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2014-07-24周朝录
周朝录
【内容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智慧的开始。巧妙而富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改变学生的被动参与和机械接受,使学生以主体身份与教师展开积极的互动探究,在探究中经历知识形成赛程,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取,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增强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问题情境 学习兴趣 问题意识 思维能力 互动探究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有效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改变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得到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倡导自主探究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枯燥讲述,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愤悱状态,进而激起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积极的探究活动,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方法,达到开发智力、激活思维,增强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目标。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运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只有乐之,才会对学习活动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学生不仅不以学习为苦,反以学习为乐。实践证明富有兴趣的学习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只是没有悬念地进行课堂教学,那么整个教学平静得如同一潭死水,这使得原本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而无法对所学知识保持集中的思维与注意力,更容易滋生消极厌学情绪。而提出富有趣味性与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当学生无法运用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时,就会在心理产生强烈的探究欲,从而达到了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的效果,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行为,这样的教学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记的单向传递式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富有探索性与启发性的问题,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如在学习《七根火柴》这一课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火柴,讲到火柴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生活用品,主要用来点火,随着电器化走向我们的生活,火柴功能逐渐减少,并且逐渐为打火机所取代,火柴对我们的生活已没有太大的影响。然而你们可知道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火柴的作用,它能够挽救多少革命战士的生命。在一名无名战士处于生命极限,急切渴望火种时,在他的身上就有七根火柴,但是他并没有点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他身上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呢?这几个密切相关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热情,学生迫不急待地想展开阅读,以解决困惑。
二、运用问题情境,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提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解决问题并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够提出更多具有价值的问题,实现以问启思导行的效果。这才是最终的教学目标。这就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而并不是让学生直接从文中提取信息直接回答。
当然,采用教师问学生答,侧重于学生对问题的解决的教学,对于学生掌握文本的基本知识的确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故而我们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出富有探索性与开放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将对文本的解决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得文本还原生活、回归生活。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突破文本的局限性,能够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展开思考,进而可以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达到开发智力、分散思维的效果,这样更加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三、运用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教学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中,整个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的舞台剧,只是以教师为媒介,将书本上的知识简单机械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只能机械的接收,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现代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新课改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明确提出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而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共同的互动过程。学生不再是课堂的附属,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真正的课堂主体、学习的主人、知识的建构者。
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改变学生的从属地位与被动接受,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来,这样的教学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积极探究,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积极的探究,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互动探究的学堂。如《七根火柴》的教学中,我与学生围绕着无名战士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积极地从文中收集相关信息,并利用自己在电视上、报纸上等所接触到的相关的知识来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这样的教学基于教材、面向生活,在师生之间展开有效互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提问作为一种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有着丰富的教学内涵与教学功用。在新课改下,我们要避免那枯燥而单一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提问,而是要为学生设计出更多富有探索性与开放性的问题,营造愉悦而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发挥问题的激趣、启思、导行功效,以问题为契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在探究中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由被动接收转为主动建构,让学生真正地学会探究,学会学习、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 仲金棋. 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语文教学之友》,2013年第3期.
[2] 张玉娣. 初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第11期.
[3] 王艳.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探索,《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第20期.
(作者单位:青海省民和县满坪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