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关于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一般理论
——基于微观产品质量的解释

2014-05-25李丹丹

关键词:宏观微观产品质量

程 虹 李丹丹

一个关于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一般理论
——基于微观产品质量的解释

程 虹 李丹丹

现有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主要是结构调整的宏观思路,其在理论上的局限性是忽视了支撑经济增长质量的微观基础。宏观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中具体的微观产品(一二三产业中具体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加总,因此必须以微观产品质量为基础构建经济增长质量的一般理论。以微观产品质量为基础的经济增长质量一般理论,在定义、动力机制以及政策含义上与现有理论有显著差异。微观产品质量促进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假设,可以在区域层面得到初步的检验。政策建议是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必须以微观的产品质量为核心。

产品质量;经济增长质量;微观基础;一般理论

我国一直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但至今一直没有实现较高质量的增长,要素投入在经济增长的动力中仍占主导。现有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在测度与评价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对于有效的经济发展质量政策仍缺乏支撑。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增长质量作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之一,还没有建立起坚实的微观基础。本文将系统地回答宏观的经济增长质量如何建立起微观基础,以及为什么微观产品质量是实现宏观的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

一、经济增长质量新的解释

要理解什么是“经济增长质量”,就要理解“经济增长”和“质量”这两个概念。首先,经济增长的目标主要地聚焦于经济中产品和服务的增长。新古典增长理论主要代表索洛研究的对象就是一国的产出增长问题。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其《经济增长理论》中也提出经济增长的核心就是人均产出的增长,并认为产出的定义必须与具体的产品和服务相连(刘易斯,1983:1)。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核心指标是一国所生产的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市场价值的加总数量,经济增长质量也不应离开经济学对于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定性。其次,“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需要的程度”(ISO,2000)。任何一个具体领域的质量定义也应以此为基础进行延展。根据此定义,“经济增长质量”就是“经济增长”所具有的“固有特性”满足需要的程度,而“经济增长”主要是指“一国的产品和服务的增长”,因此其“固有特性”就是构成经济增长的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品质的加总;其“满足需要”的方面是指经济增长的宏观加总结果要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综合起来看,可以初步给出“经济增长质量”的定义,就是构成国民经济的产品和服务品质的总和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国民经济是由一二三产业的具体产品和服务加总而来,只有具体的产品和服务的加总,才能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数量上,国民经济的总量来自于产品和服务数量的加总;质量上,经济增长的质量也只能来自具体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加总,没有离开具体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经济增长质量。具体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加总要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这一满足需要的程度越高,则经济增长质量越好。一个社会的总体经济增长更能满足其需要,其基础是来自于总量的持续增长,经济总量越大,增长越是稳定,则社会的满意程度越高;社会对经济增长的需要,还来自于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一个社会总是追求投入更低,而产出更高;社会对经济增长的需要,取决于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只有社会的消费需求才是决定资本、土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等要素投入的根本,一个社会总是希望产品和服务的标准越高越好,更高的标准往往能够直观地表现出一个社会的竞争优势;经济增长对一个社会的最大意义在于,能够增进社会的福利水平,提高一个社会的幸福指数。因而,经济总量的可持续增长,投入产出效率的提升,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更高标准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这五个方面就是衡量一个社会需要的主要内容。

本文给出的“经济增长质量”的定义是:一国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品质的总和在增长的可持续性、结构的优化、投入产出效率、达到更高标准、社会福利提升等方面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从该定义可以看出,经济增长质量作为一种宏观的经济现象(因而本文使用宏观经济增长质量这一概念),其基础是微观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一国的产品和服务主要地表现为产品形态,并且在经济学的一般分析中也习惯地将一国的总产出简称为产品,本文将经济中一二三产业所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统称为“产品”,由于它是构成经济的微观基础,因此本文将产品质量称为微观产品质量。

基于经济增长质量的这一定义,笔者提出的理论假设是:微观产品质量是实现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

二、基于微观产品质量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

(一)微观产品质量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质量

根据第二部分的定义,经济增长质量的考察维度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投入产出效率、社会福利和产品标准能力五个方面。据此,可以得出经济增长质量的函数可以表示为模型(a)。

其中,EDQ代表经济增长质量;e代表经济总量可持续增长,x代表投入产出效率,y代表经济结构状态,s代表产品标准能力,z代表社会福利;ξ为随机项代表不能被这五个变量解释的部分。

要研究微观的产品质量Q如何影响宏观的经济增长质量EDQ的关系,必须具体分析产品质量Q与经济增长e、投入产出效率x、经济结构状态y、福利水平z和产品标准能力s之间的关系。

