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大学文化教育的维度和路径探究

2014-07-24肖剑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2期
关键词:理工科办学学术

肖剑

(石家庄铁道大学 四方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1132)

理工科大学文化教育的维度和路径探究

肖剑

(石家庄铁道大学 四方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1132)

理工科大学是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学术文化五个维度着手,开展有意识的文化教育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促进理工科大学校园和谐发展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理工科大学;文化教育;维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光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钱学森也说过,“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当前我国理工科院校文化教育缺乏系统建设,教学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锻炼,人文素质教育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培养的人才功利化、工具化、同质化,人才后续发展乏力。因此,在理工科大学开展文化教育势在必行,意义深远。

一、理工科大学文化教育的维度

大学文化是大学人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理想追求、道德准则、价值取向、实践探索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大学文化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表层文化、中间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方面,表现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学术文化五个维度,理工科大学文化教育就围绕着这五个维度展开。

1.大学精神文化教育。大学精神文化是依靠大学校风、教风、学风表现出来的师生认可的办学理念、精神向往、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的思想观念系统,是大学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灵魂,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大学的办学使命、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大学办学的根本使命和最高价值追求。办学理念是高校建立在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民族文化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办学定位是大学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所处的环境,从办学条件与办学传统出发,明确一定时期内学校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建设重点。二是以校风、校训表现出来的大学人的精神风貌和精神传统。校风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思想行为风尚。校风是影响学校办学的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具有特别的影响力和约束力[1]。它包括教师的教风、管理服务人员的作风、学生的学风。校训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准则”[2]。校训是对大学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凝炼,和校风一起对大学师生起着无形的规范、激励和导向的作用。

2.大学制度文化教育。大学制度文化是指大学对全体师生起到约束作用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是大学教育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以及管理模式的汇总。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具体化,其内容包括:一是国家、地方、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制定的高等教育的各类法律、法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教育法》为核心、以教育专门法为骨干,内容较为完备、结构较为合理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尤其是1999年开始实施的《高等教育法》全面规范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种法律关系,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原则与方向。二是大学内部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大学的规章制度是大学人在法律框架范围内自行制定的,既约束大学的办学行为,又为大学的生存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大学人参与制度的制定、对待制度态度以及执行制度的效果构成了大学文化的制度文化形态。

3.大学行为文化教育。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学术交流、文化活动、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人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映射,是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产生辐射作用以及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交流、互动、影响的中心环节,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行为文化和学生的行为文化。竺可桢先生曾有个精辟论断:“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作为传道解惑授业、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是大学行为文化的主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求真求善的精神引导人、高尚的师德感染人、生动的言语吸引人、渊博的知识折服人。学生是大学行为文化的主体。大学生的行为是大学文化教育效果最直接的体现。在学习上,大学生应该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独立思考,敢于批判和质疑;在生活中,待人真诚、友善,讲文明,有公德,勤俭节约;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积极主动,身体力行,理论结合实际,知行合一。

4.大学学术文化教育。大学学术文化是指大学人在发展学术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在规章制度、行为方式和物质设施中的外在表现。学术文化是理工科大学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体现了理工科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其内容包括:一是正确的学术观念。学术观念是指对学术的基本看法,对学术的追求不能功利化,反对学术腐败,坚持学术与现实相结合,解决现实问题;二是严谨的学术精神。学术精神是大学通过长期的学术实践形成的,是大学学术宗旨、学术方法、学术价值等精神文化形态。学术精神的内涵包括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民主自由的包容精神、融合开放的合作精神。三是坚守学术道德的底线。学术道德是治学的起码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学术研究应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尊重知识产权,合理使用前人的劳动成果,遵循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相统一的原则。

5.大学物质文化教育。大学物质文化是历代大学人长期建设的物质成果,包括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校园环境、建筑布局、人文景观、图书资料、设施设备等。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其内容包括:一是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和专业设置。学科是大学办学之本,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二是一支教学、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首先要有一批水平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学科带头人;其次是要有一批梯队健全、热衷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最后要有一批科研水平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三是良好的教学科研设施。大学要着力建设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仪器设备、校园网等教学研究场所和设施,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科研环境。四是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的布局、建筑的风格、路牌路标、校园的绿化、体育场馆、雕塑等。优美的校园环境的是大学文化品格和格调最直接的体现。

