恶性循环?就拿上课点名这件“小事”来说,学校要求,老师就必须做,但是学生却不以为然。实际上,开一门课最根本、最重要的目的在传授知识,从逻辑上来说,如果一个学生不听课就已经具有那门课所要传授的知识,并且能够以考试或其他方式证明他的程度,那他就没必要为了一个点名的规矩而来报到。但是,如果一个学生没有那门知识却一再缺课,老师当然应该淘汰他,但淘汰的理由是你没有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而不是你点名未到。教师应该严,但“严”应该严在实质的知识上,不在僵化的形式上。老师可以用比较深奥的教材,制定比较灵活的作业,出比较灵活的考题,来迫使学生努力,没有补考,只有重修,不够学分只能延迟毕业,这样学生就会明白,没有人抱着他、赶着他走,上不上课在自己,努力不努力也在自己,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可能有人会说,“逼”着他们还不学,不“逼”他们就更不学了,但这种“鞭打”教育贻害极深,他们已经在“鞭打”之下被动了12年,如果最后的大学4年他们也在鞭下长大——他们会长大吗?毕业之后又由谁来执鞭呢?这种不再把学生当自己孩子“抱着”、“赶着”的师生关系不是教师自己独立能建立的,需要学校的制度支持,比如,学校不要把学生管的过宽、过死,学生如果自己不努力,一旦挂科,就必须重修,而且是跟班重修,不是走形式,这是需要学校制度支持的。但其实更重要的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现阶段,我国高校被要求有高的就业率,一些学校被迫造假,怎么还会让自己的学生因为修不满学分延迟毕业,学生知道无论如何都能毕业,怎么还会努力学习?这样,即使老师拿鞭子把学生赶到教室,他们也很可能只是一个人头,没有学到任何知识,即使学到了知识,他们也还是没有学会独立、自觉,没有学会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为自己负责,才能进一步学会为社会负责。如果一个大学生毕业了,除了不多的专业知识,他仍然没有学会独立、慎思、明辨、笃行……,那他什么时候再学呢?这些人将是国家精英啊,那将是国家之不幸。

2.高等教育的使命决定新型高校师生关系。结合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可以得出高等教育的使命应该是使大学生完成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学生的成长从来都离不开大的社会背景,而大学阶段又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最后阶段。市场经济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教师、学生、家长的行为动机、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准则,从而对师生关系的构建产生深远的影响。市场经济下的功利主义思想冲淡了教师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扭曲了师生关系。功利主义思想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重科研、轻教学,更轻素质教育”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在这种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下,授课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工作等对师生产生重要影响的环节基本处于边缘化或被忽视的地位。教师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其他各种科研、课题、项目、论文等任务不得不敷衍学校、敷衍学生。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权钱占有更多教育机会的现象有了更加合适的滋生土壤。社会、家长、学生乃至教师自身都深受等价交换思想影响,将教育活动贬低为等价交换商品的交换过程,将教师职业降低为谋生手段而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光荣事业。这样,师生关系也在等价交换思想的影响下变得庸俗化。高等教育的使命为高校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员的各种活动提供了依据。中国的教育和改革,终归要落实到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里,他们才是决定性因素。如果我们想让大学生在走出校园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为这个民族培养出能思考、能判断、有社会责任感、有勇气、有良知的下一代,那么办教育的、教书的就要有新的思想和理念,就要摈弃个人得失,就要以教和学为重,就要禁得起来自学生的刺激与挑战。教育本质上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如果我们真心要把教育治好,就要为师生们营造一个远离功利的校园学习工作环境,这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高校应要求并鼓励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而不是一些形式上的可展示给人看的工作中。教育者不能为了让众人看到他们在做事,就只追求短期的、明显可见的活动,从而越来越走向焰火式、节庆式的短暂热闹,而缺乏对于教育方向的长远思考与细致积累。高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投入给予充分的精神鼓励和物质肯定,这对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将起到关键的导向作用。如果教师教学任务太过繁重,班容量过大,肯定不利于教师积极探索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利于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大学教育应该是培养我们的大学生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也是真正的大学精神。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一定会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在“民主平等”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互尊互爱、教学相长的新型关系。有了这样的理念,有了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高等教育使命,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真正合格的社会人。endprint

3.网络文化的影响决定新型高校师生关系。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网络文化对于师生关系的影响力不容低估。网络的普及使学生信息获取途径大大拓宽,从信息获取的角度说,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学生甚至常常了解很多教师不熟悉的知识,使弟子不必不如师成为现实。其实,网络使学生的视线所及越来越广,宽达1000万平方公里,但思考的深度却越来越浅,浅到只有1厘米,所以,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技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举一反三。他们知道很多信息,但他们会分析这些信息吗,他们知其然但知其所以然吗?如果教师能够认识到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是真正的大学精神,就能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赢得学生的尊重。

最近,一所学校物理考试卷惊现网络语,学生大呼过瘾。正所谓“文无定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教无定法”,一切模式化的东西都需要被打破,方能出新,方能创新。本是枯燥的考试题陈述,但因为加入了几个很生动的网络热词,不仅活跃了考试的思维和氛围,而且取得了学生的认同,师生间的距离感变得亲切起来,心理上的认同感加深,从而更好地促进了“教”与“学”的互动。在全面要求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教学效果有很高的要求,教学过程的改革和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次生动的教学实验,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说明课改要求从过去的二元教学体系,全面过渡到三维立体式的教学体系,从传统简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教与学之间的强力互动。要求高了,过程复杂了,效果也就变得明显了。热情是成功的基础,任何变革都会有反对意见,但重要的是这样的变革能够刺激人们的思维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凡是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热情的办法都应该鼓励尝试。教育是塑造人的工作,能够塑造出什么样的“人”或“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真正的大学教育,应该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成为有个性有创造力同时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而不是用形形色色的戒条将学生变得唯唯诺诺服服帖帖,也不是用七七八八的课程塞满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没有时间思考进而不会思考。要培养这种人,就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信任,容许学生尝试和犯错,并在众声喧哗和不和谐中看到大学之大。这不仅是个人胸襟的问题,更是理念和制度问题。一所大学,如果看不到这种理念的价值,并将其体现在制度,实践与教学,沉淀成文化,这所大学就很难有自己的格调。而一旦你做到了,学生会为他的母校而骄傲,为能成为你的学生而自豪。

参考文献:

[1]龙应台.野火集[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2]许晋才.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2,(2):94-95.

[3]宋或娟.新时期大学师生关系初探[J].科技信息:高校讲台,2007,(25):163,207.

[4]沈东华.现代师生关系新解[J].辽宁教育研究,2004,(9):70-72.

作者简介:宋丽雯(1965—),女,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管理分院高级工程师,工程学士,研究方向:工程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构建师生关系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