推理1:在投入总量相同的条件下,微观产品质量水平决定经济的最终产出数量

市场中的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持续运行的前提,都是产品质量的可靠。产品质量水平持续下降,会带来市场的萎缩甚至消失(Akerlof,1970:488-500),因为质量是隐含于产品之中的一种特性,只有产品质量符合需求,消费者才会购买,企业才能实现效益并投入新的生产和投资(蒋春华,2013:26-33)。好的产品质量,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费支出;不好的产品质量,会抑制居民的消费支出。要素投入量相同的情况下,质量功能的提升,可以显著增强消费者的满意度,促使消费者淘汰已在使用的产品,购买质量水平更高的同类产品,从而直接导致产出规模的差异(张继宏,2013:74;程虹,2013:33-46)。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内需、外贸“三驾马车”,都可以靠产品质量来激发新活力。在不增加物质资本投入的情况下,通过产品质量的投入,就可以在现有资源约束下达到更高的产出水平,从而实现GDP依靠内生动力的更高质量的增长。

据此,可以得出产品质量Q与经济增长e关系可以表示如公式(1):

推理2:微观产品质量是最具普遍性的效率提升的要素

经济增长质量在结果上另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要以尽可能低的资源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说到底,技术、人才和管理等创新要素的最终表现,都是具体的微观产品质量。即使是技术这一要素,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也不一定能转化成生产力。相较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而言,质量的创新是每一个企业、组织和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或科技人才,依然可以通过生产质量更高的产品获得市场的高回报,产品质量创新相对于技术创新而言更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它是一国强大的普遍性要素(程虹等,2013:1-15)。因此,高质量的产品能够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的前提下,基于价格的自由竞争进行调节,带动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流向优质产品的生产者,从而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要素的产出率。

据此,可以得出产品质量Q与投入产出效率x的关系可以表示如公式(2):

推理3:微观产品质量有利于形成以国内消费为导向的经济结构

结构优化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殷德生等,2013:15-26)。经济结构的优化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比例要均衡。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有助于经济完成积累快速地增长。而到了一定阶段以后,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将递减,因而一国经济要获得持续稳定的增长应更多地将经济增长的动力转移到最终消费需求的扩大上来,尤其是国内最终消费需求的扩大。质量的提升可以显著地改善消费者的满意度,不断地形成消费热点,促进需求的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品的同质化越来越明显,在同质化的产品中,质量是最重要的稀缺资源。产品质量是决定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最为重要的因素(王志刚等,2013:113-123)。高质量的产品永远是稀缺的,高质量的产品能够创造出新需求,将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形成稳定的消费环境,从而支撑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产品质量是提升需求特别是提升国内需求最为重要的动力,是驱动宏观经济增长转移到消费上来的重要要素。

据此,可以得出产品质量Q与经济结构状态y的关系可以表示如公式(3):

推理4:微观产品质量所形成的标准水平,可以显著提高宏观经济增长的竞争力

产品质量的表现就是其生产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标准的高低,如果一件产品的生产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各类标准(对我国而言,较为通用的衡量是各类国际标准),就能够使得产品在安全性、环保性、劳工福利、社会责任等方面都更加符合社会需要,从而体现更高质量。微观产品质量,所依靠的标准水平,是宏观竞争力的技术基础,一个经济体所使用的国际标准越多,所创新的国际标准越多,则该经济体在宏观上的竞争能力越强。

据此,可以得出产品质量Q与标准能力s的关系可以表示如公式(4):

推理5:微观产品质量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报酬,是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的基础性要素

经济增长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的福利水平,就是要让经济发展的成果尽可能公平地为社会成员所享有(宋斌,2013:63-72),劳动者有获得更高报酬的机会与能力。一个重视微观产品质量生产的经济,对于提高劳动者报酬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经济中,人们对于质量的需求变得日益个性化和多元化,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性的前提下,产品要更加地个性化才能实现更高的附加值,因此质量的生产过程需要更加密集的劳动投入,当然这并不是简单劳动的投入,而是技术工人的劳动投入(程虹等,2013:1-15)。企业如果将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就会产生大量的技术工人的需求,其在产品的附加值生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能够获得较高的报酬。熟练技术工人的不断成长,是一个社会人力资本整体水平不断上升的过程,当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提升以后,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就能够不断提升,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更加公平。

据此,可以得出微观产品质量Q与福利水平z的关系可以表示如公式(5):

依据公式(1)、(2)、(3)、(4)和(5),结合模型(a),可以得到产品质量Q与经济增长质量EDQ的关系模型,如模型(b)所示:

其中,EDQ代表宏观经济增长质量,Q代表微观产品质量;e代表经济增长,x代表投入产出效率,y代表经济结构状态,z代表福利水平,S代表产品标准能力;ξ、ζ为随机项。