大学文化教育的五个维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大学精神文化教育是大学文化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贯穿于大学文化教育的其他四个维度;大学制度文化教育是大学精神的外显,是大学文化教育实施的桥梁和保障;大学行为文化教育受大学物质文化的影响,为大学制度文化和学术文化所规范,推动着大学文化教育的发展;大学学术文化教育是大学文化教育水平的直接体现,是大学文化教育的立足点和生长点;大学物质文化教育是开展大学文化教育的基础和载体。五个维度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多维互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理工科大学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教育是文化的内在功能,文化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最终都可归于文化育人。在理工科大学开展文化教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即有意识的文化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前者是通过有规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开展教育、教学等实践活动,后者是通过大学文化氛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感染。

1.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教育成效的提升需加大对精神文化的培育。一方面精神文化可以在校内创造出有益于师生积极健康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与培育的良好环境氛围,另一方面精神文化是每个大学独特的精神风貌与个性特色的凸显[3]。首先,理工科大学要科学定位,凝练特色。发挥强势学科和专业优势,打造行业和区域优势;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原则,摆脱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影响,培养富有创新意识、综合素质高、竞争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其次,要从本校办学传统中吸取力量,大学历史传统承载着大学精神特色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必须学校上下结合,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智慧和热情,集思广益,达成共识。第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把正确的政治导向放在首位,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教育的灵魂和核心,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和教学活动中。

2.树立优良的校风。优良的校风就像一个磁场、一个泡菜坛,对于大学人起着同化、激励的作用。树立良好校风取决于良好的教风与学风。学校要建立科学的校风建设的保障制度和评价体系,通过建章立制来抓教风、促学风。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开展教师讲课比赛,评选教学名师、教学标兵,开展“三育人”评比,都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起到示范效应;设立学生专业奖学金,评选学习标兵,鼓励优秀,倡导学习,能引导优良学风的形成。导向明确的科研管理制度,能帮助师生树立求真务实、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治学态度和百家争鸣的科研精神,形成自由的学术氛围,坚守学术道德底线。

3.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抓好主渠道课堂教育。首先,要构建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定位为本科阶段的重要公共基础课程,开设涵盖文、史、哲、艺术、心理等学科的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改善单一的知识结构。特别要重视开发和设立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另外要开设融入人文思想和价值判断内容的专业课程,例如“工程伦理学”、“工程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其次,抓好课堂教育这一文化育人的主渠道。每位教师、每门课程都要承担育人的职责和功能,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还要兼顾文化素养的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课堂主渠道育人的核心,是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途径,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少言传多身教,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专业课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将价值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去。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理工科大学要发扬科学文化氛围浓厚的特点,将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和文体活动一起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流,如以开展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挑战杯”,以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开拓协作精神的“结构设计大赛”,以加强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测量大赛”,另外还有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机器人设计大赛等。依托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文体活动,如高雅艺术进校园、摄影图片大赛、女生节、传统文化展示等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另外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开展以“互助”精神为核心的宿舍文化活动,对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十分明显的作用。社会实践是大学文化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是将专业知识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的最有效手段。志愿服务是一种饱含浓烈人文情怀的道德实践活动。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能提升自身的主体性意识,锤炼道德品格,体验到了奉献的真谛、参与的快乐。

5.建设高品位的校园环境。学校首先要对校园环境有整体的规划和精心的设计,既要保留学校历史气息,也要展现时代气息。要通过校园的文化设计和景观设计,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的那样,让校园的每一栋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个雕塑、每一颗树都会说话,都融入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学校独有的精神气质。要加强大学文化识别系统的建设,对校标、校名、标准色、字体等进行统一设计和标准化,强化传播效果,形成思维定式。学校还要加强网络平台和载体的建设,建立以学校官网为主,部门、院系、学生团体网站为辅的网络体系,提高网上教育宣传引导水平,占领网上思想舆论阵地,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运用微薄、QQ、视频等网络新媒体传播主流文化,形成活波、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和驾驭网络突发舆情的能力。

[1]周敬思,苏步青,刘佛年,柳斌.中学百科全书学校管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48.

[2]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53

[3]蓝善康.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J].教育探索,2012,(17):130-131.

G642.0

A

1674-9324(2014)22-0179-03

本文为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理工科大学文化教育有效性评价研究(201303316)。

肖剑族(1979.9.13-),男,汉,湖南安化县人,助理研究员,石庄家铁道大学四方学院,行政副院长,管理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理工科办学学术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学术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