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与考试是“源流”关系
2014-07-24邵然
邵然
1.文言文考查与教材的联系。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中,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的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找”的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无论是实词、虚词,还是翻译语句,其考点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源头。而其中实词的考查大多选择常见的和使用频率较高的,相当一部分也是我们所熟悉的。比如2012年的《伯父墓表》第5题考查的四个文言实词“多、益、许、矫”,其中“多”和“矫”分别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和《五人墓碑记》中出现过;2013年的《李丰》第5题考查的四个文言实词“然、及、制、诫”,其中“然、及”分别可以在《劝学》《书左忠毅公逸事》中找到依据。可见,重视课本特别是重视重点篇目及《史记选读》,归纳整理、温习巩固一定数量的实词,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做到高考时成竹在胸,应对自如。
2.古代诗词鉴赏考查与教材的联系。现在不少学生不能读懂诗歌,更不要说去鉴赏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最好的阅读经验的积累当然来自于《唐诗宋词选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该教材按时代编排为“经”、专题学习为“纬”的方式,通过点面结合的形式,既注重经典诗歌的解读又注重诗歌专题的分类。针对教材内容,我根据诗歌的题材内容把《唐诗宋词选读》的诗歌进行了如下分类:(1)咏史怀古诗,《滕王阁》《与诸子登岘山》《咏怀古迹》《西塞山怀古》等;(2)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等;(3)边塞诗,《从军行》《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4)送别诗,《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送友人》等;(5)思乡怀人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望月怀远》《旅夜书怀》等;(6)闺怨诗,欧阳修的《蝶恋花》等;(7)咏物诗,苏轼的《水龙吟》《卜算子》等。在教学中以书中的诗歌为例,补充课外经典案例,加深学生对该专题的理解,掌握该类诗的特点和情感。还可以把“意象与意境”“格律与节奏”“联想与想象”“寻找诗眼和词眼”“妙用动词”等内容形成小专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专题的“纬”线上小步轻迈,分层推进,力求推动学生初读文本,然后深入研读文本,最后得出自己的感受。
3.现代文阅读与教材的联系。现代文阅读反映出三个层次的能力:认读、理解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鉴赏、评价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不能靠做综合试卷得到全面提高的。中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认真阅读钻研这些文学精品,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根本的手段。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要教会学生阅读散文所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方法,是“用文本教”而不是“教文本”,比如教会学生树立文本意识和整体意识,教会学生精读和略读,教会学生如何梳理文章。在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对信息进行分类和概括整理、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鉴赏表达技巧、分析谋篇布局、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设置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等的训练,我想学生如果在学习中提升了追求简单解题过程中的思维品质,必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慢功”必能出“细活”,这样的课本教学岂是一道道题目所能取代的?这样的阅读一旦养成了习惯,何愁不能决胜高考?
4.写作素材与教材的联系。高三备考阶段,我们特别强调作文素材的“时鲜性”,可是“时鲜性”的素材容易撞车,比如2011年作文《拒绝平庸》,我参加高考阅卷时发现大多数考生都是举独臂钢琴王子刘伟和法网赛冠军李娜的例子,可谓千篇一律。所以就更需要一些“经典性”的素材,而这些素材恰恰可以来自于课本。比如,写《拒绝平庸》,我们是否可以运用“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来谈经典的力量?写《绿色生活》,是否可以借鉴“像山那样思考”专题?写《品味时尚》,是否可以从“文明的对话”专题中得到启示?此外,像“月是故乡明”专题的故园情思、“珍爱生命”专题的生命意识、“和平的祈祷”专题的忧患意识、“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的审美意识、“直面人生”专题的苦难意识,难道不都是学生的写作源泉吗?完全脱离课内教材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实在是舍本逐末。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中学)