依据模型(b)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增长质量是关于微观产品质量的函数。同时由于可见微观产品质量水平越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水平也越高。根据理论推导,微观产品质量通过价格、交换形成的自由竞争市场机制,引导资源、要素不断向高质量产品的生产用途上流动,从而驱动GDP、投入产出效率、消费结构、福利分配和产品标准能力持续提升,实现宏观经济有质量的增长。

(二)与其他理论解释的比较

国内外已有的经济增长质量的共同特征就是结构调整的宏观思路,不管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还是社会幸福感的提升,其理论假设就是要通过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整来实现这些目标。

基于微观产品质量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与现有的其他理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微观基础的寻找上,可以从基本概念、动力机制以及政策含义等三个方面作出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宏观经济增长质量一般理论:两种不同思路的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到,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微观产品质量的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理论与现有的其他理论在定义、动力机制以及政策取向上都存在着区别,而其最为关键的区别在于,已有的经济增长质量一般理论强调的是政府对于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的主导作用,是一条“自上而下”的宏观思路;本文提出的理论强调的是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让微观的产品质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核心动力,是“自下而上”的微观思路。

三、实证检验

本部分将利用实证数据,来验证第三部分提出的模型(b)。如果产品质量与经济增长、投入产出效率、经济结构、福利水平正相关,则产品质量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影响机制就可以得到初步验证。

(一)数据说明

为进行定量分析,模型(b)中的经济增长e、投入产出效率x、经济结构状态y、福利水平z和产品标准能力的观测变量分别为:人均GDP、区域创新能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以及制定标准的数量,如表2所示。

表2 区域产品质量与经济增长质量数据(2012年)

本部分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产品质量优等品率”,来观测一个地区产品质量总体状况。产品质量等级品率,是指一个地区的生产企业根据不同质量标准水平划分的加权产品产值之和与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率,属于全国工业产品质量指标体系中的一个指标。该指标值可大体反映一个地区生产的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该指标越高,说明该区域的经济实力越强。因此,可以用用该指标来观测某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水平。“区域创新能力”是指某个区域内技术能力为基础的、实施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该区域企业的创新能力越强、效率越高,资源要素的投入产出比也越高。“社会消费者品零售总额”反映的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以及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由于社会消费者品零售总额由社会商品供给和支付能力所决定,反映了社会的生产能力和居民购买力的变化趋势,因而它本身可以观测出经济结构中重要方面——消费结构。“劳动力报酬占比”是一个地区劳动力报酬总额与地区GDP的比值,反映了一个地区劳动者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状况(白重恩等,2009:99-116),因而能够作为一个地区收入分配公平的代理变量。在满足标准的能力方面,采用了每个地方在2012年度制定的“地方标准数”,地方标准的制定一般来说参照本行业领域较为先进的标准,标准数量的加总就能够大致体现一个地区标准创新上的能力。

(二)检验结果

分别对代表地区产品质量状况的“产品质量优等品率”和地区的人均GDP、区域创新指数、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标准的数量以及劳动者报酬比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微观的产品质量对于经济增长质量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图1~图5分别是变量之间的散点图以及线性拟合曲线。

图1 地区人均GDP与优等品率散点图

图2 区域创新指数与优等品率散点图

图3 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与优等品率散点图

图4 地区优等品率与标准数量散点图

图5 地区劳动者报酬比率与优等品率散点图

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一个地区的微观产品质量状况与表征经济增长质量的五个指标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地区人均GDP与区域优等品率的相关系数为0.45,区域创新指数与优等品率的相关系数为0.314,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地区优等品率的相关系数为0.115,地方标准的数量与地区优等品率的相关系数为0.106,劳动者报酬比率与优等品率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为0.195。因而初步地验证了在第三部分中提出来的微观产品质量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一般理论。当然,这种相关系数的统计显著性,还需要更加全面的数据和深入的统计验证。

四、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一)政策建议

微观产品质量是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因此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政策设计应以激励企业进行产品质量创新为核心。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加大对于企业的质量公共服务投入,不断地提高质量公共服务水平(罗英,2013:59-68);强化市场在质量治理中的决定性作用(罗连发,2014:116-117),减少政府对企业内部质量管理行为的干预,构建市场、政府和社会共同治理质量的新模式(课题组,2013:1-32;程虹,2014: 21;邓悦,2014:50-51;邹劲松,2014,59-60);加快标准化体制的改革,充分发挥标准对于质量提升的积极作用(程虹等,2013:92-107)。在宏观经济发展质量考核中引入微观产品质量的考核,把产品质量的总体状况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建立微观产品质量促进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引导机制。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育高水平的熟练工人队伍,建立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研究展望

笔者提出的是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一般性理论框架,在这一框架内仍有以下关键性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一是微观产品质量在区域层面加总与评价方法。研究微观产品质量与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前提就是微观产品质量要能够在区域层面进行加总,目前微观质量的区域加总在技术方法与数据获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地构建;二是促进微观产品质量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政策环境会影响微观主体的经济决策,同时也是影响企业进行质量创新行为的重要变量之一,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设计来达到促进企业不断地进行质量创新是未来需要研究的另一个关键问题;三是微观产品质量促进宏观经济增长质量5个方面内容的内在机制,本文的实证分析仅是做了初步的相关性检验,对于微观产品质量如何实现经济总量可持续增长、经济结构优化、投入产出效率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提高以及产品满足标准的能力,还需要更加细致而深入的研究。

[1] 白重恩、钱震杰、武康平(2008).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研究.经济研究,8.

