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服务化:中国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2014-07-24许传龙

关键词:服务业经济服务

杨 玲 高 谊 许传龙

服务化是指由制造业为主导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变动过程,是产业结构演进和城镇化推进的必然趋势、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增加就业的迫切需要、人力资源新优势发挥的重要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简新华,2013:58)。目前从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趋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情况看,中国开始逐步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变,经济服务化成为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目标之一,特别需要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为此,必须深入研究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合理的战略对策。

一、中国服务业的国际比较与发展趋势

与世界服务业发展的情况相比,中国服务业发展存在以下特点和问题,并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趋势。

(一)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1.服务业发展速度快但增加值占比、就业占比低

2010年全球服务业总规模为39.09万亿美元,占全球生产总值的70.86%;同年,低收入国家服务业GDP占比为50%、中等收入国家55%、高收入国家75%;金砖五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66.6%、54.5%、60.6%、66.7%,而中国仅为43.2%(见表1),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低中收入国家水平,在金砖五国中排名末位,低于印度11个百分点,显示中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作用仍需加强。

尽管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是近10年来中国服务业增速加快。2000-2010年全球服务业年均增长率为2.8%、低收入国家6.1%、中等收入国家6.6%、低中收入国家6.6%、高收入国家2.1%,中国同时期服务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1.5%,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同期金砖五国的巴西(3.9%)、印度(9.6%)、俄罗斯(6.5%)、南非(4.1%),表明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城镇化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中国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周期。

表1显示,从服务业就业比重看,与中国服务业产出占比低相适应,2010年中国服务业就业占比为34.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就业占比,在金砖五国中仅高于印度,低于巴西、南非、俄罗斯等国20多个百分点,显示中国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表1 2010年主要国家服务业发展情况

2.服务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服务业既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行业,也包括金融服务、房地产、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行业。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可将其分为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深化专业分工促进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是服务业结构优化的重要衡量指标。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生产性服务业界定为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行业。表2显示,2008年中国交通运输、金融、房地产等生产性服务业占比34.3%①此处数据根据表2数据计算而得。,低于美国17个百分点,也低于巴西(37%)、印度(46%)、俄罗斯(41.4%)、南非(49.3%)等其他金砖四国,显示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任务十分艰巨,这可能是中国服务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低、收益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3.服务贸易增长较快但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增速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服务贸易存在着总体规模较小、贸易结构不合理、整体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不足。

表2 2008年主要国家服务业内部结构(%)

从总量看,中国服务贸易规模不大,服务贸易远落后于货物贸易发展水平。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为1:9.27,同年世界平均水平为1∶4②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 2012.数据计算。,显示中国贸易结构中服务贸易占比较低,总量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从服务贸易结构看,尽管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05-2011年,服务贸易出口年增长1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同期服务贸易进口年增长1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但是中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2011年服务贸易逆差高达540亿美元。世界贸易发展报告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交通、旅游等传统产业的贸易总量具有一定优势,其中交通服务、旅游服务、建筑服务业的进、出口额均排在世界前10位;2011年交通服务业、旅游服务业与建筑服务业贸易顺差分别为333.87亿美元、64.87亿美元和110.43亿美元,显示在上述传统服务行业领域,中国具有一定的贸易优势与竞争优势。

然而,从保险、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版税与专利、金融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贸易看,情况不容乐观。2011年中国保险业贸易逆差164.23亿美元、版税与专利服务贸易逆差为138.02亿美元;2011年,中国金融服务业进出口总额排名均在10名以外,而同属金砖五国的印度排名均在前十位;2011年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出口中国排在10名之外,而印度排名第二。

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看,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出口贡献率、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指数)等指标分别3.92%、9.3%、-0.04、0.49、-0.21,在15个主要服务贸易经济体(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印度、荷兰、比利时、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的位次分别为5、15、12、15、12(陈宪等,2011:541、542),显示中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比较薄弱,面临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压力。

(二)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向

1.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制造业,经济服务化趋势明显

尽管中国服务业增长迅速,但是1978年以来多数年份第二产业的增速仍快于第三产业。2012年全国第三产业增长8.1%,超过第二产业增长的7.9%;2013年上半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超过第二产业。此外,部分东部地区大城市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50%,成为主导产业。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76.4%、60%与63.59%。上述数据表明国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已经快于制造业,中国已经开始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变,经济服务化将成为产业结构演进的大趋势(简新华,2013:6)。

2.消费型服务业与生产型服务业均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并促进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目前超过6000美元,达到世界中等收入水平。在这个发展阶段中,服务将成为主要的消费对象,消费结构必然要由小康型向发展型、富裕型、享受型转变,人们的消费需求将由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为主转向更多更好的服务为主,从而引致消费型服务需求的发展(简新华等,2013:109)。

