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4-07-24黄红梅
黄红梅
摘 要:音乐新课程标准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强调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健康的审美观、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使学生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让音乐教育真正地实现以审美为核心。本文从几个教学实践方面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4-0119-02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从而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艺术教育是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以其充实的美感的内容、生动的美感的形式沁人肺腑、震撼心灵,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在大力倡导美育教育的今天,我们如何上好音乐这门课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音乐的奥妙,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笔者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和摸索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学观念,让音乐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中
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教育并不是通过说理的、强制的方式,而是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产生的。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影响,音乐教学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途径,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虽说是音乐课,但音乐并没有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中。学生满怀希望地盼着音乐课能给他们带来美感、轻松和愉悦,却发现音乐课同样是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的堆砌,学生只好以被动接受和心不在焉的方式进行逃避,这极大地损害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没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时候,教师要主动更新教学观念,首先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启发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和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其次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体验、模仿、探索、合作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再次,教师要把教学的注意力转向对学生的兴趣、情感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愉悦的情感下主动去学习和掌握知识,才有利于学生真正地感受和理解音乐的美。教师只有及时地更新教学观念,才能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让音乐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中。
二、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和环境
音乐教学氛围包括客观物质环境和学生内在的情绪心理状态,环境影响人的心情,审美教育更需要美的氛围。虽然课改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但硬件设施却远未达标。很多学校的音乐室布置单一,欠缺生动活泼,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和拘束感,音乐课室的布置要讲究艺术性和生动性。例如:墙壁上可挂著名的音乐家、歌唱家、钢琴家、舞蹈家的照片,使学生感到浓浓的艺术氛围,开阔了音乐视野;门窗玻璃、窗帘、桌凳干净整洁,乐器摆放整齐有序,用流动的音乐符号装饰窗台,把学生的音乐成果照片张贴在墙上,感兴趣的学生会好奇地询问,这是一种知识的传递和美的熏陶;钢琴上可摆一束花,朴素而又美丽;并播放一些优美轻松的音乐伴着学生走进这充满艺术气息的音乐课室,不知不觉就把学生带入了美的境界中,为上课做好了铺垫。
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还取决于音乐教师,教师的精神面貌和言谈举止影响着课堂的氛围。一个音乐教师如果愁眉苦脸、缺乏活力,再好的客观环境也无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相反,一个音乐教师如果精神饱满、充满活力、表情丰富,让学生感觉到你是他们学习的伙伴,可亲可敬的朋友,才能给学生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
三、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
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音乐可以说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光凭教师口头传授,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很难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音乐活动的策划者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与音乐融为一体,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例如在欣赏外国管弦乐曲《拉德茨基进行曲》时,第一次欣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两个思考题欣赏:(1)音乐的情绪和节奏有什么特点?(2)你能举例说明还有哪些音乐的节奏和这首音乐的节奏相似?欣赏完后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可在总结时可巧妙地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引入。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地感受音乐情绪和进行曲体裁,第二次欣赏时教师可播放《拉德茨基进行曲》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视频,引导学生可用拍手、模仿步伐或自编动作的方式感受、体验欢快、幽默、诙谐的情绪特点和雄劲刚健、坚定有力的节奏特点。
四、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从教育目标来说,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第一位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特别擅长于抒发人们的内心感情,擅长于用有组织的乐音去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能够触碰人心底最柔软的那根弦。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蕴含的感情相通时,才能引发共鸣。音乐教师作为传播美的使者,首先自己应当具备美的情感;课前必须认真分析和理解各种类型、风格的音乐作品,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具有音乐审美鉴别能力的音乐听众;了解学生的心理,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让其感受音乐的美感。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交流的教学气氛,使其入情入景,得到美的享受。
·教学教法·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五、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愉悦,主动创造美
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没有一个人不喜欢音乐,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以享受,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愉悦的气氛,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保持学生良好心境,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时最有利于激发他们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主动地创造美。教师可激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音乐创作歌词、根据歌词创作歌曲、创编舞蹈动作、扮演作品的不同角色、创作班歌并拍成微电影,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创作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加大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力度,提高了音乐审美教育的质量。
六、培养学生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
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示人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一首旋律优美、节奏欢快、激昂向上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愉悦,产生美感,碰撞出情感的火花,唤起人们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在教学中,教师可节选中外优秀的民族音乐、古典音乐、健康向上的流行音乐作品供学生欣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还可讲述音乐人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激发他们的斗志。这种熏陶和感染,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培养了学生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
审美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音乐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研究有利于促进审美教育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和方法,继续引导学生在愉悦的音乐环境中去感受美、创造美、表现美,让音乐教育真正地实现以审美为核心。
参考文献:
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