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应如何培养护理学生的人文素养理念
2014-07-24黄玉琦
黄玉琦
摘要:21世纪的护士不仅要提高业务技术能力,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态、法律观念、人文修养。
关键词:护士 业务能力 人文修养
作为21世纪的护理工作者,必须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病人的疾病,而是拓宽到心理、环境、社会等因素对病人健康的影响,同时伴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这些都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护士不仅要提高业务技术能力,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态、法律观念、人文修养。在培养护士职业素养和技能素养的基础上,努力提升护士的人文文化素养,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护理管理工作的始终,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救死扶伤、人道待患,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放在护士队伍建设的重要地位。
1 正确引导人文文化理念的形成,为崇高的职业理想信念建设奠定基础
“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 诠释了多年来护理管理工作的内涵。站在患者和患者家属的角度提升服务的品质,服务过程中把握好人性化与法的尺度,在维护医院与患者双方的利益的基础上,将护理服务从满意服务上升到感动服务的高度,这就是护理部灌输给团队中每个成员在人文文化理念的基础上诞生的人性化服务品质。
1.1 医学模式的转变,将人性化理念提升到护理服务的重要地位。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于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引起了健康科学领域认识观的根本变革,医学理论与实践拓宽到人的心理、行为、社会、环境、经济、伦理、法律等各个方面。新的医学模式把病人当成“社会的人”和有心理活动的有机整体,不但强调对人这个生物整体的认识,也强调社会环境和心理活动对人的健康的影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越来越凸显出“以疾病为中心”的责任制、功能制护理模式的缺陷,促成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诞生,人性化护理服务应运而生。
1.2 人文素质的内涵,是实现人性化服务理念转变的必要前提。人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中通过学习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基本属性,是人的思想、道德、心理、性格、情趣、行为等基本素质的综合。优秀的人文文化体现的不仅是个人的理想或修养,更是一种终极关怀,因此,应该在现代护理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护理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方位地尊重病人的权益,使病人获得最大的满意。
2 培养护士的人文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护士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信念
2.1 树立人文意识:树立人文意识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首要环节。有意识才会有主动的行为,只有真正认识到人文素养在当代护理中的重要意义,才能激发学习人文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即使学习相关知识或参加相关培训,也只能说是被迫的、盲目的。近年来,护理部组织多种形式的人文意识提升活动,在院领导的支持下走出去带进来,利用讲座、座谈、演讲、先进事迹报告、温馨服务明星的评选等多种形式,进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及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医院的服务、管理理念教育,均取得显著成效。“5.12”护士节一曲“感恩的心”感天动地,震撼了护士姐妹们的心灵。感恩,让生活美丽;感恩,使人生精彩。学会感恩、善于感恩,将使人们的灵魂得到洗礼,心态得到调整,境界得到升华。感恩是一种幸福的智慧感悟,感恩是一种永恒的人生支柱。在这样的人文意识感召下,全体护理工作者正以饱满的工作激情,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永无止境的服务理念,积极投入到医院管理和建设之中。
2.2 学习人文知识: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必须保持学习的热情。护士应该广泛涉猎各类人文书籍,坚持在业余时间学习,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仅陶冶情操,也能够更加适应整体护理、社会护理和多元化护理的需要。组织全体护士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讲座,这一课题对在市场经济下医院护理队伍的建设,正确树立护理人员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规范护士素质:良好的护士素质既有助于提高护士自身形象,又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通过护士整洁的仪表、文明的语言、端庄的举止、和蔼的态度等软措施来外修礼仪内强素质,而这也是护士的人文素质在护理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岗前培训主要是进行现代护理服务营销战略策略、护士职业道德、护士礼仪规范、法律知识、护士品质要求、护患沟通技巧、护士的美、危机意识等培训。把护士职业道德这一章节作为新护士上岗后的第一次考试内容。帮助每个护士从基础做起,尽快完成从护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将护士素质不留缝隙从头抓起,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
把人文素质培养和人性化服务理念紧密联系,潜移默化地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合其中。护士良好的人文素质能构建和谐的外部关系,给患者以正面影响;护士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体现护理工作的无私无畏和奉献精神,给整个社会以震撼和感动。如此一来,积极进取、默默奉献和主动服务、优质服务的人一定会增多,为护理服务品质的提升谱新曲。
参考文献:
[1]司荣婷.医科大学生交往障碍与处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6(14).
[2]刘卫民.化解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策略[J].成人教育,2006(5).
[3]默剑波.高校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06(23).
[4]丛茂国.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自我解决途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