城镇化水平决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只有城镇化不断推进和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以后,才能引致第三产业需求的迅速扩张,并推动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中国城镇化率于2011年超过50%,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的局面有了很大改观,并且以每年1%的速度推进,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将带来服务业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国低附加值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实现,也将推动生产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服务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是新技术革命引起的国际分工深化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然结果(陈宪等,2011:518)。服务贸易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加入WTO后,服务业成为中国新一轮开放的重点,服务贸易规模不仅迅速扩大,且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城镇化率的提高、经济结构转型与制造业升级以及廉价且增长迅速的人力资源比较优势,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并将推动中国服务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结构的升级。

二、中国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用30余年时间从农业大国发展为工业大国,在实现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同时,也面临着工业大而不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低端的尴尬局面。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顺应全球经济服务化发展趋势,推动中国经济服务化的新一轮结构转型,是我们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期的新挑战与新任务。从中国经济现状及全球服务经济发展态势看,中国服务经济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

(一)中国服务业发展机遇

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多方面的因素既要求服务业快速发展,又提供了有利条件。

1.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推动服务需求持续增长

2011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809.8元、6977.3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11年的36.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67.7%下降到40.4%。收入的变化必然引起消费结构的改变,随着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将从温饱型、舒适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消费结构也将从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过渡,从而引起消费性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相关研究显示,当一国经历长期的经济增长,人均收入水平从一个组别跨入另一个收入组别时,服务业的发展会实现一个台阶式的跨越,占经济总体的比重会显著上升(韦琦,2010:50)。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中国已于2011年成为中上等收入国家,并且随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原有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弱化,有利于进一步释放消费需求,带动消费性服务业的繁荣。

2.产业结构优化和制造业升级依赖生产性服务支撑

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出口大国,然而国际代工模式不仅附加值低,而且面临着资源、环境、成本等巨大压力。2011年,中国能源消耗占世界19.3%,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发达国家经验显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现代服务业的有力支撑,生产者服务日渐突起且越来越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增值点和盈利点(高传胜等,2008:111),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微笑曲线”两端高附加值的部分包括产前研发、设计与产后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不仅低于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等其他金砖四国,中国制造业升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需求,有利于推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城市化为服务经济提供发展空间

发达国家服务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城市化与服务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平台,服务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模和发展水平。在经济发达的城市,现代服务业正逐步取代工业的主导地位,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吴淑玲,2011:157),世界著名的服务型城市纽约、伦敦、新加坡、香港等都是以高度发达的城市为载体发展起来的。

2011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首次超过50%,城市人口规模超过6亿,标志着中国数千年来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人口结构发生了逆转;此外,伴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提出,城市化水平将快速提升,不仅会带来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会增加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同时也将刺激金融、保险、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快速发展。

4.经济服务化战略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制造业带动了经济的持续繁荣,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始终关注服务经济的发展。1997年的十五大报告、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均对服务经济发展战略提出要求;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对服务经济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和对经济结构转型必然性的预期,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服务经济的战略地位:2007年十七大报告(2007年)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的目标,2012年十八大再一次明确“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的战略目标,服务业的进入门槛逐渐降低、政策倾斜力度不断加大,这些因素将有助于服务经济走上快速发展轨道。

5.服务业大规模国际转移提供有利外部环境

近年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展。在新一轮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双转移”趋势日渐明显(冯晓玲,2011:73),在跨国公司新一轮产业调整中,资本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25%,90年代以来,FDI总额的50%以上流向服务业。

此外,随着跨国公司战略调整及网络、存储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由业务流程外包(BPO)和信息技术外包(ITO)组成的服务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形式,涉及金融、电信、软件、健康护理、零售与消费等行业,服务业成为全球离岸外包的重要领域。这将为中国逐步承接国际服务转移、提高服务发展水平、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中国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尽管中国现阶段拥有服务业发展难得的机遇,但也面临挑战,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和不利因素。

1.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影响消费性服务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快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增长,但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不断加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基尼系数从1991年的0.32增加到2012年的0.474,其中2006、2007年甚至达到0.5,超过警戒线。收入差距的扩大将会降低中低收入消费能力,减少市场有效需求,特别是对于享受型的服务性消费需求的影响更为显著。

2.经济发展路径依赖挤压生产性服务发展空间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源于制造业的发展壮大,然而,中国制造业的外贸依存度高,长期以初级产品出口和国际代工支撑制造业的发展,在国际分工的产业链条上,一直处于低端的加工制造,很少参与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与设计、品牌营销、过程管理等环节,这些服务基本上由境外生产者提供,挤压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导致中国生产性服务发展滞后。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结构升级与转型的压力,但是对已有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使这种转型面临着诸多困难,难以一蹴而就,并可能制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3.劳动力素质总体上还不适应服务业发展的要求

中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对低素质廉价劳动力的大规模需求使中国人力资本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并未获得快速提升,廉价低质成为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特征。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技术进步的推进,服务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经济发展将逐步减少制造业的劳动力需求;服务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力资源,目前我国人力资本存量及现有的人力资本培养模式还不能有效地提供服务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劳动力,劳动力的供给与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相适应,(杨艳琳:2011:151)成为制约我国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4.人口城镇化滞后不利于发挥城镇化对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城镇化水平长期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是中国服务业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2011年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化严重滞后的局面得以改观。然而,与发达国家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同步不同,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中国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水平,数以亿计的农村流动劳动力尽管在城市生活工作,但是其户籍仍为农村户口,其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均被排除在市民体系之外,候鸟式的生产生活方式严重制约了第三产业需求的释放、弱化了城镇化对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5.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我国服务贸易带来挑战

