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仙湖不湖,情何以堪

2014-07-24童春花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6期
关键词:仙湖罗布泊报告文学

童春花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作者吴刚,报告文学家。作为一篇报告文学,它被评为2001年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关于文章的内容主旨,不难看出,是“通过中国西部著名的罗布泊从如仙湖的广阔水域迅速干涸为沙漠的悲惨现实,探索这一变化的原因和过程,批判指责了人们对大自然的随意破坏,并警示人类若还不以此为戒、保护和抢救自然,人类必然将面临更大的灾难和惩罚。本文说明了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的悲剧,来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然而堪当“佳”字,我认为不是体现在主旨如何新潮,也不应当仅仅体现在形象多么生动,语言多么有表现力,更多的应该表现为作者本身那深刻的情感。越是走进文本深处,越是走近了作者的内心:“当仙湖不湖,我们又情何以堪?”

从文学体裁的角度来说,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根据茅盾先生的解释是:它是散文的一种,介乎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特点的散文,也就是既要有新闻的真实性特点,也有文学的形象性和抒情性特点。它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出来,读者便如同亲身经验,而且从这具体的生活图画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当我们在反复读文章的时候,我们的心是越来越沉痛的,作者好似一个剧作家,给我们上演了一出“美被毁灭”的悲剧,而这种悲剧最好的表现者就是“对比”。

这部剧中最美的形象莫过于“仙湖”,几千平方公里的水域,滋润着一片绿土,黄绿交接的麦浪,如镜清明的湖水,和煦温暖的阳光,灵动生气的水鸟,这一切无不抚慰着旅人们的心灵,怎么不心生仙湖之感?如果不信,有书为证呢。作者如此详实地引经据典,给你,也是给他自己,勾勒出美好的仙湖之景。然而,“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这才是现实,现在的罗布泊!仙湖已逝,留给我们的又岂止“‘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的感叹!一美一怖,前后如此巨大的差别对照比较,我们心中没有震撼和疑惑吗?于是作者就有了仙湖消逝的原因探究,这个探究过程中,一群蠢蛋的一系列愚蠢却自以为聪明的举动,让我们警醒。“掘堤引水”、“泵站抽水”,多么高科技、高智慧的行为,却是毁灭了生的源头的愚蠢行经,这种聪明和愚蠢的强烈对比,无不震撼着我们的心。而这种痛,又在最美的胡杨林的垂死挣扎中越发地沦陷。在鲜明的对比中,我们听见了白玉瓷碎地的声音。

如果说“对比”表现了这个悲剧,那么“拟人”更强化了悲情,“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胡杨林和罗布泊在拟人中已然成了有知有感的人,可是面对着毁灭他们却无处求救、不能申张,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不难看出,这里的拟人是更多地将物写出了人的思想感情,而并非言语动作的比拟。这不会让我们想到作者的心同胡杨、仙湖是一脉相承的吗?作者正是借描写他们来抒发自己心中悲愤的心情。

然而这还不足以表达,于是,作者用强烈的排比句和大段的直抒胸臆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愤慨。“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三救之声,振聋发聩。“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直抒胸臆让人共鸣,这样的结局刺痛的不仅仅是作者,也刺痛了读者的心。读者,真的如作者一同亲见了那惊人的场景,感觉到无比的心痛。

可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不是他物,恰恰是人类自己啊,文中不止一次地控诉人类:“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这样的觉醒,不意味着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的觉醒,对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吁吗?那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作为报告文学,就不仅仅反映一个客观事实了,更让我们触碰到了作者那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也就是一种大家的“悲悯情怀”吗!我想这才是“最佳”体现所在吧。

本文同时被人教版和沪教版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关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单元。其内容主旨是极其吻合的,学生是可以体会出生态保护的意义的。然而对报告文学这种体裁来说,还应当考虑其文体的特殊性,从它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双重特点出发,着重探求文章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充分体会其文学形象性和抒情性的特点,重要的是,在探寻痛感源头中,贴近作者,增强自己的忧患意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来说,让生态环境永住心间。从而体会一篇佳作给人的心灵带来的震撼。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仙湖罗布泊报告文学
三千年前新疆罗布泊的神秘部落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巧妙提问 建构活力语文课堂——《罗布泊,消失的仙湖》课例评析
仙湖湿地
传奇罗布泊
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
行仙湖路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彩云之南玉溪美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