[2] 程 虹、陈昕洲等(2013).质量强国战略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宏观质量研究,3.

[3] 程 虹、李丹丹(2013).加快建设质量强国.人民日报(理论版),7-10.

[4] 程 虹、刘 芸(2013)利益一致性的标准理论框架与体制创新——“联盟标准”的案例研究.宏观质量研究,2.

[5] 程 虹、陈 川(2013).我国质量学术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宏观质量研究,1.

[6] 程 虹(2013).2012年中国质量状况——消费者感知与模型构建.宏观质量研究,1.

[7] 邓 悦(2014).区域质量型经济增长的实现路经研究.宏观质量研究,1.

[8] 范锐敏(2013).中国消费者组织质量社会监督职能的消费者评价.宏观质量研究,2.

[9] 蒋春华(2013).最低质量标准利率研究综述.宏观质量研究,3.

[10]卡马耶夫著,陈华山等译(1983).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2]刘易斯著、周师铭等译(1983).经济增长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1]李 酣(2013).中国政府质量安全责任的消费者评价及影响因素.宏观质量研究,1.

[13]罗 英(2013).共享与善治:质量公共服务对质量监管效果的影响——基于我国宏观质量观测数据的实证分析.宏观质量研究,1.

[14]罗连发(2013).我国存在城乡产品质量二元性吗——基于我国宏观质量观测数据的实证分析.宏观质量研究,1.

[15]罗连发(2014).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的模式研究——基于湖北省沙洋县后港镇的案例分析.宏观质量研究,1.

[16]孟延春、乔小勇等(2013).基于VAR模型的产业间关联影响实证研究.宏观质量研究,2.

[17]任保平、王 蓉(2011).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江苏社会科学,1.

[18]宋 斌(2013).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侧度与区域比较研究.宏观质量研究,3.

[19]谭崇台(2014).影响宏观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基于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历史考察.宏观质量研究,1.

[20]王志刚、杨胤轩、许 栩(2013).城乡居民对比视角下的安全食品购买行为分析.宏观质量研究,3.

[21]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质量观测课题组(2013).2012年中国质量发展观测报告——面向转型质量的共同治理.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22]熊 伟、王娟丽(2013).政府质量奖实施效果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宏观质量研究,2.

[23]颜鹏飞、李 酣(2014).以人为本、内涵增长和世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思想.宏观质量研究,1.

[24]叶初升(2005).寻求发展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兼论发展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5.

[25]殷德生、范剑勇(2013).中国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综述.宏观质量研究,3.

[26]张继宏(2013).区域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差异分析与比较.宏观质量研究,1.

[27]张星久、闫 帅(2013).文化传统、制度创新与日本的“质量奇迹”.宏观质量研究,2.

[28]赵英才、张纯洪(2006).转轨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

[29]邹劲松、王顺克(2014).消费、投资及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分析.宏观质量研究,1。

[30]George A.Akerlof(1970).The Market for“Leme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ume 84,Issue 3,488-500.

■责任编辑:刘金波

A General Theory on Macro-economic Growth Quality: Explanation Based on Micro Product Quality

Cheng Hong(Professor,Wuhan University)
Li Dandan(Doctoral Candidate,Wuhan University)

The existing general theory on macro-economic growth quality is based on the macro-level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which has a disadvantage on ignoring the micro foundation construction.Macro-economic growth quality is the summation of micro-level product quality,which requires that the general theory of macro-economic growth quality should base on the micro product quality.The new general theory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exiting general theory on concept,mechanism and policy implications.The theory that micro product quality enhances macro-economic growth quality can be testified by the regional level data.The policy is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acro-economic growth quality should concentrate on the micro product quality.

product quality;economic growth quality;micro foundation;general theory

程 虹,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2。Email:919637855@qq.com。李丹丹,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博士生。Email:whuiqds@126.com。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58);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10117、201310202);“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K06B06)

猜你喜欢

宏观微观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本质与拓展
加强PPE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
“望闻问切”在产品质量鉴定工作中的应用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宏观与政策
产品质量好 认证不能少
宏观
微观的山水
宏观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