由制造品出口大国向服务贸易出口大国的转变是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贸易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尽管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也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

首先,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引起世界市场迅速萎缩,导致中国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快速下降;受此轮金融危机影响的发达国家迫于国内就业压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限制。

其次,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金砖国家近年服务业竞争力迅速提升,使中国的服务贸易不仅面临发达国家的先发竞争优势,同时也面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

6.制度建设滞后阻碍服务经济的发展

服务经济的发展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中国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制度因素对服务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尽管中国提出了加快服务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但是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首先,地方政府仍然过分强调制造业的发展,在用地、税收、水电供应等方面给予制造业的优惠仍优于服务业;其次,中国服务行业存在广泛的行政性垄断,特别是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电信、保险、通讯等领域基本上被国企垄断,限制了民营资本与外资的进入,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不利于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再次,中国尚未形成针对服务业行业的有效融资制度,限制了资金向服务业的流入;最后,与服务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专利、影像制品等知识产权保护相对薄弱,制约了以知识、智力投入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按照三次产业演化规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会不断上升,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从而达到经济服务业化阶段(杨艳琳,2011:110)。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实现经济服务化,不仅是顺应国际产业发展客观趋势、提升中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主动选择,也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现阶段不得不做出的战略调整。我们认为,促进中国服务经济的发展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以提高生产率为基础,提升服务经济比重和就业吸纳能力

新型工业化对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服务化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之一。一些拉美国家服务经济发展的现实提醒我们,劳动生产率才是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部分拉美国家尽管服务业占比较高,但是劳动生产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不仅使服务业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也导致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居民收入水平难以提高。

因此,服务经济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的上升、就业能力的增强并不意味着服务业的现代化。中国服务经济的发展应该以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基础,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实现服务业的扩张,带动社会资源更多地配置到服务行业,在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服务化的转型和就业吸纳能力的提升,实现转型、增长与就业协调发展。

(二)以制造业结构升级为契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在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工业部门的服务分离(简新华,2013:25)。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产值比重的70%,消费性服务业仅占30%。随着现代化机器设备和各种自动生产线的广泛采用,制造业中的加工制造环节变得相对简单,更多的增加值和就业岗位来自生产者服务业环节,即研发设计、生产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品牌经营和售后服务以及金融服务和其他商务服务。

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附加值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服务投入水平低(史丹,2012:19)。在中国制造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将伴随着巨大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释放,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推动制造业服务的外部化和生产性服务的投入,实现制造业结构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抓住机遇促进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中国正面临人口结构的改变和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快速提高的发展阶段,启动内需既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城市化水平提高、人口结构老龄化、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将极大提升社会对消费性服务业的需求。我们应该关注这些新的变化和机遇,在发展传统消费性服务(餐饮、旅馆、家政等)的同时,积极促进高附加值、高知识投入的现代消费性服务业,如教育、医疗、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

(四)提升服务业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

服务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也逐步转向了服务业。我们应该顺应这一客观趋势,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本、通讯技术及教育培训的优势,提升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业;重点扶持优势产业、着力打造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优势,积极参与服务业的国际分工,培育国际化的服务型企业集团。

(五)加强制度建设,为服务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制度环境

服务经济发展对制度环境有着更高的、特殊的要求。我们需要通过制度完善为服务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打破垄断,放宽准入标准并建立公开、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其次,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服务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第三,通过对教育培训机构的改革,为服务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并提供有效地科技支撑;第四,鼓励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为创新服务提供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保证创新成果的合理收益。

[1] 陈 宪、殷 凤、程大中(2012).中国服务经济发展报告2012.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 陈宪等(2011).中国现代服务经济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3] 冯晓玲、丁 琦(2011).中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路径探讨.亚太经济,6.

[4] 高传胜、汪德华、李善同(2008).经济服务化的世界趋势与中国悖论:基于WDI数据的现代实证研究.财贸经济,3.

[5] 高传胜、李善同(2008).中国服务业:短处、突破方向与政策着力点——基于中、美、日、德四国投入产出数据的比较分析.中国软科学,2.

[6] 简新华(2013).服务化: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新主攻方向——把“四化同步”调整为“五化协调”的建议.经济要参,20.

[7] 简新华(2013).从“四化同步”到“五化协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

[8] 简新华、黄 锟(2013).服务化: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新主攻方向.中国经济时报,6.

[9] 史 丹、夏杰长主编(2012).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0] 韦 琦(2010).服务业发展、经济增长与产业相关性——基于珠三角地区的经验数据.中央财经大学学报,5.

[11] 吴淑玲(2011).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分析.山东社会科学,5.

[12] 杨艳琳(2011).失业高峰问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服务业经济服务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